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俗界,教权是精神权力。……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占老的习惯法,所谓习惯法,就理论上讲,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
——吴于鹰《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材料二古代时期希腊人把专制政体看成带有非希腊特征的一套体制,即亚洲人习惯的王权形式。18世纪欧洲政治思想讨沦中的一个核心主题就是专制政体,孟德斯鸠是西方思想家中第一个将中国划入“专制政体”的。20世纪50年代,视中华帝国为“专制政体”成为西方学界的流行观点。
随着工业革命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包括“中国专制说”在内的西方学说,随着西方的商品,一同被输送到世界各地。l9世纪末20世纪初,这种观点传入中国。谭嗣同在1896年完成的《仁学》中说,“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对秦汉以下的中国政治持全盘否定态度。此后……都将从秦始皇开始到20世纪初延绵不绝的中国的政治体制一并视为专制政体。
——摘编自侯旭东《中国古代专制说的知识考古》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世纪左右中国和西方政治状况的区别。
(2)材料二中不同时期的西方人把中国(亚洲)描绘成专制政体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专制说”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材料一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俗界,教权是精神权力。……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占老的习惯法,所谓习惯法,就理论上讲,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
——吴于鹰《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材料二古代时期希腊人把专制政体看成带有非希腊特征的一套体制,即亚洲人习惯的王权形式。18世纪欧洲政治思想讨沦中的一个核心主题就是专制政体,孟德斯鸠是西方思想家中第一个将中国划入“专制政体”的。20世纪50年代,视中华帝国为“专制政体”成为西方学界的流行观点。
随着工业革命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包括“中国专制说”在内的西方学说,随着西方的商品,一同被输送到世界各地。l9世纪末20世纪初,这种观点传入中国。谭嗣同在1896年完成的《仁学》中说,“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对秦汉以下的中国政治持全盘否定态度。此后……都将从秦始皇开始到20世纪初延绵不绝的中国的政治体制一并视为专制政体。
——摘编自侯旭东《中国古代专制说的知识考古》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世纪左右中国和西方政治状况的区别。
(2)材料二中不同时期的西方人把中国(亚洲)描绘成专制政体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专制说”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宋神宗)与王安石论助役事,安石辩数甚力。上曰:“无轻民事,惟艰。”安石曰:“陛下固知有是说,然又须审民事不可缓。”上曰:“修水土诚不可缓。”安石曰:“去徭役害农,亦民事也。岂特修水土乃为民事?如修水土非陛下能胜异论,则谁肯为陛下尽力?且议助役事已一年,须令转运使、提点刑狱、州县体问百姓,然后立法,法成又当晓谕百姓,无一人有异论,然后着为令,则其于民事,可谓不轻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材料一中“富者累百巨万”、“强者兼州城”的现象,分别与商鞅变法的什么措施有关?
(2)根据材料二简述王安石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相应的改革措施。
(3)材料一、二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据材料回答两次改革的侧重点是什么?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宋神宗)与王安石论助役事,安石辩数甚力。上曰:“无轻民事,惟艰。”安石曰:“陛下固知有是说,然又须审民事不可缓。”上曰:“修水土诚不可缓。”安石曰:“去徭役害农,亦民事也。岂特修水土乃为民事?如修水土非陛下能胜异论,则谁肯为陛下尽力?且议助役事已一年,须令转运使、提点刑狱、州县体问百姓,然后立法,法成又当晓谕百姓,无一人有异论,然后着为令,则其于民事,可谓不轻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材料一中“富者累百巨万”、“强者兼州城”的现象,分别与商鞅变法的什么措施有关?
(2)根据材料二简述王安石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相应的改革措施。
(3)材料一、二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据材料回答两次改革的侧重点是什么?
2.论述题- (共1题)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文化运动是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大家对新文他运动有着各种不同的诠释。其中“文艺复兴”说甚是流行,蔡元培认为“因而观察我国的文化运动,也可用欧洲的文艺复兴作为一种参证”;但对“文艺复兴”说追根求源,并将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在产生、发展、价值取向、作用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有人得出这样的结论:新文化运动不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请根据上述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的看法。(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新文化运动是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大家对新文他运动有着各种不同的诠释。其中“文艺复兴”说甚是流行,蔡元培认为“因而观察我国的文化运动,也可用欧洲的文艺复兴作为一种参证”;但对“文艺复兴”说追根求源,并将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在产生、发展、价值取向、作用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有人得出这样的结论:新文化运动不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请根据上述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的看法。(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单选题- (共19题)
4.
据统计,清末版本目录《增订四库简明目录》共著录历代书籍七千七百四十八种,约计不同版本两万部,其中活字印本只有二百=十部,约占总数的百分之一。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困素是
A.商品经济不太发达的社会环境 | B.雕版印刷术雕版精美,可文可图 |
C.当时人们不太注重科技的运用 | D.活字印刷术未能取代雕版印刷术 |
6.
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顾炎武则提出“政教风俗苟非尽普,即许庶人之议矣”。顾炎武这一主张
A.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根本利益 | B.丰富发展了传统的儒家思想 |
C.是中国早期的民主思想 | D.否定了孔子的思想权威 |
7.
苏格拉底认为,哲学的宗旨并不是提出关于宇宙的深奥理论,而是要让人学会如何生恬。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罪恶呢?那是因为人们缺乏关于生活和道德的理念。如果他们承认其深刻的无知,就更能懂得如何行事。这些论述对哲学发展的意义主要在于
A.开创了哲学研究的历史 | B.使哲学发展走向人性化 |
C.使哲学开始走向世俗化 | D.使哲学成了研究“人”的学问 |
8.
