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湖南衡阳市第八中学高三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1852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7/20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2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期国家的官制是建立在亲贵合一的基础上的,血缘亲族是任官的先决条件,世袭罔替,代代相承。在那种贵族参政、议政、辅政的情况下,官的权力界限也不分明。如西周主管政务的卿事寮可以辅政,也可以将兵作战,也可以主持重要的祭祀大典;而太史寮也可以辅政、将兵。官有一定的分工,但不够清晰严格,这是贵族政治的必然现象。
——韦庆远《中国官制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秦朝的中央官制与西周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材料二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皇明祖训》)他进一步说,丞相“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敕问文学之士》)而黄宗羲则认为,明朝“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朱元璋和黄宗羲对丞相制度的看法(4分)
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地方督抚以平乱起家,较早接触到西方文明,对内外局势有更深刻的感悟,有更强烈的危机意识与变局思想。认识到自强求富及引进西器、设局制造的必要性,地方督抚开始实现思想行为观念上的现代化转变。当传统体制需要变通而中央体制不愿变通之际,改革先从地方做起。晚清督抚势力的兴起,打破了清政府的传统政局,政治权力由中央向地方转移,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
——摘编自李绮《晚清督抚势力与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晚清地方督抚势力崛起的影响。(6分)
材料四(法国大革命)废除了那样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他东西,这时,我便倾向于认为,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中央集权制“是旧制度在大革命后仍保存下来的政治体制的唯一部分,因为只有这个部分能够适应大革命所创建的新社会”。
——摘编自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4)依据材料二归纳作者观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大革命后至19世纪中后期政体演变的主要趋势及根本原因。(4分)
材料五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然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铸造,方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换言之,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5)根据材料五,概括钱穆先生的观点。(2分)在20世纪初期和50年代中国曾从国外移来制度,但最终都没有成功,请用史实说明。(4分)
2.
以下是世界近代有关物价上涨的案例,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案例一 欧洲的物价上涨
15世纪,运抵欧洲的东方商品比原价涨了8~10倍。16世纪,西班牙的物价上涨四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2.5倍。
(1)你如何理解15世纪和16世纪两次物价上涨的不同(2分),并分别说明两次物价上涨带来的影响。(4分)
案例二 美国的物价上涨
使邦联政府感到棘手的是纸币贬值。在战争期间……大陆会议发行过42批纸币,总额达19155万美元,此后各州也开始发行纸币。到1783年有11个州共发行了24636万美元的纸币……杰斐逊在当时讲到:“1000元的大陆纸币只值硬币1元。”
——《美国通史》
(2)分析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源(2分),并运用所学说明美国为此采取的对策。(2分)
案例三  欧美的物价上涨 

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一种可怕的通胀形式——滞胀,成为人们经济生活中新的噩梦:物价上涨,失业率升高,经济陷入长期衰退,原有的经济调控手段似乎失灵,人民的财富按照不可阻挡、不可预知的方式缩水。作为现代式的贫穷方式和灾难困境。滞胀的出现,击碎了现代社会一切繁荣、富裕和发展的美梦。
(3)分析造成70年代“滞胀”危机的原因有哪些?(2分)为应对这一危机,西方国家采取的普遍做法是什么?(2分)

2.单选题(共13题)

3.
“在传统中国,政治关系以及其他一切社会关系主要是由宗法因素决定的,而在传统欧洲,政治关系以及其他一切社会关系主要是由契约规定的。”能够得出与此观点史论一致的是
A. 古雅典的民主政治
B. 古希腊的人文主义
C. 古罗马的法律原则
D. 卢梭的政治学说
4.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以下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部)三部法律的表述,错误的是
A.分别颁布于1912年、1949年、1954年
B.分别由南京临时参议院、新政协、全国人大制定
C.分别体现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中国临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性质
D.分别标志着近代民主革命高潮、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渡时期政治建设成就
5.
“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一个注重枪杆,一个注重笔杆;一个擅长武斗,一个擅长文斗。”以上描述的现象应该发生在()
A.国民革命时期 B. 抗日战争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D. 土地革命时期
6.
范文澜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概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时说:“宗派、保守、安乐三种思想,总根源在农民阶级消极方面的狭隘性、保守性、私有性……决定了太平天国的必然崩溃。”最能体现太平天国“这些特性”的是
A. 金田起义
B. 定都天京
C. 天京变乱
D. 颁布《资政新篇》
7.
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依据应是:
A.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近代化国家B.北洋海军的参战
C.战争由朝鲜引发D.《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
8.
下图是由两岸故宫博物院组成的专家组共同绘制的发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故宫文物大迁移路线图。下列对各阶段的文物迁移表述错误的是
A.第一次迁移: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进逼华北
B.第二次迁移:日军全面入侵,国民政府内迁
C.第三次迁移:抗战取得胜利,国民政府迁往南京
D.第四次迁移: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北平和平解放
9.
1941年2月,以美国总统罗斯福代表身份来华的居里正式向蒋介石声明:“美国在国共纠纷未解决前,无法大量援华。中美间的经济、财政等问题不可能有任何进展。”这表明当时美国
A.以中国内部纠纷为由拒绝对华援助B.反对国民党采取的反共政策
C.敦促国共两党放弃各自的政治主张D.借助援助促成国共两党全力抗日
10.
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和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而有俄罗斯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有清楚认识
B.没有认清上合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的新特点
C.国际局势紧张,大国对抗日趋激烈
D.当前国际关系中仍存在“冷战”行为
11.
霍布豪斯在《自由主义》一书中说:“19世纪可被称为自由主义时代,但是到了这个世纪的末叶,这项伟大运动却大大地衰落了。”导致自由主义“大大地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由主义导致了无政府思想的泛滥
B.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通过改革加强了统治
C.欧洲封建势力对拿破仑战争的胜利
D.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了垄断组织的产生
12.
如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两次发展高潮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 国际环境有利
B. 民族独立实现
C. 社会性质改变
D. 政府大力支持
13.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这一时期“好路”的“路标”是:
A.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B.建立多种形式的所有制经济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4.
下面是某中学图书馆关于诗歌和小说的“本周推介”的卡片。……柯尔律治的短篇小说《忽必烈汗》具有强烈的异国情调、古怪的意象和迷人的节奏,阅读起来简直如同坠入梦境一般……卡片中所推荐的《忽必烈汗》所属的文学流派是(    )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
15.
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加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当前国际关系中仍存在“冷战”行为
B.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有清楚认识
C.没有认清上合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的新特点
D.国际局势紧张,大国对抗日趋激烈

3.选择题(共4题)

16.妈妈在做菜时问小刚,你知道花生油的密度是多少?
17.画出如图所示实物电路的电路图.

18.画出如图所示实物电路的电路图.

19.画出如图所示实物电路的电路图.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3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