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蔡一高2016-2017第二学期高二历史月考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1840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8/10

1.论述题(共1题)

1.
附加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晚清驻外使节有关近代世界政体大略的综述:
地球万国内治之法,不外三端:有君主之国,有民主之国,有君民共主之国。今日之德、日皆君主之国也,与中国无异。美、法,皆民主之国也,其政权全在议院,而(总统)无权焉。英国,君民共主之国也,大约民权十之七八,君权十之二三。民主之国,其法合于盂子“民为贵”之说;然其弊在朋党角立,互为争胜,甚且各校私见而不问国事之损益,则权不一而志不齐矣。君主之国,主权甚重,操纵伸缩,择利而行;然其弊在上重下轻,或役民如牛马,伴无安乐自得之趣,如俄国政俗是也。惟君民共主,无君主、民主偏重之并,最为斟酌得中。

——摘编自《薛福成(1838年一1894年)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晚清驻外使节对近代西方民主政体的认识找出其中的不当之处,并运用相关史实选择一处予以简要说明。(要求史实正确,史论结合,语言简明。)

2.材料分析题(共2题)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世纪中叶,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开始大量进入议会,并逐步取得统治地位。由于两党轮流执政,使官员也经常的发生变动。官员的任用不仅以党派为基础,而且存在着许多暗箱操作的手法,以致卖官鬻爵之事也时有发生,使政府的行政效率低下。1853年,克显米亚战争爆发,战争期间,政府的混乱状况暴露无遗,激起民众公喷。当政的帕累斯顿内阁被迫进行文官制度改革。1854年,由当时的国会议员经调查,提出了以下四项建议:一、将政府中的行政工作分为努力工作和机械工作两大类,前者由大学生来担当,后者由低级人员来充任;二、初任人员均应在年轻时通过选拔考核;三、各部人员实行统一管理,并可在各部之间互相转调、提升;四、官员的提升以上级的考核报告为依据。后来均以法令的形式逐一采纳、实施这些建议,这样英国的近现代文官制度开始逐步建立起来。一个相对独立于各个党派的职官团体开始逐步形成,成为了英国政治力量中最为稳定的一部分。文官从进入政府到退休为止,在政府内部流动较少,与外界接触不多,容易滋长墨守成规的倾向。文官考试看重大学文化课程,录取人员来自少数贵族学校。文官有严格的职业道德和纪律,有利于树建良好的政风和法纪。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结合英国文官的选拔和使用特点分析文官制度改革的积极意义。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康熙元年(1662年)施琅(曾投靠郑成功)任福建水师提督,驻军海澄。目睹百姓颠沛流离、沿海村社荒凉萧条的景象,他忧心如焚,遂挺身而出,先后两次上疏,直言“海禁迁界”之失策,痛陈“迁界”之弊端,与此同时,施琅还清醒地看到,“迁界”的根源在于台湾尚未统一,因而他明确地提出要以平定台湾来解决“迁界”问题。他不顾年老体衰及遭受冷遇,两提攻台,四请专征,矢志不渝,终于感动并说服了康熙皇帝。1681年7月,在康熙皇帝支持下,施琅主持专攻台湾,经筹划准备以后,于1683年6月14日率舟师攻克澎湖,迫使台湾郑氏集团纳土归降,施琅率部兵不血刃地进入台湾本岛。入台后,施琅采取了一系列抚政安民举措,保证了社会安定,从此,实施多年的“海禁迁界”政策终于被废除。据史籍载,1696年施琅逝世后,“闽中绅士军民闻公薨,皆巷哭失声。”并立祠将其尊奉为神明。
然而,在清代末期,革命志士们把明末清初的郑成功、张煌言等孤忠荩臣尊奉为民族英雄,大力宣扬,以号召民众。相反,施琅却被当成一位十足的“叛徒”而加以否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康熙年间施琅的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施琅在清末遭到否定的原因。

3.单选题(共19题)

