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山东枣庄八中南校区高三2月调研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2092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6/4/13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近年来,福利制度建设成为国家经济生活中的重要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以前,英国穷人的救济问题多是通过基督教会、个人慈善捐款等方式解决。国家并没有将其视为自己的责任。相反,视贫困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经常制定惩治流浪者(大多是失地的农民)的血腥法律,并引起农民的强烈反抗。这种情况下,为稳定社会秩序,1601年都铎王朝颁布了《伊丽莎白济贫法》把贫民区分为三种。
(1)强壮有力而不愿工作的。
(2)老弱残疾而不能工作的。
(3)不幸而找不到工作的。
第一种贫民不能得到任何救济,他们要接受强制劳动,对拒绝工作的人则要被关入惩戒所,为酷刑所惩罚甚至被处死。第二种无劳动能力的贫民可以得到救济,对第三种不幸而找不到工作的人规定济贫官有帮助其找到工作的义务。
——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材料二 西方经济学家一般认为,“公平”是指社会成员收入的均等化,“效率”是指资源的有效配置。进入20世纪70年代,沉重的福利负担,降低了经济发展速度,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巨大的经济效益在福利制度下消失得无影无踪。……福利机制作为社会再分配的形式,其直接目标有时并不是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而是达到政治、经济和社会平衡。而这种不顾效率的平衡,在有些条件下则成为阻碍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羁绊。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纷纷改革福利制度,但步履维艰。每一次福利制度改革都会引起民众的抗议怒潮,大规模的罢工和示威游行不断发生。
——林甦等主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述评》
(1)依据材料一,分析指出英国福利制度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方福利制度造成的问题。你认为如何才能使福利制度走得更远?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延安地区延川县第三乡321户阶级成分表
阶级
土地革命前(1935年1月)
土地革命后(1939年12月)
数目
百分比
数目
百分比
贫农
204
63.7
136
42.6
中农
50
15.6
123
38.2
富农
16
4.9
22
7.0
地主
12
3.8
0
0
工人
3
0.9
7
2.0
小商人
1
0.3
7
2.0
知识分子
0
0
5
1.5
 
资料来源:杨英杰《延川县禹居区三乡的阶级关系及人民生活》,《共产党人》第3期
注释:“知识分子”是小学教师。
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表格进行历史阐释。(要求: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这种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国家模式并非一日建成……对于专制者来说,想要维持集权统治,必须在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宏观经济制度模式这四个方面完成制度建设。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集权政体的“大厦”。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任何有现代意识的扩张主义者回顾诸如此类的成长和创造力时,可以想象到,宋代中国若自由发展下去,将可能主导航海世界,从而改写历史。这当然是想入非非了,但也再度提出这个问题:究竟是什么阻滞了艾尔文(Elvin,1973)所说的中国的“中古时期经济革命”继续发展?答案容易指向异族侵略者,指蒙古灭宋是阻挠宋人走向近代之路的罪魁祸首。但是我们随即可以知道,原因是不止一个的。

——摘编自费正清《费正清论中国:中国新史》

材料三中世纪晚期,东方社会并未出现西方的那种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新的文化群体与思想观念缺乏适合于植根的社会土壤,思想启蒙可谓遥遥无期。虽说中世纪晚期的东方国家(注:指中国)也不乏革新主张,但都采取了纵向复古的价值取向。这样的取向虽然寓含着对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但不可能达到西方人文主义者的那种“复古求解放”的目标,因而始终不能对旧的文化传统实现近代社会所期盼的实质性自我超越。

——孟广林《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期的思想启蒙》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四大基本制度”在西汉的表现。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中古时期经济革命”的表现,并分析阻滞它继续发展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世纪晚期的主要“革新主张”,分析不能实现“实质性超越”的原因。

2.单选题(共17题)

