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浙江省嘉兴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1986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7/7/20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人类社会走向全球化的进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由于欧洲水手探索世界海洋并建立起远洋贸易的航线,全球贸易和物种交流发展起来。……粮食作物、牲畜品种、病菌与人类移民也漂洋过海,极大地影响着全世界的各个社会。农作物的移植和牲畜的传播改善了人类的营养状况,增加了东半球的人口。……大量移民和人类群体的迁移改变了美洲的社会文化图景,加速了世界人民的整合。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下)》
(1)写出15—16世纪欧洲航海家“探索世界海洋”的两条重要航线。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新航路的开辟是如何推动全球化进程的。(6分)
材料二早期的工业化只在英国、西欧和北美发生;到了19世纪后期,俄国和日本也开始了工业化。除了扩展到西欧以外,由于工具、技术、商业和金融组织的工业化,以及能够从农业社会获得原材料的交通网络的建立,整个世界被联系在了一起。很多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逐渐成为原料出口地,工业国的代理控制了与贸易有关的商业金融组织机构,相应地,原料出口国却缺少对资源的控制能力。一些国家的市场上充斥着来自工业国家的廉价制造品,传统工业和地方经济被破坏。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下)》
(2)根据材料二,概要分析19世纪后半期整体世界形成的主要特点,并简述这一时期工业革命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的作用。(8分)
材料三冷战所造成的两极对峙国际格局和经济上的两个平行市场,促使相互对抗的东西方两大集团都高度地加强各自内部的协调,而这种两大集团内部的高度协调却在分割世界的同时又对世界市场的一体化产生直接的影响。
——叶江《大变局—全球化、冷战与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关系》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用辩证的观点概括指出冷战对整体世界发展的影响。(6分)
2.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节录)》

斯宾塞尔曰:“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夫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

——严复《天演论上》,导言一《察变》

材料二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不必白费金钱派什么留学生,办什么学校,来研究西洋学问。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象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要想两样并行,必至弄得非牛非马,一样不成。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载《新青年》第5卷第1号

材料三我们对于旧有的学术思想,积极的主张只有一个——就是“整理国故”。整理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工夫。

——胡适《新思潮的意义》,载《新青年》第7卷第1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指出维新派论“变”的两个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
(2)概括指出材料二对“新”“旧”问题的看法。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的观点有何不同?陈独秀和胡适的观点在当时各有何可取之处?

2.单选题(共10题)

3.
有同学在学习了《罗马人的法律》后,整理了一份学习笔记。其中错误的有(  )
①按产生先后排序是“习惯法——成文法——公民法——万民法” ②《十二铜表法》的颁布体现了平民的作用 ③随着对外扩张,外邦人自动获得了公民权,万民法体系形成 ④自然法是一种法律观念
A.①②B.③C.①③D.②④
4.
恩格斯曾说:“在这种过分的革命活动之后,必然接着到来一个不可避免的反动,这个反动又超出了它能继续下去的那个限度。经过多次动荡以后,新的重心终于确立了,并且成了新的出发点。”下列事件最符合这一特征的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巴黎公社革命
C.辛亥革命
D.俄国十月革命
5.
下图旗帜存放于革命军事博物馆的战争馆。与这面旗帜的诞生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北伐战争 B. 秋收起义 C. 红军长征 D. 三大战役
6.
下图为1937—1940年抗日根据地形势图局部。其中,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位于图中
A.①B.②C.③D.④
7.
下列对于巴黎公社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民族与阶级矛盾激化下的城市起义
B.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无产阶级革命
C.法国生产力发展必然结果下的革命
D.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一次城市工人起义
8.
有学者指出,我国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基本形成了新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在实践中首先表现为争取在中国周边地区形成安全缓冲地带。支撑这一观点的相关史实是
A.提出“一边倒”方针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日邦交正常化
D.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9.
16世纪末西班牙“无敌舰队”覆灭后,取代其海上霸主地位的国家是
A.英国B.荷兰C.法国D.葡萄牙
10.
薄伽丘的《十日谈》被称为“人曲”,是因为它
A.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B.讴歌了人性,提倡人类平等
C.使文艺复兴从质朴走向高雅
D.打碎了基督教神权统治枷锁
11.
“重视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体系及其对人类历史、社会、经济所作的科学分析”的近代思想家是
A.朱执信B.梁启超C.李大钊D.陈独秀
12.
最早在交响乐中加入合唱,被誉为“音乐文学上最伟大的杰作”的是贝多芬的
A.《第三交响曲》B.《第五交响曲》
C.《第六交响曲》D.《第九交响曲》

3.选择题(共10题)

13.

如图所示,图甲、图乙分别表示两种电压的波形,其中图甲所示的电压按正弦规律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4.

图(甲)是小型交流发电机的示意图,两磁极N、S间的磁场可视为水平方向的匀强磁场,A为交流电流表,线圈绕垂直于磁场的水平轴OO'沿逆时针方向匀速转动,从图示位置开始计时,产生的交变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15.

图(甲)是小型交流发电机的示意图,两磁极N、S间的磁场可视为水平方向的匀强磁场,A为交流电流表,线圈绕垂直于磁场的水平轴OO'沿逆时针方向匀速转动,从图示位置开始计时,产生的交变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16.

一列简谐横波在x轴上传播,某时刻的波形图如图所示,图中每小格代表1m,a、b、c为三个质点,a正向上运动.由此可知(   )

17.

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电路和U﹣I图象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①如图1所示在闭合开关之前为防止电表过载而滑动变阻器的滑动头P应放在{#blank#}1{#/blank#}处

②现备有以下器材:

A.干电池1个           

B.滑动变阻器(0~50Ω)         

C.滑动变阻器(0~1750Ω)

D.电压表(0~3V)   

E.电压表(0~15V)     

F.电流表(0~0.6A)   

G.电流表(0~3A)

其中滑动变阻器应选用{#blank#}2{#/blank#},电流表应选{#blank#}3{#/blank#},电压表应选{#blank#}4{#/blank#}.(填字母代号)

③如图2是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U﹣I图象.由此可知这个干电池的电动势E={#blank#}5{#/blank#}V,内电阻r={#blank#}6{#/blank#}Ω.(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8.

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电路和U﹣I图象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①如图1所示在闭合开关之前为防止电表过载而滑动变阻器的滑动头P应放在{#blank#}1{#/blank#}处

②现备有以下器材:

A.干电池1个           

B.滑动变阻器(0~50Ω)         

C.滑动变阻器(0~1750Ω)

D.电压表(0~3V)   

E.电压表(0~15V)     

F.电流表(0~0.6A)   

G.电流表(0~3A)

其中滑动变阻器应选用{#blank#}2{#/blank#},电流表应选{#blank#}3{#/blank#},电压表应选{#blank#}4{#/blank#}.(填字母代号)

③如图2是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U﹣I图象.由此可知这个干电池的电动势E={#blank#}5{#/blank#}V,内电阻r={#blank#}6{#/blank#}Ω.(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9.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2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2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22.

体育课上王强同学为了检查篮球气是否充足,于是手持篮球自离地面高度0.8m处以3m/s的初速度竖直向下抛出,球与地面相碰后竖直向上弹起的最大高度为0.45m,已知篮球的质量为1kg,球与地面接触时间为1s,若把在这段时间内球对地面的作用力当作恒力处理,求此力的大小.(空气阻力不计,g=10m/s2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0道)

    选择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