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安徽宣城郎溪中学高二上第三次月考历史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2123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6/2/15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文明演进的主要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0年至1930年是中国在世博会上得奖的黄金期。其中,在1915年旧金山世博会上,张裕白兰地、苏绣、上海“葛德和”陶器、上海美华利插屏钟、北京鼻烟壶、浙江湖笔、浙江乐清黄杨木雕、青田石雕等就获得金银奖项多个。在1926年的费城世博会上,杭州都锦生织品、常州梳篦和重庆天橱味精等也都获得金奖。
材料二 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中国经济现代化报告2005》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时间
重大成就
作用和意义
1961年
1.2万吨水压机制造成功
我国成为能制造大型锻压机械的国家
1965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
1973年
籼型杂交水稻育成
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在这一时期世博会上获奖产品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你如何看待这些产品的获奖?
(2)材料二认为中国“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材料三却告诉我们此期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两者相互矛盾吗?请说明。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以后,理学成为直到19世纪末叶以前一直是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其结果是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因循守旧。
材料二李贽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西欧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李贽的思想跟文艺复兴在“个人理智上的自由”方面有何相同之处?二者在促进社会制度进步方面的起作用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只能长为灌木,不能行成丛林。

2.单选题(共15题)

3.
“文艺复兴时代是一个既伟大又阴暗的时期……许多有进取心的个人主义者对犯罪事件的频发、重现的社会问题等熟视无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风靡一时。”这一评价( )
A.注重了对历史史料的考据
B.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运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D.否定了人文主义思潮
4.
古希腊哲学家中,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都主张人文主义思想.但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思想不同于智者学派的是
A.探究人的问题B.注重人的道德
C.树立人的尊严D.强调人的价值
5.
马丁·路德强调因信称义,认为人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被上帝成为“义人”,于是信徒就不再是“罪人”,就得救了。这一主张的进步意义在于
A.率先揭露了教会的贪腐
B.使理性与自由平等思想迅速传播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D.使人们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和精神自由
6.
“西方宗教革命和科学革命以来……把人世的勤奋创业理解为上帝的召唤,曾有助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兴起;把学术工作理解为基督教的天职,也促进了西方近代人文主义教育与人文学术的发展。”材料最能说明宗教改革
A.成为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
B.强化了上帝和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
C.实现了宗教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分离
D.促进了民族文化与教育事业的进步
7.
《全球通史》中写道:“这些哲人……相信存在着不仅像牛顿所证实的那样控制物质世界、也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按照这一设想,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自然规则。”这里的“自然规则”是指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美德即知识”
C.“主权在民”、自由平等
D.“因信称义”
8.
《庄子·天下》篇记载:“惠施(人名)有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其中“书”的材质应为( )
A.龟甲兽骨B.丝帛
C.竹木简D.植物纤维纸
9.
下面是代表汉字四种字体的书法作品,其中直接取代篆书而流行的字体是(  )
A.B.C.D.
10.
《新青年》创刊时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仍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A.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C.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11.
魏源的《海国图志》说:“机房织造不用手足,其机动以火烟,可代人力。以羊毛与棉花纺成洋布、大呢、羽毛,皆自然敏速。……其广推贸易之法,有火轮船航河驶海,不待风水。用火车往来,一时可行百有八十里。”这表明《海国图志》
A.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
B.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诞生
C.改变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社会现状
D.有利于打破闭塞自大的思想藩篱
12.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认为清代学术思潮是“以复古为解放”。下列可以佐证该观点的是(  )
A.李鸿章主张“中体西用”
B.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
C.袁世凯倡导“尊孔复古”
D.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13.
1916年,陈独秀写道:“立宪政治而不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觉,惟曰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府,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其意在
A.反对偶像崇拜,宣传科学法则
B.普及宪政常识,但导五四运动
C.倡导文学革命,建设国民文学
D.批判传统文化,培养民主意识
14.
20世纪二十年代后期至三十年代前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了土地革命,加强了根据地建设,粉碎了国民党的四次“围剿”中国革命取得了重大发展。这些史实表明这一历史时期的思想灵魂是
A.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自力更生
B.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C.团结一切力量、坚持革命的斗争
D.星火燎原、均贫富、武装斗争
15.
“中华民国就像是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河岸上嘲笑我。……我目前正在改组中国国民党,使本党能有更多的工人参加进来。……为了谋求社会的根本改革,还要努力唤起民众觉醒……”。孙中山在1922年的这段话反映了(  )
A.孙中山认识到中国革命要取得成功,必须联合苏俄,发动民众
B.孙中山要消灭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
C.孙中山主张用暴力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D.孙中山指明了民族民主革命的目标
16.
我国从1957年到1966年高等学校培养毕业生近140万人,为1950年到1956年7年间的4.9倍。与这一成就相关的是
A.国民教育体系逐渐形成
B.“科教兴国”战略初步实施
C.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
D.“三个面向”方针的落实
17.
“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我们的心儿憧憬着未来,现今总是令人悲哀: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与普希金这首诗歌属于同一类文学风格的是
A.《西风颂》B.《战争与和平》
C.《红与黑》D.《苹果车》

3.选择题(共1题)

18.~I really hate to go to such a noisy place.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5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