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三中学高二下期期末历史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2053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6/10/20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双方关系开始发生变化。美国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日益把苏联看作其称霸全球的主要障碍,企图遏制苏联。……苏联把确保东西部边界安全作为国家的首要利益,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均将对方视为主要敌人。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Ⅰ
材料二 中美两国领导人的会晤,是为了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我之所以采取这个行动,是因为是深信所有国家都将从缓和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中得到好处,正式本着这种精神,我将进行一次我深深希望会成为谋求和平的旅行。
——1971年7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关于访问北京的声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导致美苏两国关系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说明尼克松总统访华的结果及其影响。
(3)据上述材料,谈谈美苏关系、中美关系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2.
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先进思想的传播在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苏格拉底和孔子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两位伟大的精神导师。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材料二西方的七百年文化启蒙运动是在一个逐渐形成、形成后又不断更新最终得到强化的文化大环境中展开的。……到17、18世纪,文化大环境又进行了一次更新。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率先为构筑一个新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开辟了道路。到18世纪则出现了西方“三大革命合力并举”的形势,这一切终于催化着酝酿已久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蒸蒸而生。
——王贤仙《近代中西文化启蒙之浅析》
材料三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近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苏格拉底和孔子的观点,并指出二者观点的相同之处。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18世纪欧洲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催化着酝酿已久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蒸蒸而生”的“三大革命”。
(3)“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学术觉悟、政治觉悟和伦理觉悟三个阶段。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这三种“觉悟”的主要实践活动是什么?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923年孙中山这样概述其创立“三民主义”的思想路径:“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汲取)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族主义观中国历史之所示,则知中国之民族,有独立之性质与能力,其与他民族相遇,或和平而相安,……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挥而光大之;且改良其缺点,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也。对于世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以驯致于大同,此为以民族主义对世界之诸民族也。
材料二民权主义 ……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济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更采直接民权之制,以现主权在民之实,如是余之民权主义,遂圆满而无憾。
——以上材料见孙中山《中国革命史》
请回答:
(1)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分别因袭、规抚和创获了哪些思想主张?请将答案填写在下列表格中相应的位置。
 
因袭
规抚(汲取)
创获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从孙中山的成长和活动轨迹,说明上述思想路径形成的原因。

2.单选题(共13题)

4.
公元前449年,罗马人争相观看和议论刻于12块铜板之上的某部法律条文。该法律的特点有
①有一些习惯法
②是成文法
③是公民法
④是万民法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④
5.
“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再次为欧洲列强所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为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美国最终选择(   )
A.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B.建立民主共和制
C.实行分权制衡原则
D.实行民主制原则
6.
“田里豆子开红花,红军来到笑哈哈,土豪劣绅都打倒,山林土地回老家。”这是歌颂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歌谣,该根据地是()
A.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B.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C.中央革命根据地
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7.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善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
A.与尼克松会面时B.与田中角荣会面时
C.出席万隆会议时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8.
2011年3月19日法英美展开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利比亚多处军事和民用目标遭到导弹袭击,造成平民伤亡,建筑设施严重毁坏。这表明
A.世界形势和平与动荡并存
B.美国极力构筑单极世界
C.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很漫长
D.霸权主义仍在影响和平
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被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政治格局所取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
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B.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C.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
D.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10.
《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映的是
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B.井田制趋于瓦解
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
D.土地兼并严重
11.
农村由人民公社体制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重大改革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①土地所有制形式
②经营管理方法
③生产经营的权利
④产品的分配原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
礼是指较固定的行为准则,敬鬼神节仪尤成为原初的礼的核心部分;但春秋时,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A.人的自觉意识觉醒
B.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
C.孔子地位的社会认可
D.礼制社会功能加强
13.
17~18世纪开始,法语逐渐打破了拉丁语垄断的局面,直到1919年,法语仍一直是欧洲大陆外交活动中使用的主要语言。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法语自身的魅力
B.工业革命的影响
C.文艺复兴的影响
D.启蒙运动的影响
14.
有书法评论者对各种书法字体的特色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秦朝标准字体(见下图)的评述是
A.“状如龙蛇,勾连不断”
B.“笔画网弧,富有奇趣”
C.“结体扁平,方劲古拙”
D.“不真不草,流动奔放”
15.
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功绩在于()
A.确立了民主和科学的主导地位
B.批判了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思潮
C.揭开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
D.沉重打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权威
16.
《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代表作品,作者通过一系列变形的图案组合,控诉了法西斯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城市格尔尼卡的行为。该画作(   )
①揭示了战争中人民的苦难
②开创了美术现实主义的风格
③借鉴了当时光学领域的新成就
④体现了作者反传统、反理性的特色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选择题(共3题)

17.

下列哪个多项式能分解成  x(x-2)       (       )

18.

下列哪个多项式能分解成  x(x-2)       (       )

19.已知非零平面向量 ab ,则“| a+b |=| a |+| b |”是“存在非零实数λ,使 ba ”的(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3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