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江苏省苏州市高三上期期初调研历史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2055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6/10/25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近代中国社会认识和汲取西学的历程充满艰辛曲折,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汲取西学过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下起步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

材料二 中国驻法大使郭嵩焘的翻译马建忠,于1877年写信给李鸿章汇报来欧洲的思想认识,指出欧洲各国“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

——摘编自郑大华《晚清思想家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材料三 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内,是很难如愿的。……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的引导下迈开步伐的,又徐徐地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体西用”思想为什么能成为当时清政府的最佳选择?
(2)19世纪晚期,洋务思想家对于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化,请根据材料二加以说明。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如何冲击”中体西用”的宗旨的?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后,其民族意识开始觉醒,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其民族优越感与自卑感的并存上。在这种愈识的驱使下,魏孝文帝借助中央集权的强制力,相继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旨在以“中夏正统”自居。
——赵向群、候文昌《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与拓跋民族精神的丧失》
材料二在北魏前期,由于民族本位意识……汉化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他的一系列汉化举措,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孝文帝在文化上汇通南北,大量汲取南朝文化,不仅补充了北朝文化的缺失更有助于消除南北朝歧见。
——胡阿祥《魏晋南北朝时十五讲》
材料三(孝文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清•赵翼《甘二史札记》卷十四《魏孝文迁洛》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的有利条件和主要目的。
(2)据材料二分析孝文帝汉化措施的特点。
(3)材料二、三两位作者对孝文帝改革有何不同评价?指出导致评价不同的因素有哪些?

2.单选题(共11题)

3.
曾参与制订《1787年宪法》的麦迪逊认为,美国革命最重要的特征,不仅是顺应人性,还在于对人性黑暗的承认。基于对“人性黑暗”的认识,《1787年宪法》
A.推行两党制
B.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C.实行三权分立
D.规定总统连任不超过两届
4.
“它(某场战争)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这场战争
A.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使中国失去了北方大片领土
C. 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 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5.
“中国人民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帝国主义者之侵略,及其工具卖国贼之暴虐;中国人民之唯一的需要,在建设一人民的统一政府。……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唯一的需要——统一政府之建设,为巩固国民革命根据地,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这一宣言
①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表达了全国人民的愿望
③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④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
1938年3月,国民党在武汉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抗战建国纲领》,指出:“加紧全国军队制政治训练,使全国官兵明了抗战建国之意义,一致为国效命;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并训练华侨抗战,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与正式军队共同抗战,并在敌后发动普遍的游击战。”这个纲领
A.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放弃了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
C.表明了抗战初期政府积极抗日的决心
D.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7.
(题文)周恩来在某次会议期间说:“我们对于要提出这样问题的人要分别对待;一种人是恶意的,不去理他,或者用一些手法,使他收回去,使他的破坏计划不能得逞。另外一种人他是怀疑的,他不明白真相,他是说出一些很不恰当的话,我们应该向他们解释,使他们了解。”这说明中国
A.和平共处不称霸
B.尊重差异求合作
C.加强团结不结盟
D.区域互利谋发展
8.
“美国,只以一场会议和一纸协议就终结了英国对世界金融的控制权。”下列对此“协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宗旨是降低关税,消除贸易壁垒
B.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C.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
D.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9.
“其车之制,除压栏木及列槛椿外,车身用板作槽,长可二丈,阔则不等,或四寸至七寸;高约一尺。槽中架行道板一条,随槽阔狭,比槽板两头俱短一尺,用置大、小轮轴。同行道板上下通周,以龙骨板系其上。大轴两边各带拐木四茎,置于岸上木架之间,人凭架上踏动拐木,则龙骨板随转,循环行板刮水上岸……”材料所述工具
A.两汉时期已经广泛使用
B.标志着古代水利设施的完善
C.开启了农具自动化先河
D.是农业灌溉机械的重大改进
10.
工业的发展历程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历程,有人用下图形象地概括了二十多世纪以来的工业化历程。和下图“?”处对应的是
A.完善了精细分共的“手工工场”
B.创造了机器工厂的“蒸汽时代”
C.形成了垄断资本的“钢铁时代”
D.开创;额注重实验的“科技时代”
11.
从《1876~1911年中外糖料贸易表》中可以反映出,当时中国(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日益增强
C.沦为列强资本输出场所D.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2.
美国学者史华慈说:“在苏维埃阶段,***把全部精力用在湖南和江西农村战略方面,但他承认这是对城市无产阶级运动的辅助。当***在西北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他的无产阶级概念已经具有新的内容。”这里的“新的内容”
A.属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
B.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准备
C.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D.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革命理论
13.
南开大学崔宝衡教授在谈到某西方文学作品时,总结为:“在作者看来。世界是荒诞的、不可理喻的,生活也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与人之间则十分隔膜、难以沟通。”下列与该作品创作风格一致的是
A.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客观世界
B.以奔放的笔法和色彩表现感情
C.以严整和谐的画面表现理性
D.以夸张手法表现主观内心感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