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5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伦敦集中了庞大的国家行政机构、大批工厂、金融和保险机构、宗教团体、俱乐部、博物馆、艺术馆,先进发达的服务业设施。1600 年,伦敦有 25 万人,约为全国第二大城市诺里奇的 16 倍。到 1801 年,当一大批工业城市兴起后,伦敦人口达 96 万,仍是当时第二大城市曼彻斯特的 11.4 倍。伦敦都市区域扩大很快,远远超出旧城的范围,城市建筑沿着主要公路和铁路向郊外延伸,吞噬了邻近的威斯敏斯特、索斯沃克、格林尼治、德普特福德等,形成一个庞大无比的都市区——大伦敦市。
——摘编自王章辉《近代英国城市化初探》
材料二 下面是 19 世纪后期至 20 世纪初上海流行的新的城市用语。
——据邵建《新生活·新观念·新名词:以近代上海城市用语变迁为考察线索》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 19 世纪伦敦城市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 19 世纪后期至 20 世纪初上海城市发展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对其 作简要评价。
(3)19 世纪伦敦和上海的发展反映了近代英国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差异。根据上述材料并结 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材料一 伦敦集中了庞大的国家行政机构、大批工厂、金融和保险机构、宗教团体、俱乐部、博物馆、艺术馆,先进发达的服务业设施。1600 年,伦敦有 25 万人,约为全国第二大城市诺里奇的 16 倍。到 1801 年,当一大批工业城市兴起后,伦敦人口达 96 万,仍是当时第二大城市曼彻斯特的 11.4 倍。伦敦都市区域扩大很快,远远超出旧城的范围,城市建筑沿着主要公路和铁路向郊外延伸,吞噬了邻近的威斯敏斯特、索斯沃克、格林尼治、德普特福德等,形成一个庞大无比的都市区——大伦敦市。
——摘编自王章辉《近代英国城市化初探》
材料二 下面是 19 世纪后期至 20 世纪初上海流行的新的城市用语。
时间 | 新的城市用语 |
1872 | 租界、洋房、接声筒、礼拜、女王、大菜、啤酒、马车、香水、洋肥皂、 欧洲、风扇、自鸣钟、马路、地球、风雨针、电表 |
1893 | 洋场、租界、工部局、煤气灯、电气灯、电报、电杆、地火、抛球场、 东洋车、马路、外国戏院 |
1906 | 地球、铁路、轮船、工程局、洋场、公会、警察、公家花园、博物院、 商品陈列所、会审公堂、外国律师、领事、西商总会、洋务局、制造局、 招商局、学务总会、女学堂、师范学堂、商会、银行、公司、印书局等 |
——据邵建《新生活·新观念·新名词:以近代上海城市用语变迁为考察线索》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 19 世纪伦敦城市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 19 世纪后期至 20 世纪初上海城市发展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对其 作简要评价。
(3)19 世纪伦敦和上海的发展反映了近代英国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差异。根据上述材料并结 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
材料 美国汉学家史景迁认为,讲述中国近代历史的时候,总是从19世纪中国受的屈辱和侵略开始切入。40年前他在开始教授中国历史时就觉得这非常不合理,如果要更好地研究中国历史,我们应该从十七八世纪的中国开始研究。因为当时的中国在世界上表现出一种更自信的姿态。我们应该研究是哪些因素促成了中国在明朝之前的这种蓬勃发展和增长。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怎样导致了中国在19世纪末的衰落,我想这可能是更好的一种研究方法。
——《时代周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史景迁的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前期对食盐产销管理不力,仅征收有限的盐税。安史兵兴不久,唐廷即设盐铁使
之职,立专卖之法,由官府统一收购产盐区专业“亭户”所制食盐,加价售予盐商出卖, 严禁私人盗煮销售。政府收入由此陡增。肃宗后期到代宗朝刘晏任盐铁使,对专卖制度的 若干环节进行改进,
在距产盐区较远处设常平盐仓,官府储盐以备调剂,防范盐商抬价, 又设十三巡院负责查禁私盐。刘晏精于理财之术,筹划细密,主管财政 20 年,盐利所入由40 万缗(贯)增至 600 万缗。以后“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宫闱服御、军饷、百官俸禄,皆仰给焉”。然其弊则在于“亭户犯法,私鬻不绝,巡捕之卒,遍于州县,盐估(盐价)益贵,商人乘时射利,远乡贫民困高估,至有淡食者”。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朝盐法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盐法改革的作用。
材料 唐前期对食盐产销管理不力,仅征收有限的盐税。安史兵兴不久,唐廷即设盐铁使
之职,立专卖之法,由官府统一收购产盐区专业“亭户”所制食盐,加价售予盐商出卖, 严禁私人盗煮销售。政府收入由此陡增。肃宗后期到代宗朝刘晏任盐铁使,对专卖制度的 若干环节进行改进,
在距产盐区较远处设常平盐仓,官府储盐以备调剂,防范盐商抬价, 又设十三巡院负责查禁私盐。刘晏精于理财之术,筹划细密,主管财政 20 年,盐利所入由40 万缗(贯)增至 600 万缗。以后“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宫闱服御、军饷、百官俸禄,皆仰给焉”。然其弊则在于“亭户犯法,私鬻不绝,巡捕之卒,遍于州县,盐估(盐价)益贵,商人乘时射利,远乡贫民困高估,至有淡食者”。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朝盐法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盐法改革的作用。