4.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明确提出了“哲学王”的思想:“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付诸实践。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柏拉图提出这一思想的背景是
A. 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暴露
B. 雅典民主正处于鼎盛时期
C. 雅典的政治民主化改革尚未彻底完成
D. 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激化
5.
1649年1月,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在审判中拒绝答复议会的指控,并在法庭上辩护道:“我是你们的国王,你们法定的国王!……我拥有上帝对我的委任,绝不回答一个非法的新权威的提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
A.王权与法律的关系是当时英国政治面临的焦点问题
B.查理一世具有明显的君权神授、社会契约的思想
C.议会的权威已经超越国王成为英国的权力中心
D.国王的存废问题成为议会讨论的重要议题
6.
1895年5月13日,光绪帝通过总理衙门电谕驻俄使臣许景澄:“辽东地方借三国之力,矮允归还,大有利益。现在和约己换,三国视事已了结。惟台湾众情不服,势将变乱,难以交接,此中国最为棘手之事。闻台民不愿从倭,意在他国保护。著许景澄将此情形臣密商俄外部,能否仍联三国,设一共同保护之策……”这反映了清王朝
A.希望三国干涉范围扩大到台湾
B.与俄国在对日问题上达成一致
C.积极采取措施消除战争影响
D.与世界各国获得同等的地位
7.
抗战爆发后,象征着民族国家的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被引入根据地。1946年元旦,延安各界欢庆新年,全城屋顶飘扬着国旗。之后的“二七”纪念日、元宵节,不论是中共控制牢靠的巩固区还是新解放的地区,悬挂国旗俨然是根据地节日庆祝必不可少的元素。这说明
A.抗战结束后,共产党仍服从国民党统治
B.国旗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象征
C.抗战结束后,共产党努力维护国共合作
D.根据地人民对内战没有任何准备
8.
1991年美国三大新闻周刊之一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曾写道:“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材料的主旨是
A.美苏军备竞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B.美苏争锋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
C.“冷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D.美苏势均力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9.
乾隆五年,大臣胡定上奏曰:“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农夫为之赁耕,每岁所入盈千万石。”上述现象对清代工商业的影响是
A.造成农民贫困市场狭小
B.促使工商业向乡村渗透
C.扩大了手工业生产规模
D.导致了工商业资金的流失
10.
据《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更名天下田曰王田……不得卖买,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结果导致“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人至涕泣于市”,不得已“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上述材料说明王莽(  )
A. 改制时政府手中掌握了大量国有土地 B. 得到了无地农民的大力支持
C. 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   D. 最终重新肯定了土地的私有权
11.
表格是1750-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单位:百分率)。据此可以推知
国家和地区
1750年
1800年
1830年
1900年
整个欧洲
23.2
28.1
34.2
62
英国
1.9
4.3
9.5
18.5
俄国
5
5.6
5.6
8.8
日本
3.8
3.5
2.6
2.4
中国
32.8
33.3
29.8
6.2
 
A. 19世纪30年代之前,中国的工业化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B. 日本的工业化水平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C. 英国工业优势地位的确立主要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
D. 康乾时代中国与欧洲的力量对比处于大体平衡状态
12.
下图是近代以来世界工业生产发展示意图。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A.a时期美德工业优势越来越大
B.b时期的发展得益于国际局势的稳定’
C.a、b两时段的发展都得益于科技进步
D.该图体现了全球各地联系越来越强
13.
民国初年,上海宝山县盛桥里“商业以棉花为大宗,旧时轧花多用小车,每日花衣多者十余斤,少者七八斤。近年用外国轧车,每车一日可轧花六七十斤,更有驾车轧花,事半功倍”。这说明了
A.棉织业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B.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C.棉花成为上海市场主要商品D.洋货倾销受到了明显抑制
14.
1920年—1946年间,潘鸿声先生先后到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河北、河南、山东、甘肃、陕西等地访问并搜集了2046户农户的农具使用资料,发现“在构造和形制上并没有什么显著的改进”。由此可以推断
A.中国固有传统经济结构没有变化
B.西方近代农业机械对中国农业影响有限
C.工业革命并没有影响中国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没有动摇
15.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这是全国工作着力点转移后实现现代化的第一个大战役。对比1960年“八字方针”,两者提出的相似背景是
A.“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B.自然灾害导致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
C.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严重失调
D.“左”倾错误得到有效抑制
16.
20世纪90年代初,社会上一度兴起砸“三铁”的风潮,所谓“三铁”是指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一时引起国有企业职工思想的动荡。这反映出()
A.对外开放政策日益深入人心B.开始着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C.国企改革正逐步走向市场D.民众完全接纳市场经济观念
17.
马丁·路德提出:“让每一个知道自己是基督徒的人确知:我们都是祭司,我们彼此没有分别,即是说,我们对于圣道和一切圣礼都有同等的权利,这一主张在当时最主要的积极意义在于
A.破除了人们对宗教神学的迷信
B.顺应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C.有利于各民族国家的形成
D.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特权
18.
康有为说:“人道……自族制而为部落,而成国家,由国家而成大统;由独人而渐立酋长,由酋长而渐正君臣,由君主而渐至立宪,由立宪而渐至共和;……盖自据乱进而升平,升平进为太平,因革有由,验之万国,莫不同风。”这体现了康有为
A.民主共和是终极目标
B.坚持进化论的历史观
C.借古讽今的宣传策略
D.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
19.
钱玄同1913年在浙江就职教育司长时,身穿孔子时代的深衣玄冠到军政府报到,并发表《深衣冠服考》向全社会推广,但不几年,却宣扬“共和与孔经绝不能共存”。这说明( )
A.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B.发展教育必先实现共和
C.钱玄同对儒学态度摇摆不定D.儒家思想在中国影响深远
20.
下图中的小说塑造了土改时被枪毙、在阴间为自己喊冤的一个地主,不断地经历着六道轮回,一世为人,一世为马,一世为牛,一世为驴……每次转世为不同的动物。小说正是通过各种动物的眼睛来观察和体味农村的变革。下列与其文学流派相似的是( )
A.《战争与和平》
B.《百年孤独》
C.《悲惨世界》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