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1830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5/23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活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横向发展指的是人类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世界历史的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必须有史实依据)。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世纪50年代,清王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又遭到太平天国运动冲击,赔款及军费导致了严重的财政危机。清廷办捐输(卖官)、运饷盐、拨丁漕、征地丁、提关税、收杂捐、铸大钱、发票银等手段并用,仍无法弥补庞大的军需开支。要求增开新税源的呼声日高。咸丰三年,清廷在北京试行向商铺征税,导致商人不满,试行不到五天即告失败。随后,清军将领在江苏扬州开设厘金局,向米行“劝谕”助饷。咸丰帝批准地方督抚自行“就地筹饷”,在苏、湘、川等省试办,各地纷纷效仿,至1862年已基本推行于全国。太平天国被镇压后,厘金又变为正式税收、新商税,成为晚清和北洋军阀政府重要的财政收入支柱之一。但地方各自为政,厘金征课标准不一,到处设卡抽厘,给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带来种种弊害,至1931年才被裁撤。
——摘编自田志明《略论厘金制度的创行及其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概括厘金制度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行厘金制度的影响。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冯梦龙(1574-1646年)出生于南直隶苏州府,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我国通俗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他认为通俗文学为民间性情之响”,“天地间自然之文”是真情的流露。在《叙山歌》中,他提出要“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的文学主张。在传奇《酒家佣》的序文中曾这样说道:“世人但勿以故事阅传奇,直把作一具青铜镜,朝夕照自家面孔可矣。”他的那些记录当时的历史事件的著作在当时具有很强的新闻性;供市井细民阅读的拟话本、长篇说部、小说类书,以及剧本民歌、笑话等有更大的读者群。
——摘编自《冯梦龙通俗文学观浅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冯梦龙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冯梦龙文学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

2.单选题(共8题)

4.
罗马法规定:”法律承认个人有独立的人格,承认个人为法的主体,承认个人生活中一部分是不可干预的,即使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这一原则规定有利于
A.维护社会平等B.追求司法公正
C.强调法律权威D.限制公权滥用
5.
19世纪60年代起,中国各地教案(地方民众与基督教会之间的冲突)层出不穷。义和团运动之后,教案数量迅速呈递减趋势,到辛亥革命前后已渐趋于无。这一变化在深层次上反映了
A.救亡的路径由自强转向革命
B.中外民族矛盾日趋缓和
C.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
D.西方各国加强对华控制
6.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改变富农策略的决定》指出:加紧反对富农是不适当的,对于富农只取消其封建式剥削的部分,不没收其经营的土地、商业和财产,并应保障其扩大生产和发展工商业的自由。这一决定的主要目的是
A.粉碎国民党对苏区的围剿B.扩大全民族抗战的群众基础
C.巩固新生的中华苏维埃政权D.促进抗日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7.
明万历以后,江南工商业市镇之间的最大距离,一般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还有距离更近的,如苏州府吴江县,在明末平均约每乡3个市镇,彼此不过数里之遥。材料说明当时的江南地区
A.水路交通发达B.苏州府成为地区经济中心
C.市镇经济开始兴起D.农村商品化生产程度较高
8.
宋太祖曾发布诏令:“所在不得苛留行旅,赍装非有货币当算者,无得发箧搜索。”又诏:“榜商税则例于务门,无得擅改更增损及创收。”这表明当时
A.统治者注意保护商人的权益
B.商人的政治经济地位得到较大提升
C.商业税率比较低
D.官商勾结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9.
下表是我国某一历史时期连续四年工业、农业总产值情况。(单位: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据此推断这一历史时期是
年份
工业总产值
重工产值
轻工业产值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第一年
704
317
387
537
第二年
1083
580
503
566
第三年
1483
867
616
497
第四年
1637
1090
547
457
 
A.1949—1952年B.1953—1956年
C.1957—1960年D.1979—1982年
10.
1919年,胡适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这有助于
A.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B.理性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C.抵制尊孔复古逆流
D.提升国人文化素养
11.
18至19世纪,欧美作家写下了大批反映和描写“自然”的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他们谋求一种隐喻,把好的纯朴的自然状态与(假设的)邪恶的人类行动和科学工业世界的败落及世界观相对比。”这些作品主要表达
A.对科学发展的期盼B.对理性社会的追求
C.对工业文明的担忧D.对自然风光的向往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