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 两条路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 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 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 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 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材料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 两条路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 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 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 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 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2.材料分析题- (共2题)
2.
(2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说:“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材料二洛克(1632—1704)认为: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因此人们缔结契约,组建国家,将政治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对外权。……法律一经制定,任何人也不能凭借自己的权威逃避法律的制裁。
材料三孟德斯鸠(1689—1755)认为: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材料四康有为在一份代拟的奏折中说:“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盖千百万之人胜于数人者,自然之数矣。”他在《日本变政记》按语中又说:“吾今于此,尚非其时也。”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这句话的核心思想以及在其统治期间的主要表现,简要比较董仲舒和黄宗羲两位思想家主张的异同之处。(7分)
(2)概括材料二中洛克的政治主张,并指出材料三中孟德斯鸠思想与洛克思想的联系和区别。(8分)
(3)材料四中康有为奏折的主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尚非其时”的社会原因。(5分)
(4)概括说明康有为的思想与材料一所反映的中国传统思想和材料二、三所反映的西方近代思想的关系。(3分)
材料一唐太宗说:“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材料二洛克(1632—1704)认为: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因此人们缔结契约,组建国家,将政治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对外权。……法律一经制定,任何人也不能凭借自己的权威逃避法律的制裁。
材料三孟德斯鸠(1689—1755)认为: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材料四康有为在一份代拟的奏折中说:“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盖千百万之人胜于数人者,自然之数矣。”他在《日本变政记》按语中又说:“吾今于此,尚非其时也。”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这句话的核心思想以及在其统治期间的主要表现,简要比较董仲舒和黄宗羲两位思想家主张的异同之处。(7分)
(2)概括材料二中洛克的政治主张,并指出材料三中孟德斯鸠思想与洛克思想的联系和区别。(8分)
(3)材料四中康有为奏折的主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尚非其时”的社会原因。(5分)
(4)概括说明康有为的思想与材料一所反映的中国传统思想和材料二、三所反映的西方近代思想的关系。(3分)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秦汉时期山林属国家所有,不允许私家占有山林湖泊。东晋以后,世室大族在南方擅占山泽。晋城帝颁布了“占山护泽,强盗律论”的禁令,但难以执行。豪强之家违法占山封水,政府无力制裁。平民百姓却无此特权,“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柴薪)无托”。南朝宋孝武帝实行改制,允许私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按官阶等级设限,第一、二品可占山三顷,依品级递减,九品及百姓占山一顷;“若先已占山,不得更占;先占阙(缺)少,依限占足”。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山林开放成为常态,产权国有与私有并存。
——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作用。
材料秦汉时期山林属国家所有,不允许私家占有山林湖泊。东晋以后,世室大族在南方擅占山泽。晋城帝颁布了“占山护泽,强盗律论”的禁令,但难以执行。豪强之家违法占山封水,政府无力制裁。平民百姓却无此特权,“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柴薪)无托”。南朝宋孝武帝实行改制,允许私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按官阶等级设限,第一、二品可占山三顷,依品级递减,九品及百姓占山一顷;“若先已占山,不得更占;先占阙(缺)少,依限占足”。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山林开放成为常态,产权国有与私有并存。
——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作用。
3.单选题- (共16题)
4.
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法令,宣布所有罗马帝国出身自由的男人将被给予完整的罗马公民权,同样,所有帝国自由出身的女人拥有与罗马女人相同的权利。该法令
A.有利于巩固罗马帝国的统治 |
B.表明罗马法律体系走向成熟 |
C.缓和了境内各阶级间的矛盾 |
D.确立了男女平等的法律原则 |
5.
2003年,英美两国决定以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发动战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能够领导两国军队作战的是英国女王和美国的总统 |
B.两国议会(或国会)通过否决战争的议案,英国首相和美国总统都有权否决 |
C.如果两国议会中多数议员反战,坚持战争的英国首相或美国总统必须辞职或解散议会提前举行大选 |
D.如果最高法院判决美国总统在指挥伊战中有违反宪法的行为,总统必须立即下令停止相应行为 |
6.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通过后,恩格斯指出:“在资产阶级借以组织其统治的国家机构中,也有许多东西是工人阶级可能利用来对这些机构本身作斗争的……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材料表明恩格斯( )
A.批判德意志帝国的君主专制本质 |
B.揭露德意志帝国的军事专制特点 |
C.指出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 |
D.认为《帝国宪法》提供了合法斗争的平台 |
7.
