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浏阳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入学考试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1825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8/11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材料 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及其演变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原因。
2.
中西方传统文化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希腊遗产内部确立了一种深刻的内在紧张状态;希腊遗产为西方思想提供了智力基础。这种基础对将要持续2500年以上的一种极为生气勃勃的思想演变来说,既是不稳定的,又是具有高度创造力的
——理查德·塔那斯《西方思想史》
材料二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文化在一种与外界基本隔离的状态下自发地产生与发展起来。……较少借鉴和吸收别国的文化,并且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冲击而使自己的文化出现断层、转型或湮灭,表现出稳定连贯的文化特征和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由于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与别国文化交流较为困难,……即使在接触外界文化之后,中国人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表现了一种自我中心的文化观
——祝西莹徐淑霞《中西文化概论》
材料三明清之际文化,横亘在传统与近代的交界处。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明清之际文化的性质,有多种意见。在这些意见中,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明清之际是“中国哲学的启蒙”,其性质与西方的文艺复兴相类似,是近代文化的曙光;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明清之际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自我调整”,绝不是“启蒙文化”,只是日落西山时天空中的“一抹晚霞
——《第一页与胚胎一一明清之际中西文化比较》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具有高度创造力”的遗产有哪些?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种观点加以论证。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火药的发明要追溯到中古术士的炼丹实践。一般认为,术士在炼丹过程中发现了含有硝石、硫磺和木炭成分的混合物会发生燃烧、爆炸的现象,时间不迟于唐代。……12世纪至13世纪,在宋金元三朝的长期战争中,出现了利用高硝火药冲击波的硬壳爆炸弹以及原始的管形火器。最迟13世纪末,元朝军队已开始装备管形金属火器,此后火药主要用作发射药。……13世纪前后,中国火器技术向周边扩散,间接催生了欧洲的火药武器。16世纪前叶,欧洲火器又经海路传入东亚。17世纪末,清廷掌握的火炮技术接近欧洲水平,但此后便长期停滞。

——摘编自张文静《追寻古代火药发展的足迹》

材料二 有人曾经统计过近代以前中国科技成就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成就,并将二者进行对比,在公元1世纪至16世纪这漫长的时间里,中国的科技发明都占据全世界的半数以上,而在16世纪以后,这个比例骤然下降,在科技发展上乏善可陈。

——摘编自林晨音《成就灿若繁星16世纪前中国科技一直是“领头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火药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6世纪至19世纪40年代西方科技异军突起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单选题(共18题)

