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著名汉学家埃狄纳·巴拉兹说:“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而近代中国的新因素,到宋代已显著呈现。”然而之后中国的历史发展并没有顺利的走进近代社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同样,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此外,宋朝兴修的新的水利工程,大大扩大了水田灌溉面积。据估计,11至12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生产率提高使人口的相应增长成为可能,而人口增长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文学则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内藤湖南《宋代文化特征》
材料三宋代的领导地位源于一系列的因素,从技术上的发明、从普遍的教育到对宗教和各种哲学思想的宽容。……上一个1000年的中国,是世界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乔纳森·斯彭斯《新闻周刊》
材料四蒙古人的入侵形成了对于伟大的中华帝国的沉重打击,这个帝国在当时是全世界最富有和最先进的国家。在蒙古人入侵的前夜,中华文明在许多方面都处于它的辉煌顶峰,而由于此次入侵,它却在其历史中经受着彻底的破坏。
——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商业革命表现及原因。
(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宋代文学艺术领域的平民趣味。
(3)据材料三,并结合具体史实指出宋代领导地位形成的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的历史发展“并没有顺利地走进近代社会”的原因。
材料一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同样,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此外,宋朝兴修的新的水利工程,大大扩大了水田灌溉面积。据估计,11至12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生产率提高使人口的相应增长成为可能,而人口增长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文学则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内藤湖南《宋代文化特征》
材料三宋代的领导地位源于一系列的因素,从技术上的发明、从普遍的教育到对宗教和各种哲学思想的宽容。……上一个1000年的中国,是世界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乔纳森·斯彭斯《新闻周刊》
材料四蒙古人的入侵形成了对于伟大的中华帝国的沉重打击,这个帝国在当时是全世界最富有和最先进的国家。在蒙古人入侵的前夜,中华文明在许多方面都处于它的辉煌顶峰,而由于此次入侵,它却在其历史中经受着彻底的破坏。
——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商业革命表现及原因。
(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宋代文学艺术领域的平民趣味。
(3)据材料三,并结合具体史实指出宋代领导地位形成的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的历史发展“并没有顺利地走进近代社会”的原因。
2.
(本题满分17分)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材料二郑观应主张“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商务者,国家之元气也”“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
张謇认为“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实业亦必有的,……何在?在棉铁,而棉尤宜先。”“国人不知进出口货价相抵,……较赔款甚,若不能设法,即不亡国,也要穷死。”
材料三 航海乃是谋求本共和国福利与安全最重要的手段……自公元1651年起及从此以后……无论为英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或殖民地或领土……如违反本条例,其全部进口货物,应予没收,运载该项货物或商品入口的船舶……亦应一并没收。
——英国《航海条例》(1651年10月)
材料四 1838年在曼彻斯特成立了“反谷物法同盟”,并吸引了不少工人群众参加其活动。1846年,国会在社会压力下终于废除《谷物法》,…… 1846—1849年英国取消了大约200种商品的进口税。这些政策大大帮助了英国工业品的出口并使原料和粮食进口增加,价格下降,促进了英国工业的更大发展。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两段引文所体现的不同经济思想,并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张謇和郑观应两人思想认识的异同点。(4分)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英国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5分)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材料二郑观应主张“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商务者,国家之元气也”“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
张謇认为“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实业亦必有的,……何在?在棉铁,而棉尤宜先。”“国人不知进出口货价相抵,……较赔款甚,若不能设法,即不亡国,也要穷死。”
材料三 航海乃是谋求本共和国福利与安全最重要的手段……自公元1651年起及从此以后……无论为英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或殖民地或领土……如违反本条例,其全部进口货物,应予没收,运载该项货物或商品入口的船舶……亦应一并没收。
——英国《航海条例》(1651年10月)
材料四 1838年在曼彻斯特成立了“反谷物法同盟”,并吸引了不少工人群众参加其活动。1846年,国会在社会压力下终于废除《谷物法》,…… 1846—1849年英国取消了大约200种商品的进口税。这些政策大大帮助了英国工业品的出口并使原料和粮食进口增加,价格下降,促进了英国工业的更大发展。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两段引文所体现的不同经济思想,并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张謇和郑观应两人思想认识的异同点。(4分)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英国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5分)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戊戌变法是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特定的背景下兴起的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百日之间,维新之诏,联翩而下,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
——黄鸿寿《清史记事本末》
材料二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
材料三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困难……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与洋务派相比,维新派相当重视意识形态重构,他们从古今中外变法图强的历史中为变革寻找合理性,特别是引入达尔文的进化论,成为有力的思想武器。但在戊戌时期,这种意识形态的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
——雷颐《维新的挫顿》
材料四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维新派变法的失误之处。(2分)
(2)依据材料三,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的含义。(4分)
(3)材料四是如何评价戊戌变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4分)
戊戌变法是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特定的背景下兴起的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百日之间,维新之诏,联翩而下,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
——黄鸿寿《清史记事本末》
材料二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
材料三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困难……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与洋务派相比,维新派相当重视意识形态重构,他们从古今中外变法图强的历史中为变革寻找合理性,特别是引入达尔文的进化论,成为有力的思想武器。但在戊戌时期,这种意识形态的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
——雷颐《维新的挫顿》
材料四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维新派变法的失误之处。(2分)
(2)依据材料三,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的含义。(4分)
(3)材料四是如何评价戊戌变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4分)
2.单选题- (共7题)
4.
苏格拉底在描述雅典民主政治时曾指出:“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蠢的,没有人愿意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雇佣一个舵手或建筑师或吹笛子的人……而在这些事上,如果做错了的话其危害要比在管理国家方面发生错误要轻得多。”以下选项最能反映材料本质的是
A.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是当时雅典民主政治的表现方式 |
B.雅典民主政治,其实就是男性公民的民主政治 |
C.雅典民主的泛滥,导致国家权力的误用 |
D.用豆子抓阄的办法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
5.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人权宣言》写道:“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每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负担责任。”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言论自由是“自然权利” | B.言论自由不能逾越法律 |
C.法律与自由自相矛盾 | D.法律至高无上 |
6.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主张经济自由放任,实行自由竞争、自由贸易以及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下列各项经济活动能体现这一经济思想的是
A.英国新兴城市建立大量工厂 | B.荷兰商人成立东印度公司 |
C.美国建立洛克菲勒石油公司 | D.西班牙三角贸易的开展 |
7.
宋朝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若只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这种现象得益于:
A.造纸术的改进 |
B.雕版印刷术的推广 |
C.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
D.王祯发明木活字 |
8.
由实验和天文观测普遍地确立,地球附近所有的物体有向着地球的重力,……再者所有的行星彼此有重力,此外彗星有向着太阳的类似的重力:由这个规则必需承认所有物体普遍有着朝着彼此的重力。”这一理论成果属于
A.自由落体定律 |
B.经典力学 |
C.量子论 |
D.相对论 |
9.
民国时期,保守知识分子惊恐不安,称新文化运动为“洪水猛兽”“异端邪说”,“功利倡而廉耻丧,科学尊而礼仪亡,以放荡为己任,以攘夺为责任”。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新文化运动导致人民道德败坏 | B.新文化之“自由”实际是放纵私欲 |
C.新文化运动导致社会动乱不息 | D.新文化运动冲击了传统纲常礼教 |
10.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含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下列文学作品中,生动体现了这一现象的是:
A.《巴黎圣母院》 | B.《百年孤独》 |
C.《欧也妮·葛朗台》 | D.《母亲》 |
3.选择题- (共10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7道)
选择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