19世纪70年代,(法国)农民已经习惯了共和国,他们反对君主派搞政变,工人群众对于共和制的态度更为鲜明。对于这种情况,君主派中比较清醒的人也是能认识到的,他们曾无可奈何地说:“我们是君主派,但法国不是。”材料反映了
A.民主共和逐渐成为人心所向 |
B.工人和农民联合反对君主派 |
C.共和政体在法国最终确立了 |
D.君主派与共和派斗争很激烈 |
8.
1851年,正当伦敦世博会召开,宣布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正以雷霆万钧之力重塑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和社会形态时,已经有人在解剖它的病灶,预备提前宣判它的死刑了。“解剖病灶”产生的历史影响是
A.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
B.直接指导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首次尝试 |
C.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理论指导 |
D.使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理论产生危机 |
9.
下表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1990—2006年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这表明俄罗斯人
咨询答案 | 1990(%) | 1997(%) | 2004(%) | 2006(%) |
在俄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上开辟了新时期 | 23 | 23 | 30 | 30 |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 26 | 26 | 27 | 30 |
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 18 | 19 | 16 | 16 |
是一场灾祸 | 12 | 16 | 14 | 10 |
难以回答 | 21 | 16 | 13 | 13 |
A.在反思十月革命时仍带有大国情结 |
B.对十月革命的看法长期一致 |
C.主要关注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 |
D.对十月革命的影响难以评价 |
10.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最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人类世界从分散孤立到整体世界 |
B.区域性的贸易开始向全球性贸易转变 |
C.西欧崛起成为世界市场的中心 |
D.美洲的发现使各大洲从彼此隔绝到互通有无 |
12.
被誉为“近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在其出版于1759年的《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作者当时担心的主要问题是
A.工人捣毁机器,进行罢工斗争 |
B.贫富悬殊扩大,威胁社会稳定 |
C.经济危机发生,经济进入“滞涨”状态 |
D.垄断组织出现,中小企业破产 |
13.
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闻。这说明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 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 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
14.
自1868年至1895年,中国棉花出口不断增加,刺激了棉花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形成了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和汉水流域的四大集中种植区。这一现象反映了
A.农业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 B.中国近代棉纺织工业的发展 |
C.农业产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 D.近代以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
15.
有学者总结西方两千多年的幸福观时说:在荷马时期,幸福就是幸运;因古希腊哲学家所处的时期,幸福等同于智慧与德行;在启蒙时期,幸福就是 。材料划线处应是
A.权利与财富 |
B.自由与平等 |
C.摆脱君主专制 |
D.民主与独立 |
16.
“心里相信,就可称义”。这一思想在16世纪的欧洲引发了一场改革运动。下列对这场运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影响的社会阶层比文艺复兴运动广泛 | B.从宗教角度发展了人文主义 |
C.有利于中央集权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 | D.否定宗教神学争取个性解放 |
17.
科学革命不仅改变物质世界,也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受下图这部著作影响而产生的是


A.人和人性开始从宗教和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
B.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理性分析人类社会成为潮流 |
C.主张“优胜劣汰”的达尔文主义广泛流传 |
D.微观粒子世界的探索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
18.
卢卡契在评论西方某一作家时认为:“(他的)伟大之处在于,尽管他有那些政治与意识形态上的偏见,他依然用未受污染的眼睛观察所产生的矛盾并忠实地描述它们。”据此判断,这一评论指的作家所代表的文学流派应是
A.古典主义文学 | B.浪漫主义文学 |
C.现实主义文学 | D.现代主义文学 |
19.
1895年,恩格斯在《〈法兰西的阶级斗争〉导言》中指出:“旧式的起义,在1848年以前到处都起决定作用的筑垒的巷战,现在大都陈旧了。如果说在国家之间进行战争的条件已经起了变化,那么阶级斗争的条件也同样起了变化。”这一观点认为
A.暴力革命不是取得胜利的唯一道路 |
B.《共产党宣言》描述的理想需要修正 |
C.巴黎公社斗争策略值得各国效仿 |
D.当时的工人运动违背了马克思主义 |
4.选择题- (共4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6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