4.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判处死刑,其罪名是“腐蚀青年,并否定传统的神,而宣传自己的新神”。苏格拉底之死的真正原因是
A.宣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B.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主张
C.彻底否定了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
D.批判雅典直接民主政治制度弊端
5.
古代罗马法规定:如果主人的严酷看起来是无法忍受的,将强迫主人出卖他们的奴隶。
此项规定主要反映了罗马法旨在
A.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B.强调天赋人权
C.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D.促进社会公平
6.
俾斯麦在回忆录中写下了最后的忏悔和期盼:“我过去的尽职行为也许恰巧是造成德意志走向衰落、没有骨气的原因。现在我们最要紧的事情就是巩固帝国议会,使它不再退化。”这表明,俾斯麦期望
A.建立民主共和
B.强化德皇的政治权威
C.提升宰相的政治地位
D.完善德国民主政治
7.
***在某著作中论述道:“无论如何,中国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势力。……现在所要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只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也就是真正革命的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共和国。”该论断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A.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B.旧三民主义正在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C.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展D.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
8.
有学者指出,21世纪的世界政治道路进入一个新阶段……除了“中国崛起”、“非洲崛起”和“俄罗斯民族主义”外,还有“印度崛起”,这些世界大国正自信地重新排队。该学者意在说明
A.美国已经丧失了世界霸权的地位
B.国际体系正朝着多元多体的方向发展
C.争夺世界控制权的斗争日趋激烈
D.新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作用日益重要
9.
一位前往洛阳经商的潞州商人,住在洛阳城中一处专供潞州商人居住的建筑物里,接洽商务、汇兑、装卸货物,均极便利。此人因生意有成,在这栋建筑物里唱戏酬神。这位商人最可能身处哪个时代
A.汉代
B.唐代
C.宋元
D.明清
10.
马端临《文献通考》在论及宋朝经济政策时说:“古人之立法,恶商贾之趋末而欲抑之;今人之立法,妒商贾之获利而欲分之。”这从侧面反映了宋朝
A.国家与商贾形成分利模式B.注重维护商贾的正当利益
C.商品经济的发展较为繁荣D.政府商业专营以与民争利
11.
19世纪中期以后,社会达尔文主义兴起,该学派认为,社会也像个体一样,应被看成是以这样的方式(优胜劣汰)进化的有机体,穷人是生存竞争中的“不适者”,不应予以帮助;在生存竞争中,财富是成功的标志。据此可推断出这一观点
A.违背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
B.主张加强国家干预经济
C.认同经济上的自由放任政策
D.是罗斯福新政的理论基础
12.
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则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这三者都
A.着重强调人的平等自由
B.推进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C.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特征
D.促进欧洲思想的彻底解放
13.
恩格斯认为某一运动使“宗教、自然观、国家制度,一切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以下关于该运动说法正确的是(    )
A.标志着人文精神的起源
B.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时代特征
C.动摇了对罗马教廷的迷信
D.描绘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14.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已十分明显。就文学而论,北方注重说理,南方倾向抒情。南方文学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境界,给人强烈审美愉悦。下列文学现象,最能说明南方文学这一特点的是
A.《离骚》
B.《子虚赋》
C.《论语》
D.《诗经》
15.
周朝以王畿的方言作为雅言,相当于现代所谓“民族共同语”,当时各诸侯国都以雅言作为标准语。秦汉时期,各地方可使用本地的方言,政府任其自然。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有,秦汉时期
A.实行了郡国并行制
B.小农经济的发展
C.实现了文字的统一
D.大一统思想的出现
16.
齐如山(1875—1962)幼入同文馆,在回忆录中写道:初进馆,人不多,便每一个学生每月给三两银子的膏火,学一二年后,洋文有成绩者,则增至六两,再过一期增为八两,后增为十二两。彼时,一个翰林给中堂尚书家教读,每月最多也不过八两银子。这从侧面反映了
A.新式学堂招生难B.齐如山对同文馆的怀旧心情
C.官办学校待遇好D.为培养政治精英不惜花重金
17.
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该论文的主题可能是
A.西方的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B.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C.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
D.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
18.
魏源的《海国图志》说:“机房织造不用手足,其机动以火烟,可代人力。以羊毛与棉花纺成洋布、大呢、羽毛,皆自然敏速。……其广推贸易之法,有火轮船航河驶海,不待风水。用火车往来,一时可行百有八十里。”这表明《海国图志》
A.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
B.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诞生
C.改变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社会现状
D.有利于打破闭塞自大的思想藩篱
19.
“他一方面为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奔走呼号,另一方面又小心翼翼地转向传统观念求助。他以资本主义近代化为目标,力图冲破封建体制,但又难以摆脱封建羁绊。”这文中描述的“他”是属于中国近代的
A.地主阶级抵抗派
B.地主阶级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20.
1916年,陈独秀写道:“立宪政治而不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觉,惟曰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府,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其意在
A.反对偶像崇拜,宣传科学法则
B.普及宪政常识,但导五四运动
C.倡导文学革命,建设国民文学
D.批判传统文化,培养民主意识
21.
“这种主义的高涨以对劳动群众生活状况的最真挚的同情和对他们的压迫者及剥削者的最强烈憎恨为前提,同时又反过来产生这种同情和憎恨。”列宁评价的应是孙中山的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改良主义
22.
某一画派在绘画时,把打字的信和数字弄到画里去,并把纸、标签、扑克牌、仿木纹、大理石花纹等杂七杂八的东西粘在画布上,表达他们否定一切、批判一切的态度。这个画派是
A.浪漫主义画派
B.现实主义画派
C.印象画派
D.现代主义画派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