4.
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项条例。它规定:……工厂必须为男女两性儿童安排分别的宿舍,……工作时间决不允许超过十二小时;在学徒的头四年中,教育是必须要做的事;……”依据所学知识判断该项条例通过的背景(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B.伴随着机器大生产,工厂制度逐步确立
C.19世纪中期工人斗争的胜利
D.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5.
蒙古统治者于1233年在燕京设国子学,让蒙古子弟学习汉语、汉文。忽必烈下令诸王子及近臣子弟从汉儒学习经典。元朝廷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加封屈原为忠节清烈公,改封柳宗元为文惠昭灵公,谥杜甫为文贞。此事实反映了
A.蒙元统治者对儒家文化的推崇B.蒙元时期儒学居于独尊地位
C.朱子学说被元朝政府奉为正统D.周边少数民族融人中原文化
6.
从1527年起,英王亨利八世以《圣经》中的弟娶兄嫂无后的故事为由,要求与王后离婚,结果遭到教皇拒绝批准。愤怒的英王便开始对抗教廷,秘密与安妮·博林结婚,国会立法脱离罗马教廷,进行宗教改革,建立以国王为最高统治者的英国国教会。教皇不懂爱,由一场离婚案引发的宗教改革从本质上反映了
A.路德教派提倡的因信称义影响巨大
B.人文主义思想进一步的传播
C.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罗马教会的矛盾
D.世俗王权与神权的尖锐对立
7.
黑格尔评论某一思想:“希腊英雄们都是出现在法律尚未制订的时代,或者他们自己就是国家的创造者,所以正义和秩序,法律和道德,都是由他们制订出来的,作为和他们分不开的个人工作完成的。”据此判断,黑格尔评论的是
A.智者学派B.苏格拉底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
8.
孟德斯鸠曾指出,英国革命把封建贵族打垮以后处于最危险的状态,很可能会蜕变成最可怕的一种专制,个人最自由的情况实际上是专制产生最可怕的一个契机材料反映出孟德斯鸠
A.反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赞成英国的立宪政体
C.违背了三权分立精神
D.同情英国的封建贵族
9.
排巫运动发生在近代早期的欧洲,1580至1660年间是排巫运动最狂热的时期。其间,许多人被迫害致死,其中95%是女性,多为衰老贫困的单身女性。“排巫运动”的发生表明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欧洲
A.仍然缺乏理性精神
B.科学精神高涨
C.需要继续进行反教会斗争
D.人文精神增强
10.
唐代僧一行预言过两次日食(发生于公元724、725年),当其没有被观察到时,他不是去检查修正所依据的大衍历,而是去颂扬唐玄宗的德行感动了上天。这一故事说明
A.伦理中心主义影响了科学家判断B.佛教思想在唐代占据着主导地位
C.天文观测技术落后导致迷信泛滥D.君主专制阻碍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11.
在宋代,词人的创作不是专为抒发主体情志,而是去表现其精神产品的消费者的愿望和情绪;市民们在瓦舍中尽情地观赏百戏和娱乐,但这种文化消费是要付费的。这些现象说明了宋代
A.享乐主义观念成为潮流
B.文艺的商品化、大众化趋势
C.士人阶层审美情趣提高
D.人文主义精神开始兴起
12.
西晋文学家傅成曾经对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这样描述,说:“夫其何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洁性贞。含章蕴藻,实好斯文。取彼之弊,以为此新。揽之则舒,舍之则卷;可伸可屈,能幽能显。”对这一发明理解正确的是
A.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交流和教育的普及
B.大大提高印刷效率;有利于版本的统一,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留存
C.是欧洲开辟新航路的重要条件之一,是中华文明对世界航海事业发展的重大贡献
D.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对军事武器的进步也有着重要意义,但同时也造成许多惨剧
13.
恩格斯认为《物种起源》“写的简直好极了”,马克思也曾经几乎“有好几个月不谈论什么其它的东西,而是谈论达尔文和他发现的革命力量”。社会达尔文主义者认为,社会的组织结构、阶级层次,可以用生物学中的生存斗争加以说明。这表明进化论
A.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创造条件B.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C.推动社会结构的变化和整合D.适合了不同认知群体的需求
14.
1904年,法国科学家彭加勒曾说:“我们将要建造一种全新的力学,我们已经成功地瞥见它了。原来比较简单的力学依然保持为一级近似,因为它对不太大的速度还是正确的,以致在新力学中还能够发现旧力学。”其观点可用于说明
A.牛顿力学在物理学领域失去作用B.牛顿力学推动了相对论的发现
C.相对论是最完美科学的力学体系D.“新力学”是对牛顿力学的改造
15.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B.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D.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16.
“无论是政界大员王揖唐、封建军阀陈炯明,还是高等小学的小学生,无不大谈‘主义’,甚至久别重逢的母子闲来话的家常里也含有‘主义’的内容。”这种现象表明
A.中国社会已深入理解西方文化
B.社会各阶层民众认同三民主义
C.马克思主义传播已有语境基础
D.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仍然存在
17.
“希腊文化昉(起始)于周初,有瞽(盲人)者贺梅尔擅绝世之才,歌咏诸邦战迹……,至周末时,性理之学大兴,分门别类,列为百家,交相论说,渐入虚无。惟索格底、布拉多、额里斯多三人有圣贤之目。”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的这一论述
A.旨在说明东西方文化同出一源
B.本质上表达了其西方文化优越论的立场
C.突出了智者运动在西方文化史上的精神价值
D.试图化解东西方的认知心理障碍,传播西学
18.
某学者在其作品中指出:“中共在经历了十余年的武装割据之后,第一次向国民党提出中央政府权力再分配的政治要求”。下列哪一项标志着中共开始将争取怎样一个抗战结果的问题提上议程
A.《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发表
B.《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C.《论联合政府》的发表
D.《双十协定》的签订
19.
下表为新中国初期文、法、商、教育等文科专业在高校招生所占的比例。造成表中数据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49年
1953年
1957年
1962年
33.1%
14.9%
 
9%
6.8%
 
A.新中国工业化的需要
B.“左”倾错误的泛滥
C.民主与法治观念滞后
D.学习西方建设的经验
20.
19世纪《儒林外史》和《人间喜剧》分别在中国和法国刊印并开始流传。这两部名著都
A.迎合了当时政治发展的趋势
B.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不满
C.折射了当时中法的社会百态
D.反映了工业文明影响下的诉求
21.
当一位画家注视因贫困而死的妻子的面容时,引起他注意的竟然是妻子年轻的脸上色彩的变化,在他决定画下妻子最后的肖像之前,画家的本能使他看到死亡所独有的黄色、蓝色和灰色的调子。下列作品与这位画家绘画风格特征相符的是
A.B.C.D.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