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18分)
材料一:顾炎武说“自古以来,小人之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者,莫甚于李贽“。
——《日知录》卷一八
材料二:李贽著作“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为罪不容诛”。
——礼科给事中张问达弹劾李贽上疏
材料三:这些哲人受牛顿证实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相信存在着不仅控制物质世界、而且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按照这一设想,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自然法则。他们使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受到理性的检验。虽然这对任何时期的任何社会来说,都是一个严峻考验,但是,对于已过了全盛时期、许多关节嘎嘎作响的法国旧制度,是尤其严峻的考验。因而,这些哲人使法国和整个欧洲的旧制度受到毁灭性的批判的猛击。更重要的是,他们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
——(美)斯塔夫里阿若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他的思想中包括一整套西方的政治价值观,这是康有为与其他同时代维新派思想家全都具有的,所不同的是康氏用一种思想体系来阐明这些价值:这个体系不但把他们纳入对儒家总的解释之中,而且将它们和清末国内的重要思潮联系在一起。由于康有为以人们熟悉的传统形式提出问题,因而西方的政治价值观发挥的号召力比以往其他形式所发挥的要大得多。
——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李贽有哪些“叛圣”、“非圣”、“排击孔子,别立褒贬”的观点?(4分)
(2)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评述李贽的思想有哪些积极意义?(4分)
(3)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些哲人们思想的共同特征(2分)。“他们发起一系列的革命原则”主要有哪些?(4分)
(4)根据材料三,分析康有为思想的主要来源。(4分)
材料一:顾炎武说“自古以来,小人之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者,莫甚于李贽“。
——《日知录》卷一八
材料二:李贽著作“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为罪不容诛”。
——礼科给事中张问达弹劾李贽上疏
材料三:这些哲人受牛顿证实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相信存在着不仅控制物质世界、而且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按照这一设想,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自然法则。他们使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受到理性的检验。虽然这对任何时期的任何社会来说,都是一个严峻考验,但是,对于已过了全盛时期、许多关节嘎嘎作响的法国旧制度,是尤其严峻的考验。因而,这些哲人使法国和整个欧洲的旧制度受到毁灭性的批判的猛击。更重要的是,他们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
——(美)斯塔夫里阿若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他的思想中包括一整套西方的政治价值观,这是康有为与其他同时代维新派思想家全都具有的,所不同的是康氏用一种思想体系来阐明这些价值:这个体系不但把他们纳入对儒家总的解释之中,而且将它们和清末国内的重要思潮联系在一起。由于康有为以人们熟悉的传统形式提出问题,因而西方的政治价值观发挥的号召力比以往其他形式所发挥的要大得多。
——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李贽有哪些“叛圣”、“非圣”、“排击孔子,别立褒贬”的观点?(4分)
(2)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评述李贽的思想有哪些积极意义?(4分)
(3)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些哲人们思想的共同特征(2分)。“他们发起一系列的革命原则”主要有哪些?(4分)
(4)根据材料三,分析康有为思想的主要来源。(4分)
2.
阅读下列材料(34分):
材料一:“自孔孟以至宋元明之理学家,侧重内心生活之修养,其结果为精神文明。三百年来之欧洲,侧重以人力支配自然界,故其结果为物质文明。”“所谓精神与物质者:科学之为用,专注于向外,其结果则试验室与工厂遍国中也。……抑知一国偏重工商,是否为正当之人生观,是否为正当之文化,在欧洲人观之,已成大疑问矣。……对于物质文明,不胜务外逐物之感。厌恶之论,已屡见不一见矣。此精神与物质之轻重,不可不注意才一也。”
——张君劢《人生观》(1923年2月)
材料二:科学不但无所谓内外,而且是教育同教养最好的工具。因为天天求真理,时时想破除成见,不但使学科学的人有求真理的能力,而且有爱真理的诚心。无论遇见什么事,都能平心静气去勇于研究,从复杂中求简单,从紊乱中求秩序,拿论理来训练他的意想。……了然于宇宙生物心理种种的关系,才能够知道生活的乐趣。
——丁文江《玄学与科学》(1923年4月)
材料三:欧洲的科学已经到了根深蒂固的地位,不怕玄学鬼来攻击了。几个反动的哲学家,平素饱餍了科学的滋味,偶尔对科学发几句牢骚,就像富贵人家吃厌了鱼肉。……一到中国,便不同了,中国此时还不曾享着科学的赐福,更谈不上科学带来的“灾难”。我们试睁开眼看看:这遍地的乩坛道院,这遍地的仙方鬼照相,这样不发达的交通,这样不发达的农业——我们哪里配排斥科学?