1555年,欧洲奉行新旧教两派的国家签订奥斯堡和约,协议由各国统治者全权决定该国人民所信仰的教派,不能接受者只有迁居他国。由此可知,这一和约
A.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 |
B.界定了新旧教派的势力范围 |
C.有利于巩固欧洲民主制度 |
D.促成欧洲世俗权力高于教权 |
9.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这样描述:公权力需要自己的机构,在一般意志的指导下统一地付诸行动,在国家和主权之间架起通讯的桥梁,就像灵魂和肉体结合成为个人那样,把国家和主权者结合成一个集体的法人。卢梭在此强调
A.社会契约的重要性 |
B.民主权力的重要性 |
C.政府存在的重要性 |
D.人民政权的重要性 |
10.
“事实上,欧洲的文艺复兴并不是以科学为导向的。其代表人物竖持崇尚和相信不可知和幻想的事物,他们继续寻找哲学家们所说的能将其他金属变成黄金的石头,他们仍然相信占星术,并把它与天文学相混淆。”材料表明文艺复兴运动
A.未能推动科学的进步 | B.没有突破愚昧思想束缚 |
C.重在强调个体的成就 | D.对教会的批判不够彻底 |
11.
1748年孟德斯鸠发表巨著《论法的精神》,他主张立法机关分为贵族院和众议院,贵族院由世袭的贵族人员组成,众议院通过普选方式由各区域的人民选出的平民代表组成,两院同时拥有立法权,有各自的议会、各自的考虑、各自的见解和利益。这一见解
A.反映了“三权分立”的思想 | B.体现了近代代议制的特征 |
C.深刻影响了英美等国议会制度的建立 | D.有效防止了专制独裁 |
12.
一位希腊先哲认为,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据此可判断该先哲是
A.普岁泰格拉 | B.苏格拉底 | C.柏拉图 | D.亚里士多德 |
13.
贝尔纳在《历史上的科学》中提到:“从法拉第发现后到爱迪生的应用,中间隔了五十年,并非由于科学或技术的滞后,而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和社会的原因。十九世纪中叶还无法可以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贝尔纳旨在说明
A.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长 |
B.科学技术发展所需的条件是逐步形成的 |
C.科学理论的突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
D.法拉第的发现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 |
14.
中国近代某一时期,“一大批文化史上的名家,以报纸、杂质为主要阵营,通过小说、杂文、评述等形式批判传统、为比中西文化优劣,使接收西学的社会阶层进一步扩大”。这一局面的出现
A.使中国社会实现了转制 | B.使民众信仰发生根本变化 |
C.促进了革命思想的传播 | D.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多元化 |
15.
在中国古代文人学士眼里,小说向来是“街谈巷语”“君子弗为”,被认为“猥鄙荒诞,徒乱耳目”,皆“黜不载”。近代梁启超却认为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这说明
A.文人学士更加重视诗词歌赋 |
B.小说仅流行于市井大众阶层 |
C.维新思潮推动文学形式创新 |
D.小说通俗易懂利于思想启蒙 |
16.
19世纪末,许多知识分子对讲究温文尔雅的传统礼仪观念提出了质疑,而对进化论赞赏有加。如严复曾强调“中国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这些言行
A.旨在重建中国的文化体系 |
B.带有明显全盘西化的倾向 |
C.符合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 |
D.为托古改制作了舆论准备 |
17.
19世纪后期报刊上诸如《论中西历之所以不同》、《中西饮食异宜说》、《论中西民情不同》、《中西政情之别》一类的文章屡见不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比较的范围在逐渐扩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这些现象表明中国知识分子
A.摒弃陈旧腐朽的儒家文化 |
B.改变中体西用的思想观念 |
C.提倡全面学习西方的文化 |
D.顺应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 |
18.
***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促进全国革命高涨的最重要因素。”其中心思想是()
A.强调农民阶级是革命主力军 | B.纠正王明、傅古“左”倾错误 |
C.阐释中国革命道路的独特性 | D.推动国民革命运动最后胜利 |
19.
关于核定地价,孙中山明确提出两个条件;第一按价征税,税率为百分之一;第二,当国家需要土地时,可随时按地契之价收买地主的土地。孙中山这种设想的考虑是
A.防止社会革命爆发 |
B.防范地主弄虚作假 |
C.防止地主垄断土地 |
D.消除按面积纳税弊端 |
20.
王国维认为德智、德育、美育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不能定出孰优孰劣,因而必须“三育并行而渐达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体之训练,斯得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事毕矣。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实施德智体全体发展是在
A.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
C.“文化大革命”时期 |
D.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
21.
1953年,山西省政府指出,各地在戏改过程中,“不重视艺术形象的创造过程和艺术风格的培养,片面地追求给演出内容填充一些工作要求和政治口号,概念化、公式化伤害了优良艺术品的产生。”据此判断,这主要针对当时山西
A.戏曲政策执行出现偏差 |
B.“左”倾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
C.“双百”方针遭遇曲折 |
D.“样板戏”占据了戏曲舞台 |
22.
(加试题)、近代某画家的油画中这样描绘:画面中央矗立着天主教堂,它的塔尖直指天空;画面下方是一群卑微的人,正在河边工作;下边是幽静的小镇和高高的拱桥;天上的云彩和落日似乎在保佑着教堂和小镇。这一切让人显得格外渺小。有学者认为,该画充满浪漫美,富有宗教神秘感。下列与此画风格相近的是
A.![]() |
B.![]() |
C.![]() |
D.![]() |
4.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9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8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