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2100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6/3/14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清律例》规定:凡谋反、谋大逆,其共谋者,不分首从,皆凌迟处死。并株连其父子、祖孙、兄弟及同居之人,不分异姓及伯叔父、兄弟之子,不限籍之同异,年十六以上,不论笃疾废疾皆斩。满人作官不经科举途径,而靠特权种种,凡是重要的军事、财政部门和地方要冲之地,均为满官垄断。允许族长、宗族头面人物对于“劝道风化以及户婚田土争竞之事”有调处、裁判的权力,只是“事之大者”才告官处理。颁布了“禁海令”,严令“寸板不得下海”,接着又颁布了“迁海令”,强制闽、粤、苏,浙沿海居民内迁五十里,越界者立斩。
——黄环宇《大清律例与满清统治》
材料二  1906年,美国律师安德鲁在上海会审公廨旁听了一整天的诉讼,随后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专题文章,写道:“清国人对事物的判断常常受到其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也受到个性品格的局限。他们断案,不管是肯定或否定,通常都根据审案法官的感觉而定,并不重视证据与严密的逻辑推理。英国政府察觉了这个情况,这成为英国力求在清国乃至全亚洲扩张自己影响的重要原因。几乎所有西方大国都向驻上海的领事馆派出了司法官处理司法事务,英国不久前还建立了拥有一名资深律师的终审法院。英国人在宣判时,特地被允许悬挂英国国旗。美国国会最终也同意在清国建立一个与清国分庭抗礼、拥有更多尊严和权力的法院。”
——《1906年的上海:会审公廨——一个美国律师的观察》
(1)据材料一,概括清代法制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西方法制体系的进步性。并说明西方国家向上海领事馆派出司法官对中国的影响?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化往往是进进出出,一会儿进入儒家,一会儿进入佛家,一会儿进入道家。宋明理学可以代表历代文化的特点,基本上是多元并举,这是中国文化非常好的开放互融的态势。理学的根本精神可以用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不朽格言为代表,强调人的历史使命感。但是,由于理学成为古代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维护了专制主义的等级秩序,以一整套规范压制和扼杀人的本性,给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在笛卡尔眼里,世界的本质是理性的,自然的本质也是理性的,而理性的特质,可以通过数学的类比加以理解。人作为万物之灵,其本质也是理性。理性乃自然之光,是人人都具有的天赋能力。正因为如此,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能够单纯凭借“我”而为知识提供确定性的最后根据,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上帝,认识自然,把握自然的规律。个人理性的权威几乎达到至高无上的地步。理性是独立自主的,个人有权利自由地运用理性,而不依靠任何外在的权威,不服从任何外在命令,只服从理性本身。
——尚新建《启蒙与人性》
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西方的启蒙是一种“内源”式、接续式的“早熟”的启蒙。在14至16世纪.西方人依靠自身的社会变革力量酝酿起早期启蒙,并层层推进演绎出18世纪启蒙。而近代中国的启蒙则是“外源”式、突变性的“晚熟”启蒙。借助于“西学东渐”的刺激与发酵,中国文化传统的逻辑发展进程才发生历史的大转折,最终在“民族复兴”的理论大框架中,标立起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观、价值观和伦理观,逐渐折射和凸显出“西方式”启蒙的反传统含义。
——孟广林《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期的思想启蒙》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宋明理学开放互融的发展态势。并分析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比较理学和理性思想在对待人性的态度上有何不同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启蒙产生的主要原因。

2.论述题(共1题)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关于近代西方世界的兴起,有很多学者认为欧洲由于其自身发展出来的种种独特性,创造了欧洲奇迹。然而学者弗兰克则从世界经济发展历程和全球化视角指出“……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根据材料并结合相关史实论证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3.单选题(共18题)

4.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克里斯提尼重新划定以地域为基础的10个行政部落代替原先的4个血缘部落。这两项措施共同的进步意义是
A.有利于打破贵族垄断特权B.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C.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统治D.导致了官僚政治的衰落
5.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当一个国家开始规定选举资格的时候,就可以预见总有一天要全部取消已做的规定,只是到来时间有早有晚而已……”下列与此判断相符的历史事件有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
B.英国圈地运动、美国两党制形成
C.英国光荣革命、美国南北战争
D.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6.