4.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8 年 1 月 8 日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原则”部分内容:
第 10 点:允许奥匈帝国境内各民族自治。
第 11 点: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的领土予以恢复。
第 12 点:承认奥斯曼帝国内的土耳其部分有稳固的主权,但土耳其统治的其他民族有在
“自治”的基础上不受干扰的发展机会,达达尼尔海峡在国际保证下永远开放为自由航道。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 1919 年 6 月 28 日,协约国集团签订的对德《凡尔赛条约》的部分内容:
第八十条:德国应照将来奥国与协约国及参战各国所订之条约中规定之疆界,承认并确切
尊重奥国之独立;复承认奥国之独立如非经国际联盟行政院之许可,不得变易。
第八十一条:德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之完全独立,一如协约国及参战各国所已为者,该国
包括喀尔巴阡山脉以南的罗塞尼亚自治领土……
第八十七条:德国承认波兰完全独立,一如协约国及参战各国所已为者……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十四点原则”和《凡尔赛条约》在民族问题上所倡导的原则, 并分别指出它们倡导这一原则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后这一原则的实践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材料一 1918 年 1 月 8 日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原则”部分内容:
第 10 点:允许奥匈帝国境内各民族自治。
第 11 点: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的领土予以恢复。
第 12 点:承认奥斯曼帝国内的土耳其部分有稳固的主权,但土耳其统治的其他民族有在
“自治”的基础上不受干扰的发展机会,达达尼尔海峡在国际保证下永远开放为自由航道。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 1919 年 6 月 28 日,协约国集团签订的对德《凡尔赛条约》的部分内容:
第八十条:德国应照将来奥国与协约国及参战各国所订之条约中规定之疆界,承认并确切
尊重奥国之独立;复承认奥国之独立如非经国际联盟行政院之许可,不得变易。
第八十一条:德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之完全独立,一如协约国及参战各国所已为者,该国
包括喀尔巴阡山脉以南的罗塞尼亚自治领土……
第八十七条:德国承认波兰完全独立,一如协约国及参战各国所已为者……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十四点原则”和《凡尔赛条约》在民族问题上所倡导的原则, 并分别指出它们倡导这一原则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后这一原则的实践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69 年尼克松入主白宫时,美国经济、政治和外交都处在一个转折时期。特别是经济上,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已告结束,1971 年美国出现了自 19 世纪末以来的第一次外贸逆差。尼克松向全国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其主要内容为:冻结工资、物价、房租 90 天,要求国会削减联邦开支,停止外国中央银行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对进口商品增收 10%的附加税。鉴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美国霸权地位的相对衰落,为了保住霸权地位,1971 年 7 月尼克松发表讲话,承认国际战略格局已发生变化,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而是有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和日本五大力量中心,尼克松主动采取行动,谋求同中国对话,利用同中国接近这张牌压制莫斯科,并使中苏都不得不向美国作出让步与妥协,1973 年 3 月美军全部撤出越南。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指出尼克松总统调整国家政策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尼克松总统做出政策调整的背景及影响。
材料 1969 年尼克松入主白宫时,美国经济、政治和外交都处在一个转折时期。特别是经济上,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已告结束,1971 年美国出现了自 19 世纪末以来的第一次外贸逆差。尼克松向全国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其主要内容为:冻结工资、物价、房租 90 天,要求国会削减联邦开支,停止外国中央银行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对进口商品增收 10%的附加税。鉴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美国霸权地位的相对衰落,为了保住霸权地位,1971 年 7 月尼克松发表讲话,承认国际战略格局已发生变化,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而是有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和日本五大力量中心,尼克松主动采取行动,谋求同中国对话,利用同中国接近这张牌压制莫斯科,并使中苏都不得不向美国作出让步与妥协,1973 年 3 月美军全部撤出越南。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指出尼克松总统调整国家政策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尼克松总统做出政策调整的背景及影响。
2.单选题- (共28题)
6.
