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山东省德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2141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6/3/14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十二铜表法》

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皇帝敕令具有法律的效用,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材料二 (在马克思看来)法作为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一定的社会关系相互关联。在特定的社会阶段,法很可能不能正确反映特定的生产关系,如此,法便成为特定生产关系这个“真实”表面的“面具”,只能歪曲地反映“事实”。

——李静《罗马法之歌——马克思与维柯的一场“对话”》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关于罗马法的观点进行探讨。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各地出现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大多为外国传教士首创,如《遐连贯珍》(1853,香港)、《六合丛谈》(1857,上海)、《中外新报》(1858,宁波)、《教会使者》(1860,福州)、《谈道新编》(1872,汉口)、《厦门新报》(1886,厦门)等。它们虽然在性质上属于宗教性报刊,但在宣传内容上大多转而以时事政治为主,加以介绍西方科学知识。19世纪70年代后,外国商人创办的一批商业性中文报纸在上海、广州等地先后问世,最终成为报业发展主流和报业市场主体。据统计,19世纪40~90年代,西方人在中国创办的中文报刊约有170种,占同期中国报刊总数的95%。

19世纪50年代起,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创办报刊,刊登时政,介绍西学,在版式、体例及印刷技术方面,均仿效外国报纸。如《中外新报》(1858,香港)、《羊城采新实录》(1872年,广州)、《昭文新报》(1873年,汉口)等。至甲午战前,约有10余家。

材料二   甲午战后,国人办报进入新阶段。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此后《强学报》、《时务报》、《国闻报》等报刊纷纷创办,从议论时政、谈论学术、讲求变法到宣传科技、介绍西学等,无所不包。1900年,陈少白等人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宣传近代民族主义和民权学说。此后有《游学译编》、《江苏》、《民报》等大力宣传革命思想。

20世纪初,清政府制定了向官报倾斜的新闻政策。1901年,直隶总督袁世凯首创《北洋官报》,各省仿效,《南洋官报》、《安徽官报》等接踵问世。学部《学部官报》、邮传部《交通官报》等也相继刊行。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国近代文化史》(焦润明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19世纪40~90年代中国中文报刊发展的特点以及90年代以后的新变化。
(2)结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中文报刊创办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2.单选题(共15题)

3.
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不要求其领导者具有任何特殊的知识,它将社会的命运委之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的手中。”最能体现苏格拉底这一看法的是
A. 人民主权
B. 差额选举
C. 抽签选举
D. 轮番而治
4.
“是时……彼脱拉Pctraryue言拉丁文必为将来统一之世界语,而巴克Pogge责但丁不以拉丁文著书,朴加斯Boccace言诗才美术当以古典为宗,马基雅维利Machiavel之卫队,俱服罗马之古装。”下列出自这一时期的名言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凡人的幸福
C.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D.人不是他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
5.
“在二十世纪中国,西方因其帝国主义侵略行径而受到仇视,又因其掌握聚集财富和增强国力的秘密而受到推崇,这样一来,同时攻击西方侵略行径及其近代化秘密的义和团,有时大受称赞,有时则遭到痛斥。”对义和团的不同评价说明(  )
A.义和团的行为自相矛盾B.历史评价没有客观标准
C.史学研究难以获取真相D.观察角度影响研究结论
6.
新中国制定某部宪法时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总结同‘四人帮’斗争的经验,巩固和发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成果。”这部宪法是
A.1954年宪法B.1975年宪法
C.19 78年宪法D.1982年宪法
7.
1954年,中印、中缅联合声明确认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双边关系基本原则;1955年,中国在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这反映出当时中国政府
A.与发展中国家结盟
B.努力拓展外交空间
C.消除了意识形态因素影响
D.突破了西方国家封锁禁运
8.
宋代大中祥符九年采纳广州知州的建议,“海外蕃国贡方物至广州者,自今犀象、珠贝、搡香、异宝听赍赴阙。其余辇载重物,望令悉纳州帑,估值闻奏。非贡奉物,悉收其税算。”并且限制外国使团人数。这一政策的目的是
A.限制对外政治交往
B.鼓励民间贸易
C.减少朝贡贸易损耗
D.实行海禁政策
9.
“它使几百万人改变了信仰的形式和对命运的认识,它提出了百家争鸣和信仰多样这两个问题;它培育了一种新的国家感,它提高了方言的地位……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它通过促进向海外新世界的移民使西方和西方文明的势力得到了空前的扩展。”文中的“它”是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新航路的开辟
D.工业革命
10.
据学者估计,在1750~1800年间,“已开发世界”(欧美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第三世界”国家大致相当;但到1880年时,“已开发世界”国家的人均收入大约是后者的两倍,1913年,更达到3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西方列强的殖民掠夺B.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C.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D.欧美资本主义的确立
11.
下表是《近代中国市场棉布、棉纱供应表》。

此表反映出当时
A.进口棉布在中国滞销
B.民族工商业发展缓慢
C.手工棉布占有较大市场份额
D.小农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12.
1929年,中共六届二中全会指出“土地革命彻底的完成固然要在全国工农暴动夺取政权胜利以后,但是如果以为全国工农暴动没有胜利以前便没有农村的土地革命斗争,实在是一个错误的观念,相反的,农民土地革命斗争的发展及建立红军,是推进革命高潮决定全国工农最后暴动胜利的主要条件之一。”这说明当时中共中央
A.提出全国暴动推动农村土地革命
B.强调城市夺权与农村土地革命相互促进
C.认识到农村土地革命的重要性
D.主张先工农武装割据然后夺取全国政权
13.
19世纪末,有人认为:“不变其习,不能变法,不变其法,不能变器……西艺非要,西政为要……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若守此不失,虽孔孟复生,岂有议变法之非者哉。”据此判断他
A.反对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B.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D.倡导革新政治,变法维新
14.
宋代开封流行的说唱作品《西厢记诸宫调》歌颂莺莺与张生冲破礼教,追求爱情;刘知远《诸宫调》描写书生刘知远从贫寒到显达过程中对待三娘的“负心婚变”。这说明当时
A.说唱艺术迎合市民阶层趣味B.文化生活丰富多样
C.程朱理学引起民众普遍反对D.城市商业高度繁荣
15.
英国洛克(1632-1704)深受从哥白尼到牛顿的科学成就和科学精神的感召,把上帝是人类活动中心的思想颠倒过来,建立人是社会中心的理论,并且认为人类社会也有规律可循。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A.自然科学的发展冲击天主教神学
B.自然科学的原则适用于人类社会
C.自然科学进步推动社会科学发展
D.自然科学发展促进了反专制斗争
16.
1953年,山西省政府指出,各地在戏改过程中,“不重视艺术形象的创造过程和艺术风格的培养,片面地追求给演出内容填充一些工作要求和政治口号,概念化、公式化伤害了优良艺术品的产生。”据此判断,这主要针对当时山西
A.戏曲政策执行出现偏差
B.“左”倾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C.“双百”方针遭遇曲折
D.“样板戏”占据了戏曲舞台
17.
有著名艺术评论家写道:“勃拉克轻视形状,将一切物体、风景、人物和房屋都变成了几何图形和立方体……”据此判断,与勃拉克风格一致的画家是
A.拉斐尔B.莫奈
C.梵·高D.毕加索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