——胡适《科学与人生观》序
材料四: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后,宗教势力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们组织信徒出版刊物,不断集会大造声势,叫嚣“打倒进化论”、“拯救心灵”、“粉碎达尔文”,他们不准把《物种起源》放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图书馆内。1864年,有30位皇家学会会员与40位医学博士,联名发表宣言反对达尔文。
——解恩泽《科学蒙难集》
材料五:赫胥黎说:我认为,人类的高贵身分并不会由人猿同祖而降低。因为,只有人才具有创造可理解的和合理的语言的天才,就凭这种语言,在他生存的时期逐渐积累经验和组织经验;而这些经验对其他动物来说,当个体生命结束的时候就会完全丧失了。因此,人类现在好像站在大山顶上一样,远远高于他的卑贱的伙伴的水平,改变了他粗野的本性,放射出真理和智慧的光芒。
——《达尔文》
材料六:严复表述的振聋发聩之处在于“生存斗争”的达尔文主义学说,及其阴郁的推论——“自然选择”。严复创造了两个汉语语汇来表达这些概念:“物竞”和“天择”。“物竞者”,严复说,“物争自存也。天择者,存其宜种也”。通过将两者合而为一,严复创造了新的四言习语——“物竞天择”——来指称这两个深具影响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口号。
——[美]浦嘉珉著,钟永强译《中国与达尔文》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中对科学分别持何态度(2分)?与材料六严复的话相比,从语言特色的角度看,材料二具有什么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分)。
(2)据材料一,推断当时与科学对立的“玄学”主要指什么?(2分)材料三中的胡适为什么认为当时中国“不配排斥科学”?(4分)
(3)材料四集中反映了哪些冲突?原因何在?(8分)
(4)据材料五,赫胥黎认为人与动物相比之所以高贵的原因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宗教和科学在人类起源问题的分岐(从世界观和论证方法两个方面去说明)。(8分)
(5)据材料六,晚清时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宣传进化论的原因何在?(2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材料一:“自孔孟以至宋元明之理学家,侧重内心生活之修养,其结果为精神文明。三百年来之欧洲,侧重以人力支配自然界,故其结果为物质文明。”“所谓精神与物质者:科学之为用,专注于向外,其结果则试验室与工厂遍国中也。……抑知一国偏重工商,是否为正当之人生观,是否为正当之文化,在欧洲人观之,已成大疑问矣。……对于物质文明,不胜务外逐物之感。厌恶之论,已屡见不一见矣。此精神与物质之轻重,不可不注意才一也。”
——张君劢《人生观》(1923年2月)
材料二:科学不但无所谓内外,而且是教育同教养最好的工具。因为天天求真理,时时想破除成见,不但使学科学的人有求真理的能力,而且有爱真理的诚心。无论遇见什么事,都能平心静气去勇于研究,从复杂中求简单,从紊乱中求秩序,拿论理来训练他的意想。……了然于宇宙生物心理种种的关系,才能够知道生活的乐趣。
——丁文江《玄学与科学》(1923年4月)
材料三:欧洲的科学已经到了根深蒂固的地位,不怕玄学鬼来攻击了。几个反动的哲学家,平素饱餍了科学的滋味,偶尔对科学发几句牢骚,就像富贵人家吃厌了鱼肉。……一到中国,便不同了,中国此时还不曾享着科学的赐福,更谈不上科学带来的“灾难”。我们试睁开眼看看:这遍地的乩坛道院,这遍地的仙方鬼照相,这样不发达的交通,这样不发达的农业——我们哪里配排斥科学?
——胡适《科学与人生观》序
材料四: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后,宗教势力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们组织信徒出版刊物,不断集会大造声势,叫嚣“打倒进化论”、“拯救心灵”、“粉碎达尔文”,他们不准把《物种起源》放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图书馆内。1864年,有30位皇家学会会员与40位医学博士,联名发表宣言反对达尔文。
——解恩泽《科学蒙难集》
材料五:赫胥黎说:我认为,人类的高贵身分并不会由人猿同祖而降低。因为,只有人才具有创造可理解的和合理的语言的天才,就凭这种语言,在他生存的时期逐渐积累经验和组织经验;而这些经验对其他动物来说,当个体生命结束的时候就会完全丧失了。因此,人类现在好像站在大山顶上一样,远远高于他的卑贱的伙伴的水平,改变了他粗野的本性,放射出真理和智慧的光芒。
——《达尔文》
材料六:严复表述的振聋发聩之处在于“生存斗争”的达尔文主义学说,及其阴郁的推论——“自然选择”。严复创造了两个汉语语汇来表达这些概念:“物竞”和“天择”。“物竞者”,严复说,“物争自存也。天择者,存其宜种也”。通过将两者合而为一,严复创造了新的四言习语——“物竞天择”——来指称这两个深具影响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口号。
——[美]浦嘉珉著,钟永强译《中国与达尔文》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中对科学分别持何态度(2分)?与材料六严复的话相比,从语言特色的角度看,材料二具有什么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分)。
(2)据材料一,推断当时与科学对立的“玄学”主要指什么?(2分)材料三中的胡适为什么认为当时中国“不配排斥科学”?(4分)
(3)材料四集中反映了哪些冲突?原因何在?(8分)
(4)据材料五,赫胥黎认为人与动物相比之所以高贵的原因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宗教和科学在人类起源问题的分岐(从世界观和论证方法两个方面去说明)。(8分)
(5)据材料六,晚清时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宣传进化论的原因何在?(2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2.单选题- (共11题)
3.
