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人口流动是人类历史发展中重要的历史现象,它会给不同的文明带来冲击与碰撞,也会促进了不同生产方式的传播与交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至元朝我国西部地区(含川陕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单位:%)

——《中国古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近代英国城乡人口变迁
——引自《近代早期英国的圈地运动与制度变迁》
材料三: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主要迁移方向示意图

——葛剑雄《移民:牵动中国历史棋局的人们》
材料四: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人数约为100万人左右,2000年即迅速增长到1000多万人,到2005年,全国流动人口达1.47亿,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4779万人。……据统计,到2008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已累计达139.15万人,广泛分布世界各地,以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或地区为主;国际劳务人员输出以对外劳务合作派遣为主。截至2007年底,对外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478亿元,派遣各类劳务人员419万人。
——中国人大网《中国人口迁移与流动:60年的足迹》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分布的变化特征及影响。
(2)归纳材料二的现象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主要迁移方向。并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其影响。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与流动的原因。
材料一西汉至元朝我国西部地区(含川陕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单位:%)

——《中国古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近代英国城乡人口变迁
时间 | 1750年 | 1800年 | 1850年 |
城市人口(%) | 21.0% | 27.5% | 52.0% |
农村人口(%) | 79.0% | 73.5% | 48.0% |
——引自《近代早期英国的圈地运动与制度变迁》
材料三: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主要迁移方向示意图

——葛剑雄《移民:牵动中国历史棋局的人们》
材料四: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人数约为100万人左右,2000年即迅速增长到1000多万人,到2005年,全国流动人口达1.47亿,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4779万人。……据统计,到2008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已累计达139.15万人,广泛分布世界各地,以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或地区为主;国际劳务人员输出以对外劳务合作派遣为主。截至2007年底,对外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478亿元,派遣各类劳务人员419万人。
——中国人大网《中国人口迁移与流动:60年的足迹》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分布的变化特征及影响。
(2)归纳材料二的现象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主要迁移方向。并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其影响。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与流动的原因。
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谭嗣同认为:“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天下无有因末而累及本者,亦岂可因君而累及民哉?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臣也者,助办民事者也。赋税之取于民,所以为办民事之资也。如此而事扰不办,事不办而易其人,亦天下之通义也。”……像痛斤暴君那样,他痛斤为暴君服务的纲常名教:“三纲之摄人,足以破其胆而杀其灵魂”,是“暴乱无理之法”,是“愚黔首之术”。他特别指出,“两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他由此发出了“冲决罗网”的呼声,把“君主之罗网”、“伦常之罗网”,统统列为应被冲决之列。
——摘编自《谭嗣同传》
(1)根据材料,概括谭嗣同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
材料 谭嗣同认为:“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天下无有因末而累及本者,亦岂可因君而累及民哉?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臣也者,助办民事者也。赋税之取于民,所以为办民事之资也。如此而事扰不办,事不办而易其人,亦天下之通义也。”……像痛斤暴君那样,他痛斤为暴君服务的纲常名教:“三纲之摄人,足以破其胆而杀其灵魂”,是“暴乱无理之法”,是“愚黔首之术”。他特别指出,“两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他由此发出了“冲决罗网”的呼声,把“君主之罗网”、“伦常之罗网”,统统列为应被冲决之列。
——摘编自《谭嗣同传》
(1)根据材料,概括谭嗣同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南宋的吕中说,如果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得以尽行,则不会有熙宁之急政……又说,熙宁时期“引用小人自安石始……盖安石之法扰出于所学,章子厚(俘)之法将托安石以报私怨耳,至蔡京则又托绍述以奉人主(徽宗)之侈心耳,愈变愈下,所以致中原之祸也”。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指出:“国民之交敞也,自苛政始。苛政兴,足以病国疟民,而尚未足以亡……是安石之法,未足以致宣、政之祸,唯其杂引吕惠卿、邓缩、章俘、曾布之群小,以授贼贤同上之秘计于(蔡)京,则安石之所贻败亡于宋者此尔。”
——摘编自《宋大事记讲义》等
材料二梁启超称王安石“三代下求完人,唯公庶足以当之矣”,他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实为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还认为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川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垢,易世而未之游(洗刷)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摘编自《梁启超为什么要写王安石传》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吕忠和王夫之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观点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推崇王安石变法的原因。
材料一南宋的吕中说,如果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得以尽行,则不会有熙宁之急政……又说,熙宁时期“引用小人自安石始……盖安石之法扰出于所学,章子厚(俘)之法将托安石以报私怨耳,至蔡京则又托绍述以奉人主(徽宗)之侈心耳,愈变愈下,所以致中原之祸也”。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指出:“国民之交敞也,自苛政始。苛政兴,足以病国疟民,而尚未足以亡……是安石之法,未足以致宣、政之祸,唯其杂引吕惠卿、邓缩、章俘、曾布之群小,以授贼贤同上之秘计于(蔡)京,则安石之所贻败亡于宋者此尔。”
——摘编自《宋大事记讲义》等
材料二梁启超称王安石“三代下求完人,唯公庶足以当之矣”,他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实为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还认为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川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垢,易世而未之游(洗刷)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摘编自《梁启超为什么要写王安石传》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吕忠和王夫之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观点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推崇王安石变法的原因。
2.单选题- (共5题)
4.
某思想家说:“手艺人制作木头桌子的时候,如果木料的边缘厚薄不一,不合格,他们就两边各削去一些,让各方严缝,桌子就稳定了。按照这个道理,双方都应该放弃一些要求,才能联合起来,商量解决方法。”下列文献的制定最符合材料主旨的是
A.《权利法案》 |
B.1787年美国宪法 |
C.《人权宣言》 |
D.1936年苏联宪法 |
5.
1953 年开始,美国带头组建亚洲版的“北约”——“东南亚条约组织”。有学者认为:“此组织建立……加快了中国政府的一个宣言的发布速度,由此迫使其他亚洲右翼政府很难继续将中国当成一种威胁和敌人。“宣言”是指()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 B.求同存异方针 |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6.
邓小平说:“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现在占整个经济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同时,发展一点个体经济,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欢迎中外合资合作,甚至欢迎外国独资到中国办厂,这些都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这一讲话
A.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指导思想 |
B.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展 |
C.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
D.是为九十年代初的改革开放扫除阻力 |
7.
“不合宜者,渐渐凘灭,其合宜者,得以永存,此为天道自然之理。但其说与耶稣之旨相反,故各国儒士,均不服其言。初始辩驳蜂起,今佩服者渐多,而格致之学从此大为改变。”文中“其说”是指( )
A.牛顿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 | B.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
C.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 D.达尔文的进化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