逻辑方法中的归纳,是从大量个别现象中概括出一般性认识的思维方式。对多种事物、现象抽取其共同之处加以概括,形成用以表达这种共同性质的概念、范畴、命题、论述等,即为归纳。下表归纳正确的是
A.AB.BC.CD.D
7.
光荣革命以后,仍有一些英王掌握实权,其中尤以乔治三世为甚。在他统治时期,没有一个首相能够完全摆脱他的控制。对这段材料解读无误的是()
A.光荣革命的妥协必然导致此后果
B.君主立宪政体确立绝非一蹴而就
C.英国首相曾丧失制约君主的能力
D.《权利法案》已经变成一纸空文
8.
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A.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宪政的精神
B.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
C.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余地
D.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
9.
下表反映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情况。其中,1927年8月至1949年10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动无关的因素是
A.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开辟
C.抗日战争的胜利D.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10.
1917年,苏俄早期领导人李可夫扬言:“社会主义变革的太阳将从何处升起?我想,在目前的情况下,就我们这种生活水平要开始社会主义变革,这不是我们的事业,我们没有力量,客观条件也不具备。……我们不能超出资产阶级制度的范围。”该观点主要针对列宁( )
A.要求退出帝国主义大战B.落实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提出“四月提纲”D.实行《土地法令》
11.
“从它一产生,就与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并臻而至社会一再遭受破坏,连它本身也不能正常存在。它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国家的适度干预,需要广大劳动人民的斗争。”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A.土地国有制
B.重农抑商政策
C.土地私有制
D.盐铁专卖政策
12.
大型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中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即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英国对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A.国家实行奖励对外贸易的政策
B.创立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
C.推行自由贸易,逐步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D.加强政府干预,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13.
19世纪末的美国,金钱腐蚀权力的发展势头愈发不可遏制,实业和金融巨头聚敛了大量财富。凭借手中的金元,他们疯狂“收购”公职人员持有的政治权力。材料表明
A.美国已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B.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C.美国社会出现了极为严重的政治腐败
D.垄断资产阶级对国家政权的影响加强
14.
1847年,英国商人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写道:“中国人所织的白而结实的布比我们的货物贵得多。我在上海发现,由于我们的布代替了他们的布,他们的织布业已迅速下降了。”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A.洋布物美价廉,竞争力强
B.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土布做工粗糙,价格昂贵
D.外国商品完全占据中国市场
15.
这是相对安定的十年,在这十年里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下列属于这十年经济发展表现的是
A.继昌隆缫丝厂、发昌机器厂开始创建
B.收回利权运动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C.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D.民族资本和官僚资本都得到发展
16.
下表是《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一书中关于近代中国城市化比率统计表(单位:%)
对上表解读不正确的是
A.中国城市化整体上发展缓慢
B.长江下游、两广地区城市化比率最高
C.城市化的主因是商品经济发展
D.手工工场的兴办吸纳了大量劳动力
17.
吕思勉先生说:“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如孔子主张“克已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去,墨子主张“兼爱”思想。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
A.先秦诸子开历史倒车的落后思想
B.社会的进步与付出的代价之间的矛盾
C.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D.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
18.
有人认为:现实主义按照“本来如此”的面目再现生活,浪漫主义按照“应当这样子”表现生活。由此可见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共同之处是
A.将社会生活理想化
B.反映社会现实问题
C.否定现行社会制度
D.情节怪诞离奇虚构
19.
“人们对基督教神学教条开始怀疑的缘由主要有两大发现:一是新大陆的发现,二是地球在围绕太阳转。《圣经》居然对这两个事实只字未提!一下子就发生了信仰危机。”材料阐述了
A.启蒙运动的原因
B.文艺复兴运动的原因
C.宗教改革的原因
D.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20.
人们在谈及文艺复兴时,常常引用罗沙克的道白:“我研究了古人,为自己开辟了道路”。这里所谓的“古人”和“道路”可以理解为
A.君主专制理性主义
B.神学思想自由主义
C.经院哲学唯物主义
D.古典文化人文主义
21.
在面对西方文明时,中国大体上都是坚持克拉克所说的“在传统中变”,可是,1895年以后,在这种追求富强的心情中,一切却似乎在向着西方式的“现代”转化,出现了“在传统外变”的取向。以下各项中,属于“在传统外变”的代表性主张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今日策中国者.必日兴民权”
D.“三纲五常”乃“立身之本”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