公元前326年,罗马波提里阿法案规定债权人不得因债务私自拘禁负债人。类似政策在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也曾出台。这一规定
A.协调了奴隶主和奴隶间的矛盾 |
B.使民主和法制的基础得以巩固 |
C.明确了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原则 |
D.使公民法日益完善 |
7.
“用法律保护个人权利,明确所有权归属,这些正是自由交易和市场形成的前提,也许正基于此,很多学者才把发明公司的荣耀归于罗马人。真正公司时代的到来,还要在人被进一步解放之后。”(央视大型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解说词)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罗马法的最大荣耀是保障自由 | B.罗马法影响后世公司组织诞生 |
C.产权保护是公司产生的前提 | D.罗马法导致市场经济的形成 |
8.
“帝国议会不是一个‘假议会’,虽然总理与政府都由皇帝任命,但是如果他们没有议会多数的支持,几乎无法执政,因为议会享有立法权。”作者对近代德国政体的看法是
A.近代德国政体专制是实,立宪为虚 |
B.帝国议会是最高的立法机关 |
C.议会支持德国皇帝与政府的工作 |
D.德国政体不乏民主成分 |
9.
独立后的美国基本上维持了独立之前的政治体制,这种体制完全适合美国社会,因此,美国的现代化与生俱来,不需要一个强大的政府来实现。但回观其他发达国家的历史,几乎都是在中央集权下完成现代化与政治改革的。这可以印证美国
A.联邦体制的优势 | B.三权分立的作用 |
C.邦联体制的弊端 | D.民主共和的影响 |
10.
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成为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到独立解放与和平崛起的起点,而且为夺取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而为推动世界历史从动荡与战争的旧时期走向和平与发展的新时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由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抗日战争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 B.结束了世界的动荡局势 |
C.推动了中国文明的转型 | D.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走向 |
11.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围攻红军革命根据地。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表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这一变化表明
A.中国社会民族矛盾已取代阶级矛盾 |
B.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拉开了序幕 |
C.阶级矛盾缓和国共实现全方位合作 |
D.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 |
12.
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下列事件与“妥协”相距甚远的是
A.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 | B.1787年美国宪法 |
C.1945年国共《双十协定》 | D.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
13.
下面是1954—2008年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少数民族代表占代表总数的比例示意图。该图可以说明


A.民族平等政策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渐健全 |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有效实施 |
D.少数民族的代表数逐年上升 |
15.
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的决定发布后,美国宣扬说,中国要“夺取亚非世界领导权”,已对远东“构成了尖锐、迫切的威胁”。这表明美国
A.阻止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 | B.进一步构建对中国的包围圈 |
C.极力阻止社会主义运动发展 | D.与中国争夺对亚非的领导权 |
16.
1973年1月,国家计划委员会建议今后3—5年内从西方国家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后来利用这些设备,我国兴建了27个大型工业项目,促进了中国基础工业,尤其是冶金、化肥、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这表明
A.外交突破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 |
B.***执政时对外开放政策已启动 |
C.中国已开始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D.西方国家已改变敌视中国的政策 |
17.
20世纪80年代,在当时决定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159项技术领域中,日本同时领先于美国和欧洲的有39项;当时世界十大银行中有八家是日本银行;世界五百强企业中层本企业占了244家。在日本产品的冲击下,美国制造业不断丢城失地,美国乃至整个西方舆论一片哗然,他们把日本再崛起看做是“第二次偷袭珍珠港”。这一评价反映出()
A.美国丧失世界霸主地位 |
B.美国对日本崛起的担忧 |
C.日本科技实力超过美国 |
D.日本军国主义沉渣泛起 |
18.
“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他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该材料表明
A.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 B.美国放弃霸权政策奉行单边主义 |
C.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 | D.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 |
19.
下表是我国部分地区最早种植甘薯时间表,这说明当时我国
地区 | 台湾 | 四川 | 云南 | 广西 | 湖北 | 河南 | 湖南 | 陕西 | 山东 | 河北 | 安徽 |
时间(年) | 1717 | 1733 | 1735 | 1736 | 1740 | 1743 | 1746 | 1749 | 1752 | 1758 | 1768 |
A.甘薯种植已经比较广泛 | B.甘薯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
C.与美洲的经济交往频繁 | D.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20.
