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2131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7/27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一历史上各个王朝都有一整套典章制度……但人们如果稍稍翻阅一下史书不能不对一种现象感到困惑不解,正史中可以用《舆服志》、《礼仪志》等大量篇幅来记载什么身分的人戴什么帽子,穿什么衣服,衣服用什么料子、什么颜色、多大尺寸、用什么装饰;仪仗队有多少人,排什么队伍,手里拿什么东西,每件东西什么尺寸这一类近乎无聊的内容,甚至连演滑稽戏一样的“禅让”也要照录那三劝三让的表文和诏书,可是真要查什么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制度,却往往非常简略,或者前后矛盾,语焉不详,有的竞毫无踪影可见。其实这倒并不是史官们的疏忽,而是由于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制度基本上都存在着两个系统:由皇帝和官员们制定的正式制度,由官吏们执行着的实际制度。前者是官方的、法定的、成文的,见于记载,却不一定起实际作用;后者是实际通用的、得到法律认可的、不成文的习惯做法,但从来未被正式记载,却真正得到了执行。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
材料二 如果说,罗马法……能有所创制,那是因为罗马共和国以及之后的帝国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多种族”的大国的缘故。法规应该设立起来以作为分属于各个种族的个体之间的社会纽带,并使得原先在属于相同种族的各个小城邦的范围之内盛行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也能在帝国范围内得以奉行。体制上各类灵活的机制使新的规章得以形成、受到检验并获得确认,它属于“再试验再犯错”这一漫长的过程,最终选择出了受所有人真正理解的规章,并可有效地避免冲突及改善社会的合作状态。
——菲利普·内莫《罗马法与帝国的遗产》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成文规章的特点。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成文规章对罗马和中国分别产生了哪些影响。
2.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奥诺雷・巴尔扎克,法国小说家,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1799年出生于法国中部图尔城一个中产者家庭。巴尔扎克擅长于典型人物形象和社会风俗的细致刻画,并表达人物性格在社会环境中的变化和发展。他认为小说家必须面向现实生活,不仅要摹写社会现象,还须阐明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在塑造人物的问题上,他强调诗人的使命在于创造典型,使典型个性化,个性典型化;又说典型人物应该把那些多少和他类似的人的性格特点集中于一身。他还强调艺术家不仅要描写罪恶和德行,而且要指出其中的教育意义。
在19世纪30至40年代,他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大量作品,写出了91部小说,塑造了高老头、葛朗台等两千四百七十二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合称《人间喜剧》。《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但他由于早期的债务和写作的艰辛,终因劳累过度于1850年8月18日与世长辞。
——摘编自特罗亚《巴尔扎克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巴尔扎克作品的艺术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巴尔扎克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

2.论述题(共1题)

3.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群体)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3.单选题(共18题)