2008年,一位学者研究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大”(1977年)至“十七大”(2007年)七个报告的词汇变迁,其中四个报告的词汇使用有如下特点,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中国特色”和“市场经济”成为报告的新词汇 ②“改革”、“对外开放”第一次出现在报告中 ③报告中“毛主席”一词高居所有实词的第一位,平均每个自然段提及两次④报告中“理论”和“邓小平”成为高频词汇
①“中国特色”和“市场经济”成为报告的新词汇 ②“改革”、“对外开放”第一次出现在报告中 ③报告中“毛主席”一词高居所有实词的第一位,平均每个自然段提及两次④报告中“理论”和“邓小平”成为高频词汇
A.①②③④ | B.③②①④ | C.③②④① | D.②③①④ |
4.
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福音体验”:“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圣经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马丁·路德“福音体验”的重大意义在于
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
B.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
C.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
D.使宗教神权和专制王权遭到沉重打击 |
6.
有人称: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下列属于“市民文化”形态的是
①《清明上河图》
②程朱理学
③元曲
④小说
⑤汉赋
①《清明上河图》
②程朱理学
③元曲
④小说
⑤汉赋
A.①③⑤ |
B.②③④ |
C.③④⑤ |
D.①③④ |
7.
1840年,一位英国人在伊斯坦堡开办一份土耳其报纸《事件时报》,经营得很辛苦。后来1850年代爆发战争,这位英国人利用当时刚传入近东的新科技与战地记者搭上线,快速取得新闻上报,让土耳其民众可逐日获知土军最新战况,《事件时报》遂而大卖。这位英国人应用的“新科技”最有可能是下列何者?
A.电话 | B.电报 | C.照相 | D.传真 |
8.
17世纪,整个欧洲大陆处于宗教迫害之中,不少有发明创造的科技人才被处刑罚。与此同时,法国处于连年战争中,意大利四分五裂,这样,就使科学技术人才纷纷流向欧洲边缘而较安定的英伦三岛。1740年,经英国政府批准的实用专利只有4件,1750年为7件,1760年增加为14件。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确切的是
A.科技发展需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 |
B.欧洲大陆的科技事业发展艰难 |
C.人才成为科技竞争的重要砝码 |
D.英国工业革命吸引了大量人才 |
9.
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当时爱国知识分子思考的结论是
A.“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一切的黑暗。” |
B.“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 |
C.“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
D.“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
10.
某历史学家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该学者评价历史事物的标准是
A.科学技术决定论 |
B.传统的夷夏之辩的观点 |
C.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 |
D.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
11.
戊戌维新之前,主张维新的人,发表各自意见。严复在《上皇帝万言书》请皇帝“结百姓之心”方法是“亲至沿海各地,巡守省方,纵民嵩呼,瞻识共主。”谭嗣同在《仁学》中说:“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事不办而易其人,亦天下之通义也。”依据这些资料,下列叙述何者最为适宜?
A.两位维新者,都抱有新思想,都反对旧观念 |
B.认同维新者,重点各有不同,但都主张民主 |
C.严复思想激进,谭嗣同思想保守 |
D.严复思想保守,谭嗣同思想激进 |
13.
戊戌维新之前,主张维新的人发表各自意见。严复在《上皇帝万言书》请皇帝“结百姓之心”,方法是“亲至沿海各地,巡守省方,纵民嵩呼,瞻识共主”。谭嗣同在《仁学》中说,“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事不办而易其人,亦天下之通义也。”依据这些材料,下列叙述何者最为适宜?
A.两位维新者,都抱有新思想,都反对旧观念 | B.严复思想保守,谭嗣同思想激进 |
C.认同维新者,重点各有不同,但都主张民主 | D.严复思想激进,谭嗣同思想保守 |
3.选择题- (共6题)
17.用Ba(OH)2溶液测定某种氮肥中(NH4)2SO4的质量分数(杂质溶于水,但不参加反应).实验如下:称取该氮肥20g加水完全溶解,向该溶液中不断滴入Ba(OH)2溶液,生成气体及沉淀质量与加入Ba(OH)2溶液的质量关系如下所示:
实验次序 | 1 | 2 | 3 |
滴入Ba(OH)2溶液的质量/g | 20 | 40 | 60 |
生成气体的质量/g | 0.85 | m | 2.55 |
试分析并计算:[已知:(NH4)2SO4+Ba(OH)2=BaSO4↓+2H2O+2NH3↑]
18.用Ba(OH)2溶液测定某种氮肥中(NH4)2SO4的质量分数(杂质溶于水,但不参加反应).实验如下:称取该氮肥20g加水完全溶解,向该溶液中不断滴入Ba(OH)2溶液,生成气体及沉淀质量与加入Ba(OH)2溶液的质量关系如下所示:
实验次序 | 1 | 2 | 3 |
滴入Ba(OH)2溶液的质量/g | 20 | 40 | 60 |
生成气体的质量/g | 0.85 | m | 2.55 |
试分析并计算:[已知:(NH4)2SO4+Ba(OH)2=BaSO4↓+2H2O+2NH3↑]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1道)
选择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