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道德家们将中国声消苗绘为一个大家庭,他们的家庭价值观念延伸到社会领域。像朝廷一样,中国的家庭也是等级森严、父权至上和专断独裁的。父亲是一家之主,并且将家庭的领导地位传给长子。国家将对祖先的崇敬作为儒家礼教的内容加以推广,子女的孝道是家庭价值的基石。中国家庭的社会,据推测,已扩展成一个父系血缘群体,如宗族。在家庭内部,儒家的道德标准是妇女要服从男子的权威。中国的父母们重男轻女,女孩被家庭看作社会和经济的负担。明清两朝,加在女性身上的父权权威大概比中国任何时期都要严厉。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二在14世纪末24世纪初,近代学校的创办实际上表明政府已经取代家庭承担教育的责任。因此,当国家干涉家庭关系时,家族社会的政治支撑也就土崩瓦解了。在晚清和早期共和时代的新法典中,已承认个人不可剥夺的权利、男女平等、妇女的财产继承权等。外国商品的涌入和1895年以后外国人在中国设厂生产方面享有特权,给国内手工业和农业经济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被剥夺饭碗的手工业者和农民离开家乡进城谋生,同时也摆脱了家族和家庭对他们的控制,旧的家庭关系瓦解了。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家庭关系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试析为什么明清两朝“加在女性身上的父权权威大概比中国任何时期都要严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晚清家族社会土崩瓦解的主要因素。
(3)近代家族关系的变化折射出中国现代化模式的什么特点?
材料一道德家们将中国声消苗绘为一个大家庭,他们的家庭价值观念延伸到社会领域。像朝廷一样,中国的家庭也是等级森严、父权至上和专断独裁的。父亲是一家之主,并且将家庭的领导地位传给长子。国家将对祖先的崇敬作为儒家礼教的内容加以推广,子女的孝道是家庭价值的基石。中国家庭的社会,据推测,已扩展成一个父系血缘群体,如宗族。在家庭内部,儒家的道德标准是妇女要服从男子的权威。中国的父母们重男轻女,女孩被家庭看作社会和经济的负担。明清两朝,加在女性身上的父权权威大概比中国任何时期都要严厉。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二在14世纪末24世纪初,近代学校的创办实际上表明政府已经取代家庭承担教育的责任。因此,当国家干涉家庭关系时,家族社会的政治支撑也就土崩瓦解了。在晚清和早期共和时代的新法典中,已承认个人不可剥夺的权利、男女平等、妇女的财产继承权等。外国商品的涌入和1895年以后外国人在中国设厂生产方面享有特权,给国内手工业和农业经济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被剥夺饭碗的手工业者和农民离开家乡进城谋生,同时也摆脱了家族和家庭对他们的控制,旧的家庭关系瓦解了。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家庭关系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试析为什么明清两朝“加在女性身上的父权权威大概比中国任何时期都要严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晚清家族社会土崩瓦解的主要因素。
(3)近代家族关系的变化折射出中国现代化模式的什么特点?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其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直至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随着以郡领县的“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朝廷命官至郡县而止,其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第二阶段大致为隋唐两宋时期。隋朝乡的基层官吏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唐朝对城邑之外纷繁杂乱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但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为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
(2)分析清末乡镇地方自治取代保甲制的原因及启示。
材料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其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直至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随着以郡领县的“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朝廷命官至郡县而止,其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第二阶段大致为隋唐两宋时期。隋朝乡的基层官吏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唐朝对城邑之外纷繁杂乱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但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为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
——据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整理
(1)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原因。(2)分析清末乡镇地方自治取代保甲制的原因及启示。
2.单选题- (共8题)
3.
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说:“深入到这些政治上不成熟.缺乏经验的群众中去,争取他们的支持,作为其代言人。如果发生这种情形,共产党就可能发生奇怪的结果……苏俄或许会一夕之间变天,由最强大的国家沦为国际社会中最弱.最悲惨的国家。”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基辛格道出了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
B.这是美苏关系迅速恶化的主要原因 |
C.这成为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 |
D.这导致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
4.
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
A.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 |
B.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开始建立 |
D.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
5.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A.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
B.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
C.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
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史 |
6.
1880年,招贴画在英国街头几乎随处可见。当时的伦教就有150名张贴工,他们每周要贴大约九万张海报.在法国.巴黎的街道与墙壁几乎成了海报艺术的画廊,各式各样的商品广告在填补城市的每个空白处,从戏剧.歌舞表演到自行车.香水.烟草以及饼干.1881年,巴黎市政府颁布了-条法令,规定海报必须在指定的区域内张贴,而且上面必须有政府公章表明已交“张贴费”。这说明
A.英国和法国是世界上广告业发展最快的国家 |
B.近代工业的发展推动政府的政策调整 |
C.政府限制和干预新兴行业发展的现象开始出现 |
D.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广告业的无序发展,影响了城市的形象 |
7.
著名学者阮炜教授认为,苏格拉底跟民主政权的关系甚为紧张,民主派有充分的理由惩罚他,甚至处死他。但从流传下来的文献看,民众最初并非一定要置他于死地,仅判他有罪;只是在他讲了一些挑衅性甚至羞辱性的话以后,才在第二轮投票中判他死刑。材料反映出雅典
A.形式上直接民主的弊端 |
B.以法律维护民主派利益 |
C.司法程序十分严格缜密 |
D.法律的权威性受到挑战 |
8.
1924年12月,北京电车公司成立,但开业当天出现数千名人力车夫阻止电车通行的现象。《申报》对此进行报道,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最后电车公司交3万元救济贫民平息了事端。此事说明
A.近代化受传统观念的重重阻挠 |
B.大众传媒能在近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
C.近代化不可避免地会激化矛盾 |
D.化解社会矛盾是大众传媒的职责所在 |
9.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指出:“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据此推断,孙中山认为
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
B.民族和政治革命比社会革命更重要 |
C.政治与社会革命的目标可以迅速实现 |
D.中国的民生问题较欧美国家更容易解决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