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四川新津中学高二12月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2121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6/1/27

1.论述题(共1题)

1.
高考改革成为当今社会热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陆续设有英文馆、法文馆、俄文馆、德文馆等。同文馆开始只招收10名学生,后扩大到100多名。
1904年,政府规定“中学堂以上必勤学洋文”;大学堂“必深通洋文”,译学馆“以储交涉之才”。
1912~1913年,教育部规定,中学教育中的外国语以英语为主;外国语要旨在通解外国普通语言文字,具备运用目标语之能力,增进相关目标语知识。
1933年,教育部规定,中学英语教育目标是“练习运用切于日常生活之浅近英语”“增加其研究外国事物之兴趣”等。
1954年,俄语取代英语,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
1963年,教育部规定英语学习的目标是“初步掌握英语这个工具,具有初步阅读英语书籍的能力。”
1964年,教育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
1978年,《北京日报》刊出文章,号召“努力掌握外国语这个武器,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1984年,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
1999年,英语水平与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开始挂钩,“英语热”向社会蔓延。
以“英语的________的变化与百年中国社会变迁”为题,从上述材料中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进行论述。要求:①角度明确;②英语发展的历程梳理清晰,英语发展与中国社会变迁关系正确;③有概括性的认识;④不得照抄示例。
示例:英语学习人群的变化与百年中国社会变迁。(明确主题)
发展历程:1、洋务运动时期,为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洋务派创办专门学习外国语言的近代学堂,但学习英语的学生人数很少。2、新政时期,出于对外交往的必要,清政府要求中学生和大学生都必须学习英语,学习英语的人数逐渐增多。3、此后的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学习英语的主体基本上都是学校的学生。4、20世纪末,英语水平与职称挂钩,这意味着学校以外的许多人士也必须要学习英语。(史论结合)
深化认识:总体来讲,自清末以来,学习英语的人数逐渐增多,反映出我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总结主题)

2.材料分析题(共2题)

2.
人文精神是中西文化中核心思想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希腊古典人文主义是在对人性的探究与思索中逐渐形成的,其内在的本质是对人的灵魂的塑造和对理性精神的培养,倡导一种在善之普遍性原则指导下的生活。古典人文主义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化传统,它对精神迷失、“无家可归”的现代人尤其具有启示意义。
——黄伊梅《希腊古典人文主义的内涵与特质》
材料二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这就是诚信。
材料三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史在西方现代化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对中西文化矛盾冲突的比较鉴别中,逐渐发展处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卢梭的天赋人权说赫胥黎的进化论对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知识分子来说,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文池《思想的灵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古希腊人文精神和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核心。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哲学家和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在思想上有何相同之处及其形成的社会根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及其特点。
3.
法律作为一种社会冲突的解决机制,为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礼不下庶人,刑人不上大夫。”
——《礼记》
“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源也。”
——《荀子》
“《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
——《春秋繁露校译》
材料二
“人类的一切法律都因那惟一的神(逻各斯)的法律而存在。”
——《古希腊罗马哲学》
“法律应该不仅仅是管辖人民,君主如不依法办事,也要管辖君主。”
——柏拉图《理想国》
“教皇如果有背弃信仰,挥霍教会财产、通奸、抢劫以及其他严重损害教会声誉的犯罪,那他就要受到审判和废黜。”
——《教会法大全》
“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判,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
——《大宪章》
材料三 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思想以“自然法理论”为基础,通常有两个基本概念,一个是“自然状态”,一个是“社会契约”。哲学家的历史使命是说明现行的社会制度是不合理的,……就要找到一个合理的标准来衡量,这也是为了给进一步提出一种合理的社会制度作为理想的典范
——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
材料四 “三权分立为立宪政体之精义。……吾于立法、司法、行政三权之外,更令监察、考试二权亦得独立,合为五权。”“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上最古最好的拔取真才的制度。”
——孙中山《中华民国建设之基础》
材料五 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要求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代中西法律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建立一种合理的社会制度,哲学家们提出了哪些法律思想,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时代潮流。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与近代欧美国家相比有何创新之处?
(4)根据材料五,评价孟德斯鸠的观点。

3.单选题(共16题)

