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广西桂林一中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2064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6/8/10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时民饥困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下的农民称为义务农。农民还有权赎买他们所住的房屋,并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赎买分配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签署的废除农奴制法令

材料三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的劳役的办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2)材料二表明农奴解放后获得了哪些权益?材料三中“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的原因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一、二、三,概括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和俄国1861年改革在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扼要回答这两次改革的性质和重大历史意义。
2.
(15分)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贷款和出租武器法案》又称《租借法》,是美国保证英国和所有被轴心势力侵略的国家予以战时援助的法案。1941年1月10日,美国政府将《租借法》草案提交国会审议,国会讨论并通过了此法。罗斯福总统于1941年3月11日签署了《租借法》。该法规定:任何国家只要总统认为其防务对美国国防至为重要,就有资格通过美国的出售、转让、交换或租借方式取得任何防御物资。
——《历史上的今天》
材料二  1941年3月,美国通过了租借法案,中国列入租借法案借贷国。美国总统罗斯福答应中国的援助请求。明确宣布美国将无条件地全面援助英国、中国等国家……1941年4月10日,美国总统罗斯福秘密发布命令:允许美国预备役军官和陆海军航空部队退役人员参加美国志援队。中国以优厚的价格购买了100架美国飞机……1941年4月15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召见中国财政部长宋子文。两天后,正式通知国民政府,他已批准将首批价值4500万美元的军用器材为援华租借物资……1941年6月9日,第一批110名飞行员和150名机械师等地勤医务人员组成的美国支援队乘飞机前往中国。
——《美国<租借法案>与中国》
(1)美国实行租借法案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并结合所学分析实施该法案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述租借法案实施于中国的作用。(6分)

2.单选题(共18题)

3.
对于16世纪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B.否定信仰上帝
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D.挑战天主教会权威
4.
下图中,你可以得到的最准确的信息是
A.天主教会与封建王权争夺权力
B.教会向信众榨取“什一税”
C.教皇惩处持“异端”思想者
D.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
5.
下图是德国的一幅漫画,画面所表现的是一战的胜利者正举杯向普林西普五年前的暗杀行动致谢。同学们从该图中得出了不同的信息,其中不符合史实(    )
A.图中三位高举酒杯的胜利者代表的是英法美
B.五年前普林西普的行动只是列强挑起战争的借口
C.图片所示的聚会地点是在萨拉热窝
D.漫画反映了德国人对《凡尔赛和约》的不满
6.
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
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7.
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的过程
B.农耕化的过程
C.工业化的过程
D.汉化的过程
8.
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中,对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最为关键的是
A.废藩置县
B.发展近代教育
C.实行征兵制
D.废除土地买卖法令
9.
1861年俄国改革以前,工业资本家30%是农奴身份,财产随时有可能被地主侵占。这一问题反映的本质是
A.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落后于西方
B.俄国政治制度已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C.俄国资产阶级的力量比较弱小
D.俄国的农奴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10.
19世纪中叶,日本出现了新兴地主,这表明
A.商品经济发展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
B.日本封建统治危机加剧
C.日本封建社会日益解体
D.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瓦解
11.
19世纪60年代,俄、日两国改革的不同之处是()
A.在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下发生B.以暴力推翻原有政权后进行
C.改革后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D.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12.
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历史发展来说是一个分水岭,这次变法实现了秦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这一观点最主要的依据是变法措施中的哪一条
A.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13.
俄国农奴制改革在组织管理方面的有关规定是(    )
A.农奴从法律上成为了自由的人
B.农奴可得到一块份地
C.加强村社制度
D.农奴需要用高价赎买份地
14.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百日维新一成一败,导致这一差异的众多原因中,历史背景的最大不同是(    )
A.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水平高于中国
B.日本资产阶级力量超过中国
C.前者发生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后者发生于帝国主义阶段
D.明治天皇励精图治,而光绪帝却昏庸无能
15.
19世纪上半期,俄国社会经济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的根本原因在于(    )
A.封建农奴制度的阻碍B.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
C.国内市场狭小 D.自由劳动力缺乏
16.
“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形成但又过时。”导致这种“过时”的最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C.列强力量对比的变化
D.局部战争的不断变化
17.
1907年,欧洲各国在海牙召开了第二次和平大会,其主要任务是制定“尽可能人道”的战争行为准则。从以后十年的历史看,这样的“准则”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A.阻止战争的爆发
B.承认了战争的合法性
C.阻止了不人道的武器的研发
D.有力地宣传了人道主义
18.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各个战场中,反法西斯力量最先转入战略进攻的是:(   )
A.苏德战场B.太平洋战场
C.北非战场D.西欧战场
19.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反意大利法西斯的重大事件不包括:(    )
A.发动阿拉曼战役 B.召开德黑兰会议
C.发表《大西洋宪章》 D.登陆西西里岛
20.
1936年《反共产国际协定》签订后,希特勒说:“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这是我们度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和重新武装的惟一方法。”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实质是德国准备发动战争,夺取世界领导权
B.为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作了准备
C.德国以此为幌子建立三国轴心同盟
D.德国企图迷惑“凡尔赛诸国”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