4.
继希腊人之后,罗马人登上了地中海的历史舞台,他们征服了希腊化的东西,建立起地跨欧、亚、非洲的大帝国。然而,古罗马学者贺拉斯说,被征服的希腊人最终俘虏了罗马人。贺拉斯所说的“俘虏”是指
A.商业征服
B.文化同化
C.宗教皈依
D.财富侵蚀
5.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中有如下规定:“……九在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如为适婚人,则处死以祭谷神;如为未适婚人,则由长官酌情鞭打,并处以赔偿双倍于损害的罚金。”“……十四现行窃盗被捕,处笞刑后交被窃者处理;如为奴隶,处笞刑后投塔尔佩欧岩下摔死。如为未适婚人,由长官酌处笞刑,并责令赔偿损失。”该材料
A.体现了罗马法重罪轻罚的特点
B.说明了罗马法严肃残酷的本质
C.显示了对私有财产的高度关注
D.表现了对未成年人的适当保护
6.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西塞罗说:“如果人们之间的协调性能得到维护,那么人类便可以像神一样的生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古代东西方思想家的共同追求。古代罗马构建和谐社会主要是通过
A. 树立皇帝的权威
B. 宣扬人文主义思想
C. 制定完善的法律
D. 传播基督教教义
7.
古罗马法学家认为:“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而永恒的。罗马的法律和雅典的法律并不会不同,今天的法律和明天的法律也不会不同。”该材料表明
A.罗马法以自然理性为基础
B.法律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
C.罗马法至今仍有其适用性
D.罗马法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8.
《全球文明史》提到:“在罗马人的观念里,法律应该是不断发展的,……要用法规和客观的判决而不是个人的心血来潮来调和社会的各种关系。”材料反映了()
A.罗马法具有较为明显的习惯法传统
B.罗马法是维系帝国统一的工具
C.罗马法反对君主专制
D.罗马法是调解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
9.
《查士丁尼法典》共12卷,包括历代罗马皇帝颁布的敕令;《查士丁尼新敕》收编了查士丁尼颁布的100多条敕令。上述现象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皇帝的命令就是法律B.法律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
C.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D.罗马法只是皇帝敕令的汇编
10.
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生活日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亦不能满足需要。外国人在罗马的财产可能被没收,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这使得
A.习惯法演变为成文法
B.罗马统治者加强了对外邦人的镇压
C.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
D.罗马法对帝国境内所有人都适用
11.
1871年,德国天主教会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要求有“独立处理和管辖”自己财产和事务的权利,为此,俾斯麦在资产阶级和容克地主的支持下颁布了一系列法律限制教权。当时教会和政府间的这种斗争
A.体现出德国皇权与贵族已结盟
B.结局是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C.说明经济发展推动了德国统一
D.压制了自由,不利于民主进步
12.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最高法院和低级法院的法官如忠于职守,得终身任职。”这一规定的直接目的是
A.保障法官的人身安全
B.实现三权分立
C.保证司法的相对独立性
D.体现“权力制约与平衡”的原则
13.
“(它)是共和主义与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它虽然承认了共和制,但君主制的阴影处处可见……这样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的宪法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它”是指
A.英国《权利法案》
B.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C.美国1787年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
14.
艾格蒙特勋爵在他的日记中评论首相沃波尔说:“1730年3月25日,星期三。——今天我听说议院讨论托马斯·爱斯顿爵士的当选问题直到夜晚11点钟……罗伯特·沃波尔爵士一直等到表决完毕才走……现在沃波尔爵士……由于他的首相地位,继之也必得到朝廷的赞许……而实际上国王除了从首相那儿,很少可能得知某些个别人的优点与品格……”这一材料最能说明
A.沃波尔是英国政治史上公认的第一个首相
B.英国内阁中首相的职位已经确立
C.组阁的政党在国会中占据多数席位
D.沃波尔操纵选举盘踞首相职务
15.
英国著名政治思想家密尔认为在一个民主政体中“平衡几乎总是有的,但天平的两端决不保持绝对平衡,哪一个占优势在制度表面并不明显”下列选项能支撑这一观点的是
A.唐代三省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B.美国总统与国会间的制约关系
C.英国国王与首相间的制约关系D.德国皇帝与首相间的制约关系
16.
美国1791年第一宪法修正案生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伸冤的权利。这一修正案
A.说明了美国各地没有官方宗教B.体现了个人权利优先的精神
C.彻底纠正了1787年宪法的不足D.有效地限制了联邦政府的权威
17.
拿破仑1807年在致其兄弟杰罗姆的信中写道:“我在信中附上了为你的公国制定的宪法。你必须忠诚地执行。……宪法中的优点……将成为你的政体中的主要特点。为了扩张以及稳固你的统治,我更依赖它们的成效,而不是依赖军事胜利。对你来说,这是一个极好的政策。”与这种“政策”精神实质最接近的是
A.天赋人权B.社会契约C.法律至上D.自由平等
18.
(题文)在《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中写道:“大贵族的所有利益已经在下院得到很好的代理……工业和商业的利益却几乎全无代表!他们是国家最重要的利益所在,是国家财富和力量的源泉。相比之下他们代表不足,而和国家的累赘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每一项利益,却被代表得足而又足。”由这种状况引发的运动的最终结果是
A.无产阶级赢得被选举权
B.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
C.工业资本家逐渐进入政权中心
D.垄断资本家控制了国家政权
19.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他们不能进行贸易,没有统一的货币,无法制定外交政策,简直就是一场灾难。”上述材料描述的情况最可能出现在(  )
A.1781年的美国B.1789年的美国
C.1861年的美国D.1933年的美国
20.
近代西方国家机器的运行机制不断演变。英国1882年制定的关于议会议事程度的“普遍法规”规定:议会开会的大部分时间应有政府成员参与。1887-1889年,英国政府参加议会会议的次数占全部议会次数的84.5%。美国在1885—1889年,总统否决议案达324项。这些现象最能说明
A.议会是国家的最高立法机构
B.议会始终是国家的决策中心
C.议会对国家行政部门有监控权
D.行政机构权力逐渐凌驾于议会之上
21.
有学者提出:“那些为17世纪的大部分欧洲人难于理解和当时的大不列颠尚未;获得全胜的原则(自由与平等),已在新英格兰(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的法律上得到了全部承认,并被订于法律的条款之内。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17世纪的新英格兰已是一个法制国家
B.17世纪的英国还处于封建势力的统治之下
C.美国的民主政治早在17世纪就开始孕育
D.欧洲在17世纪时并未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

4.选择题(共1题)

22.礼仪是交往的产物,语言是说话的产物,逻辑是思考产物。人们长期形成的做事情的方式和规范,无非是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结。这表明
①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的力量   ③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起来的
④文化现象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