4.
某中学历史教师利用数学坐标轴画了一条不甚精确的曲线图,其反映的是西欧
A.王权演变
B.教权演变
C.资产阶级力量变化
D.市民权力变化
5.
每年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以唤起人们对人口问题的关注。以下是世界人口增长过程示意图。据表分析,影响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的主要因素是(    )
A.近代以来的三次科技革命B.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完善
C.各国人民的思想解放程度D.人类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
6.
彼得·李伯庚在《欧洲文化史》中说:“莫扎特(1756~1791)的乐曲听众往往只是挤满一个客厅,而贝多芬的交响乐则是为音乐厅的上千听众而创作的。”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
A.共和制度的确立B.封建等级观念被削弱
C.普通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D.民主平等思想开始传播
7.
有人认为:现实主义按照“本来如此”的面目再现生活,浪漫主义按照“应当这样子”表现生活。由此可见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共同之处是
A.将社会生活理想化
B.反映社会现实问题
C.否定现行社会制度
D.情节怪诞离奇虚构
8.
19世纪中后期某新式学校开设有英语、法语、基础数学、解析几何、微积分、物理、地理、机械学、船体制造、蒸汽机制造、驾驶、轮机、测绘等课程。下列思想与该校课程理念相吻合的是
A.“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以制器为先”
B.“欲自强,必须裕饷,欲裕饷莫如振兴商务”
C.“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9.
《列女传》这种题材本为刘向(西汉)所创,范晔(魏晋)在《后汉书》中首次纳入正史之中。早期几部史书所赞扬的列女系各个领域的优秀女性,如拯救父亲的缇萦、文采卓著的蔡文姬、辅佐丈夫的乐羊子妻。但《宋史》之后,所载列女几乎全都是保持贞操、不事二夫的“贞妇”,《列女传》成了地地道道的“烈女传”。正史中关于女性列传内容的变化,反映了古代中国后期(    )
A.妇女其他方面的才能退化
B.理学已影响到修史者的眼界
C.统治者开始强调贞节观念
D.政府致力提升妇女社会地位
10.
黑格尔指出:“智者们说,人是万物的尺度,但这还是不能确定的,其中还包含着人的特殊规定……在苏格拉底那里,我们也发现人是尺度,不过是作为有思维的人”。在此,黑格尔强调了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人要有高尚的道德
C.要肯定人的价值
D.人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11.
要研究古希腊的智者运动,首要障碍是任何智者的著作都未能保留下来,我们往往通过苏格拉对他们的论述还原他们的主张,这样得出的结论可能是
A.客观的,因为苏格拉底是智者学派的代表
B.准确的,因为他们生活在同一时期的雅典
C.错误的,苏格拉底的对他们论述不是史料
D.片面的,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观念有冲突
12.
一名女子说:“我不知道我算是哪国人,我的祖父因为信奉新教,被教区神父处罚终身苦力;我的父亲被老爷打成跛子;我的丈夫从军去了,我不知道他究竟是帮谁打仗。”有人批评这名女子的丈夫及家人愚蠢,竟然为剥削他们的国王、贵族、教士作战。根据这段资料的内容,该女子最可能生活在(    )
A.15世纪初意大利的庄园B.16世纪末普鲁士北部城市
C.17世纪英国的港口农村D.18世纪末法国中部的小镇
13.
1761年《中国孤儿》英语版的序言尤其把伏尔泰的中国情结推向了极致:“够了,希腊罗马/它们都已失宠/大鹏展翅/飞向光明之源/寻找新的伦理/到东方中国之土/勇敢地把儒家之德/带到大不列颠之耳。”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希望向中国学习的根本目的是
A.利用儒家伦理道德规范重建欧洲道德秩序
B.以儒家“仁”的思想规范君主行为
C.以儒家思想否定教会的思想专制,为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服务
D.利用儒家思想中的平等理念,宣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4.
关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与爱因斯坦相对论,可以借用模型说明。假如两个质量很大的钢球它们相互接近,其原因:牛顿认为是引力作用;爱因斯坦认为两个钢球没有时,周围的时空犹如一张拉平的网,两个钢球出现后把这张时空网压弯了,于是两个钢球就沿着弯曲的网滚到一起来了。相对论对科学理论的发展是(   )
A.物体的运动必须借助外力
B.时间和空间与物体的运动密切相关
C.实验是科学的主要途径
D.否定了“自然界无跳跃”的原则
15.
著名国画家傅抱石指出:包括康有为的国画改良观和陈独秀的“美术革命”论在内,在将传统文化与封建专制绑架在一起的20世纪初的文化界,无论哪种观点都离不开“抑中扬西”和倡导写实。当时这种对国画的革新要求反映出
A.维新思想成为社会思潮主流
B.思想文化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要求
C.传统艺术的衰落是必然趋势
D.弘扬国粹以增强民族精神的理想
16.
有人认为“五四”提出来的问题,特别是现代化的问题,包括科学和自由,乃至“现代与西方”“传统与中国”这样的认识问题的方式,在晚清时都已经提出了。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运动
D.新文化运动
17.
1918年1月,孙中山说:“此后我国形势,应注重于西北。若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图大发展也。”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孙中山
A.已经确立三大政策B.决定走俄国人的路
C.认为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存在关联D.确定了日后国民革命的战略
18.
“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我们的心儿憧憬着未来,现今总是令人悲哀;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与普希金这首诗为相同流派的是(    )
A.李白《将进酒》B.杜甫《春望》
C.梵高《向日葵》D.毕加索《亚威农少女》
19.
某学校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把15—16世纪西欧社会发生的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或现象加以归纳概括,他们的研究结论符合当时历史特征的是
A.在动荡中进入中世纪
B.在演变中走出中世纪
C.在革命中实现民主化
D.在变革中实践工业化

4.选择题(共3题)

20.

李德在《中国纪事》中写道:“1934~1935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完全同外界隔绝,此事造成的后果尤其严重。他们从国际共产主义工人运动那里,具体地说就是从共产国际方面,既不能得到忠告,也不能得到帮助。”而这产生的实际后果是中国共产党(    )

21.词语搭配,用线段连起来。

①大风{#blank#}1{#/blank#}

A.罩着

②暴雨{#blank#}2{#/blank#}

B.刮着

③大雪{#blank#}3{#/blank#}

C.下着

④大雾{#blank#}4{#/blank#}

D.飘着

22.词语搭配,用线段连起来。

①大风{#blank#}1{#/blank#}

A.罩着

②暴雨{#blank#}2{#/blank#}

B.刮着

③大雪{#blank#}3{#/blank#}

C.下着

④大雾{#blank#}4{#/blank#}

D.飘着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6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