乾隆四十年(1755年),两江总督商晋两次到松江府一带巡视后禀奏说:“以现在各厅州县农田计之,每村庄知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上述材料反映了( )
A.资本主义萌芽在松江府一带出现 | B.松江地区农业商品化的发展 |
C.松江府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 D.棉花的种植面积超过水稻 |
21.
乾隆五年,大臣胡定上奏曰:“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农夫为之赁耕,每岁所入盈千万石。”上述现象对清代工商业的影响是
A.造成农民贫困市场狭小 |
B.促使工商业向乡村渗透 |
C.扩大了手工业生产规模 |
D.导致了工商业资金的流失 |
22.
“1777年时,英国国民收入总额中,农林业占45%,工矿业占24%;1850年时,农林业下降到20.3%,工矿业则上升到34.3%……与此同时,工业、商业、金融、证券等资本主义化产业资本则从20.8%上升到48.9%。”这主要表明
A.机器工业使英国的经济结构发生急剧变化 |
B.英国发展国民经济非常注意全面性 |
C.工厂化使英国的生产日益趋向社会化 |
D.产业资本比商业资本更能带来商业利益 |
23.
“将其(工业革命)发展过程划分为不同的时期,实质上是武断的。然而,若把1870年看作一个过渡日期,还是可以作一划分。”下列可以作为划分依据的是
A.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
B.资本主义统治在全球范围确立 |
C.新机器新设备的广泛应用 |
D.科学全面影响工业,大量生产技术得到改善和应用 |
24.
近代著名民族企业家荣氏兄弟早年在钱庄当过学徒,1896年开设广生银庄,业务兴旺,但他们认为“钱庄放账,博取微利”,不如投资实业。1902年与人合伙创办了保兴面粉厂,产品极受欢迎。这反映出
A.中国传统金融业的日益衰落 |
B.“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广泛 |
C.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到来 |
D.商人投资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
25.
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中,对经济方面规定:“奖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立实业部,各省成立实业公司,废除清朝的苛捐杂税。”这反映出资产阶级领导辛亥革命的根本目的在于
A.推翻清政府 | B.平均地权 |
C.建立民主共和国 | D.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
26.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该材料从本质上表明( )
A.商品输出是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 |
B.列强侵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
C.列强侵略导致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D.西方侵略造成中国社会矛盾日趋激化 |
28.
梁启超说:“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一洗思想界之奴性,其进步乃沛乎莫能御”,对梁启超的话理解准确的是
A.自然哲学使人们具有了自主意识 |
B.智者学派树立了人的尊严 |
C.文艺复兴打破了中世纪的神学桎梏 |
D.宗教改革挑战了教皇的权威 |
29.
据史载,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后,长安的商业中心东市已经有商家印的字帖、医书出卖。过了二十多年,民间市场上也出现了一种“印纸”,作为商人交易、给税的凭据。该段记载主要表明
A.雕版印刷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
B.唐政府对印刷业的支持力度较大 |
C.雕版印刷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
D.雕版印刷技术在唐后期日臻成熟 |
30.
康有为说:“人道……自族制而为部落,而成国家,由国家而成大统;由独人而渐立酋长,由酋长而渐正君臣,由君主而渐至立宪,由立宪而渐至共和;……盖自据乱进而升平,升平进为太平,因革有由,验之万国,莫不同风。”这体现了康有为
A.民主共和是终极目标 |
B.坚持进化论的历史观 |
C.借古讽今的宣传策略 |
D.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 |
31.
下图是俄罗斯画家列宾的作品《伊凡雷帝杀子》。这幅画一问世就惹怒了沙皇当局,一位总检察官在给沙皇的奏折上说:“画家偏以全部真实去描绘这事件,其用意究竟何在?”该作品与下列哪一作品风格相似


A.《拿破仑加冕》 | B.《人间喜剧》 |
C.《向日葵》 | D.《老人与海》 |
32.
剑桥大学刘瑜在《罗斯福新政的另一面》一文中指出:“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为神话,与其说是因为它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成功。”这一观点突出强调罗斯福新政
A.建立了新的政治体制 |
B.使美国掌握了世界霸权 |
C.消除了国内社会矛盾 |
D.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
33.
“当美国以高新技术作为制造业的主力时,中国则得意于东莞小工厂里密集劳作生产的牛仔裤和运动鞋。如果说,19世纪中国制造业第一的神话,是由易碎的瓷器和易霉的丝绸堆垒起来的话,那么,今天中国所谓制造业第一,背负的是‘世界工厂’的压力。中国又被扔到了十字路口。”该作者意图说明
A.当今中国制造业存在缺陷 | B.中美制造业差距明显 |
C.中美制造业具有互补性 | D.中国应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28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3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