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龙泉一中、新都一中等九校2016-2017学年高二6月联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2015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6/24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民粹主义,亦称平民主义,具有道德的、感情的和非理智的意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一民主社会普遍地把多数意志或多数同意作为解决冲突、做出决定的基础性共识。而雅典的民主政治正是在此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尝试,通过抽签选举、轮番而治,雅典实现了普遍参与、多数统治……但多数裁决规则并不足以为少数提供充分有效的保护……多数人在利益驱动之下同样会肆意践踏少数人的基本权利,从而导致多数压迫少数的专制与暴政现象。
——刘翀《雅典的民主与苏格拉底之死》
材料二 历史上的西方政治精英,包括美国的国父,在民主问题上都比现在西方的政客要谨慎得多。他们大多倾向于采用“共和”与“法治”来防止“民主”可能带来的“民粹”。
——张维为《西方民主制度的“基因缺陷”是什么?》
材料三 当今的民粹主义是一种有破无立的思潮……它在目前的盛行,基本上可以视为对现存制度不满,却又苦于传统理想主义破灭后的无奈、浮躁与盲目情绪。但毋庸置疑,它的存在与盛行本身也从反面说明了以个人主义为基础、以市场经济与宪政民主为内容的全球化浪潮所固有的内在矛盾。改革过程中忽略公正问题,加剧贫富分化都会导致民粹主义情绪的上升。从整体上说,当今的民粹主义复兴是一种消极现象,但它所包含的一些因素很有可能发展成为“冷战”时代结束以后的反全球化思潮的新形式。
——金雁《民粹主义:俄国与世界,昨天与今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雅典为达成“基础性共识”在民主政治方面做出的“开创性尝试”,并概括其弊端。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国父”谨慎避免民粹主义的做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归纳当代民粹主义的危害。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规避“当今民粹主义复兴”的途径。

2.论述题(共1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工业革命”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汤因比在1880-1881年间的一系列讲座使“工业革命”一词流行起来。汤因比的观点代表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传统观点,他强调历史的非连续性或断裂,用“革命”来表达英国经济和社会质的变化:旧有的秩序由于蒸汽机和动力织机的强大打击而突然地瓦解成碎片,各种经济技术的革新“毁灭了旧世纪,创造了一个新世界”。
然而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对上述观点提出质疑。质疑者强调历史的连续性,认为英国的所谓“工业革命”并非短时间完成的。克拉潘在他的名著《现代英国经济史》中提出:“1830年以前英国没有一种工业已经度过了全面的技术革命”,“我们发现工业革命进行了两个世纪。之前还准备了两个世纪”,“一场持续了150年,而且又至少为之孕育了150年的革命,看来真的需要一个新标记了”。
——摘编自董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等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工业革命”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3.单选题(共16题)

3.
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2017年1月签署的暂停中东七国移民入境的行政命令(“禁穆令”)被联邦法院法官裁定为违反宪法,立即暂停。这一“违宪”裁决直接表明美国总统
A.受到美国选民的制约
B.受到立法机关的制约
C.受到司法机关的制约
D.受到各州政府的制约
4.
下图为19世纪末期关于稗斯麦的一幅讽刺漫画,由此可以得知当时德国
A.虚拟的资产阶级民主B.民众毫无民主的权利
C.宰相享有最高的立法权D.尚未确立近代代议制度
5.
(题文)1640—1660年革命期间,尽管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处死了国王、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建立了共和国,但仍有学者认为,与前者相比,从历史的视角来看,1688年“光荣革命”的革命性更强。这是因为
A.前者的革命措施过于超前且多暴力
B.后者通过不流血的温和方式成功夺权
C.后者成功引发了不可逆转的政治转型
D.前者的革命影响波及面过窄且短暂
6.
有海外媒体提出,“一带一路规划就是确定让中国过剩产能‘走出去’的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而中国学者对此基本持反对观点,其原因有可能是马歇尔计划实际上
A. 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
B. 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
C. 把欧洲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
D. 导致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抗
7.
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约翰·齐普曼认为:“美国的权力虽然强大到能设定国际行动日程,但却无力有效地在全球执行这样的日程,其他强权无论是国家还是次国家都有力量足以对抗美国的日程,但是却无力塑造有吸引力的替代品或推行不受外界影响而又能持久的地区日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多极化趋势日渐加强B.地区性力量逐步崛起
C.美国建立起单极世界D.一超与多强局面并存
8.
“产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用竞争取代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规则。”下列选项对材料中“产业革命实质”的认识最准确的是
A.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B.确立自由市场制度
C.强调生产重于消费分配D.重视调整经济结构
9.
“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由此不可以得出
A.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B.新航路开辟的社会根源
C.新航路开辟打破世界孤立隔绝的状态D.葡萄牙西班牙走在新航路开辟的前列
10.
中世纪晚期,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出现了“乡村制造业活动”: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一现象说明
A.工业革命已经在英国开始
B.自由劳动制度占主导地位
C.工业发展基于扩大的市场
D.工业化促进农村经济转型
11.
从1559年到1620年,英国占有超过40座庄园的土地显贵由原来的39个锐减至19个。17世纪初,大约2/3的英国旧贵族在财政上不仅人不敷出,甚至濒临破产。材料中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A.生产萎缩使产品供应出现不足B.土地显贵追求享受购买奢侈品
C.殖民掠夺使金银输入越来越多D.新兴资产阶级已代替上地贵族
12.
对下图所示的主题概括最准确的是
A.西方列强侵略手段日趋隐蔽
B.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
C.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
D.经济全球化的到来
13.
19世纪末英国在海外营业的银行共有25家,并在各地设立了很多分行。各殖民地设立的银行机构更多,1904年共有50个殖民地银行和2279个分行;到1910年殖民地银行增至72个,分行达5449个。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自由主义的盛行
B.世界市场的形成
C.垄断资本的膨胀
D.资本输出的带动
14.
欧洲启蒙思想家大多认为:国家是“必不可少的恶”,是人们不得己而为之的一种强制工具。为此,他们采取的措施是
A.推翻君主体制,建立共和政体B.消灭私有制度,实现社会平等
C.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D.取消国家机构,实现公民自治
15.
下列示意图最有可能反映的是西欧
A.世俗王权的演变
B.资产阶级力量的变化
C.教会势力的演变
D.市民阶层力量的变化
16.
瑞士学者雅各布·布克哈特曾说:“一个奇怪的事实是:这个新文化的某些最热心的提倡者是最虔诚地敬上帝的人乃至是禁欲主义者……所有这些倾向的结果就是:佛罗伦萨的柏拉图学院有意识地以调和古代精神和基督教精神作为它的目标,这是那个时代的人文主义者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绿洲。”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
A.主张信仰得救,倡导王权至上
B.追求民主法制,反对禁欲苦行
C.体现新旧交替,彰显人性价值
D.抨击君主专制,提倡信仰自由
17.
有人在评价某科学家时指出:在他的宇宙里,“每一种现象都带有欺骗性,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双胞胎以不同的速度衰老,平行线可以交叉,光线弯曲的径迹其实缠绕宇宙”。据此判断,该科学家的理论
A.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到来
B.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
C.奠定了近代实验科学的基础
D.开启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18.
某位作家在为自己的作品写前言时宣称:“我不过是位历史学家的书记而己……收集激情的主要事实,描绘各种性格,选择社会上的主要事件……写出一部史学家们忘写的历史,即风俗史。”该作品是
A.《巴黎圣母院》B.《等待戈多》C.《人间喜剧》D.《百年孤独》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