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4月双周练习(一)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2008

试卷类型:未知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12分)政治民主化是普世价值,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雅典国家的各级官职向一切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的方式产生。当然,抽签也
要依据职位轻重而略有区别。执政官这类最高官职尚须各选区按比例提出一定数量的候
选人,然后再从候选人中抽签决定,但候选资格已尽量放宽,无任何财产、等级、资历
的限制。其他各级官职和五百人会议成员则在各选区从合格公民中直接抽签产生。
——摘自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历史教科书
材料二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
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秩皆正五品。……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而已。
——《明史》
材料三英国“光荣革命”以后,内阁逐渐取代了枢密院,成了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
构。18世纪初,形成了国王不参加内阁会议,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主持内阁会议
的惯例。1742年,沃波尔内阁的政策遭到议会反对,沃波尔辞职,创下了首相遭到议
会反对时,应辞职向议会谢罪的惯例。1783—1784年,小皮特内阁遭到下院反对,内
阁决定解散下院,提前进行议会选举,由新成立的下院决定内阁的去留,这一惯例进一
步完善了责任内阁制。
——《世界史资料》
材料四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
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1953至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材料五第十六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
各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
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的特点,并指出其局限性。(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内阁制的特点及实质。(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英国内阁制的特点及实质。(2分)
(4)对比材料四和材料五,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根源。(2分)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的认识。(2分)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意大利在欧罗巴洲南境……元以前未通中国。明万历九年(1581年)。有利玛窦者始泛海抵广州。……崇祯初历法疏舛,礼部尚书徐光启请以其国新法相参校,开局纂修,报可。书成未用。会本朝建元,始采取其说,先后命西洋人汤若望、南怀仁等为钦天监官。……并许其自行其教。
——引自清朝《文献通考》
材料二
(近代中国)18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则以商业的渗透,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武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西方文明赢得世界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观或宗教的优势,而是依靠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优势,这在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两个强势文明的猛烈撞击中表现得尤为充分。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外文化交流较之以前有什么新变化?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在18世纪末叶以来,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的原因。并概括近代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的撞击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先进中国知识分子对待西方文明的共同点,并分析其变化的趋势。
3.
(15分)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改良旧制往往是挽救危机的重要举措,但改革的失效和阻滞容易导致矛盾激化甚至暴力革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衡;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材料二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
“百日维新”的103天内,光绪帝共发布各种谕旨300余件,内容涉及官制、法律、军事、经济、文教、人才选拔等各个方面。
材料三 吾昔视欧美过高,以为可渐至大同,而今按之,则升平尚未至也。……若吾中国,自黄帝时即已征服而统一之,泱泱大国,比于全欧,假令立民主乎,则中国反不能强,不能安。……各国各自有教化、风俗、历史,万无以他国之政化可骤移用之理。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比较梭伦改革和戊戌变法的主要特征。分析导致两次改革产生
不同结果的原因。(8分)
(2)依据材料三,概括康有为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认识。(4分)
(3)综合上述材料,两次改革结果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是什么?(3分)
4.
(10分)孔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古代东西方先哲,面对社会的动荡与衰败,
都设计了治世良方,以建立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
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材料二除非哲学家就是王,或者这个世界上的王和君主都具有哲学的精神和力量,使
政治的伟大和智慧合而为一,并把那些只追求两者之一而不顾另一的平庸的人们驱逐到
一旁去;否则城邦就绝不会免于灾难而得到安宁……而且,我相信就连全人类也不会得
到安宁……唯有到了那时候,我们的这个国家才有获得生命并见到天日的可能。
——《柏拉图全集》第二卷
材料三城邦以正义为原则。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凭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正
义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要使事物合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
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法治应该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
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良好的法律。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主张建立的社会秩序的特点。简要分析孔子提出这一主张的社
会背景。(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国家方案。你是怎样看待柏拉图
《理想国》这一的设计方案的?(3分)
(3)材料三中亚里士多德认为建立有序社会秩序的途径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孔子
与柏拉图治国主张的相同点以及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治国理念的不同点?(4分)

2.单选题(共15题)

5.
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称“洪秀全除推行宗教革命及种族革命以外,他有社会革命的思想没有?他提倡男女平权,但他的宫殿充满了妃妾。”这则材料反映出洪秀全
A.主张在中国全面复兴西方基督教
B.想打倒列强,恢复中华民族的自由
C.企图建立新朝代而非新国家或新社会
D.对于社会革命也是十分积极的
6.
1937年4月清明节国共两党派代表同祭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林伯渠代表中
共宣读了***亲自撰写的祭文;2012年4月清明节前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率台湾官员
在台北主持遥祭黄帝陵典礼,意欲凸显“慎终追远”、“源远流长”等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是高于政治层次的文化历史层次。对两次祭奠黄帝陵共同传达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①民族认同推动国共合作 ②文化认同推动民族凝聚力
③救亡图存激发民族认同 ④海峡两岸认同“一个中国”
A.①④B.①②C.①③D.②④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
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发展新民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中华人民共和
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
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建国初期,最先提出上述方针的文献分别是
A.《新民主主义论》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论十大关系》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新民主主义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8.
2011年3月,中国支持安理会采取适当和必要的行动稳定利比亚局势,但对支
持安理会决议部分内容有困难,因此投了弃权票;2012年2月,安理会就叙利亚问题决议
草案进行表决,考虑到提案国在各方仍有严重分歧的情况下强行推动表决无助于维护安理会
的团结和权威,无助于问题的妥善解决,中国投了反对票。这表明中国在新时期
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 ②积极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
③参与符合联合国宪章的维和行动 ④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①④B.②④C.①②④D.①②③
9.
基辛格的均势理论即在美苏两极对抗的国际环境下如何运用国家外交手段,建立政治联盟,对抗苏联一极的压力;在美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联合各种力量遏制苏联的强势状态,从而达到两极力量的相对的平衡。这一理论的影响是
A. 直接推动了苏联的解体
B. 美国逐步放弃其霸权政策
C. 美国逐步调整其亚洲政策
D. 多极化政治格局正式形成
10.
《***传》中写道:“在这场危机过后,(苏联)很快就迁怒于中国,赫鲁晓夫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上发表讲话,指责中国在中印边境冲突和加勒比海危机中的原则立场。这个讲话,成了苏联对中共发起新一轮围攻的信号。”这场危机是指
A. 越南战争 B. 柏林危机
C. 朝鲜战争 D. 古巴导弹危机
11.
所谓“罢市”,是指城市工商业者采取集体行动,非正常地终止商业交易活动。据《大清会典》,雍正二年“议准地方如有借事聚众、罢市、罢考、欧官等事”,都要严惩,否则有关官吏并以“溺职例革职”,严禁地方民众借“罢市”等方式对朝廷任免贬黜施加压力,否则“加倍治罪”。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罢市”是古代民众表达利益诉求的方式之一
B.严禁、严惩成为历朝统治者治理“罢市”的手段
C.这从侧面表明市民阶层的逐步形成和崛起
D.传统社会的政府管理滞后于城市发展的需要
12.
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市坊融为一体②活字印刷首创③儒家信仰重建④世俗文学兴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3.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写道:“实际上它们只
代表了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其活动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通讯、开矿和轻工业,
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和文化的尝试。”作为历史解释,它可以用来评
A.《资政新篇》B.洋务运动C.维新思想D.辛亥革命
14.
下表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经济状况,对表中信息评析正确的是国家资本经营的工矿产品占国统区工业品的比重(1947年)
0产品名称
占国统区%
产品名称
占国统区%
钢铁
98
硫酸
80

78
纺锭
60

80
机制糖
90
出口植物油
70
机制纸
50
 

——陈真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A.国家资本的膨胀使国民经济得到高速发展
B.国家资本完全通过市场竞争获得垄断地位
C.国家资本的垄断地位阻滞了民营工业发展
D.国家资本的扩充缓解了国民政府统治危机
15.
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这是为了
A.促进工业革命后经济的发展B.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
C.解决二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D.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
16.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到:“苏格拉底发展了一套辩证科学……这套科学与成为个人放纵不羁、公共道德败坏之借口的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大不相同,将为个人行为提供永久性的指导。”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相对主义造成了个人放纵和道德破坏
B.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
C.智者学派的思想不能指导个人行为
D.智者学派的思想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
17.
柯林伍德在《历史的观念》中指出:“统治者除了其人民自身所准备接受的东西
外,是不可能给他的人民以任何东西的……对于专制君主的这一观念, 代之以人民
自身方面的公意这一观念,亦即作为一个整体的人民去追求他们作为一个整体的利益的那种
意志。”下列思想家的名字最适合填入横线的是
A.卢梭B.伏尔泰C.孟德斯鸠D.康德
18.
当代学者余英时在评述民国时期某一运动时说:“中国人(至少是知识分子)逐渐建立了一个牢不可破的观念,即以为中国文化传统是现代化的主要障碍;现代化即是西化,而必须以彻底摧毁中国文化传统为其前提。”这段材料所反映的运动,其特点不包括
A.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在运动中作用突出
B.把中国近代反儒学运动发展到新阶段
C.其现代化旗帜即“民主”与“科学”
D.对西方文化有了彻底而全面的认识
19.
19世纪中前期,对欧洲来说,是疾风暴雨的革命与波澜起伏的改革的时代。革命或改革相继成功后的欧洲各国并没有出现一些思想家所描绘的美好景象,人们对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与危机感到失望与不满。由此文学艺术领域兴起的流派,其代表作有
A.①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选择题(共10题)

20.要使浑浊的水变澄清,你认为可加入的物质是(   )
21.要使浑浊的水变澄清,你认为可加入的物质是(   )
22.

几种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叫做(  )

23.

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blank#}1{#/blank#} 聚集在一起共同完成一定的{#blank#}2{#/blank#} 就形成了器官.


24.

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blank#}1{#/blank#} 聚集在一起共同完成一定的{#blank#}2{#/blank#} 就形成了器官.


25.

已知ab=23,则a+bb的值是(  )

26.

下列关于人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27.

下列关于人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28.

下图为“大气环流模式图”,S线代表地球表面,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29.

下图为“大气环流模式图”,S线代表地球表面,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5道)

    选择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