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辽宁省庄河市高级中学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1803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2/13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重商主义是英国最早的国家干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产生于从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变革时代,16~18世纪走向全盛。重商主义有利于早期资本主义发展和原始积累,但随着资产阶级逐渐壮大,这一政策限制了资本主义自由发展,不惜民穷求“国富”的政策也导致了民生艰苦。由此,经济政策的钟摆开始反向运动,1759年亚当·斯密首次提出有“看不见的手”,主张经济自由主义。从重商主义到经济自由主义历时百余年,这次经济政策变革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的社会稳定。到19世纪末期,经济自由主义登上巅峰,但其弊病也逐渐突出,生产急降、企业破产、投机泡沫、经济混乱等经济现象,加上失业贫困严重和阶级矛盾等社会现象,成为常见的危机景象。
材料二
20世纪前期,英国经历两次世界大找和西方经济大危机,之后,英国经济政策“重返”国家干预。从经济自由主义到凯恩斯主义历时近百年。凯恩斯主义展现了大规模国家干预理论。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使英国社会在20世纪前期剧烈动荡后达到新稳定,出现战后20年经济的“黄金时代”。但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面临新危机:经济滞胀、失业产重、资本利润下滑、税赋和物价上涨等现象,引起普遍不满。经济形成“停停走走”的“英国病”。
——以上均摘编自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经济政策由重商主义转变为自由主义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经济政策演变的特点和启示。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梁启超对“欧洲旧思想、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的比较表(原文节选)
甲欧洲旧思想
乙中国旧思想
丙欧洲新思想
一、国家及君主、人民,皆为神而立者也,故神为国家之主体。
一、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
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
三、治人者为一级,被治于人者为一级,其地位生而即定,永不得相混。
三、治人者为一级,治于人者为一级,其级非永定者,人人皆可以为治人者。
三、有治人者,有治于人者,而无其级,全国民皆为治人者,亦皆为治于人者。
五、政治为宗教之附属物。
五、宗教为政治之附属物。
五、政治与宗教,各有其独立之位置,两不相属。
九、全国人皆治于法律。惟法律有种种阶级,各人因其身份而有特异之法律。
九、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
九、全国人皆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
 
——选自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10月)
(1)根据材料一,假如你时空穿越,有幸师从两位先哲,那么,你将分别得到怎样的教诲?你认为二者思想有何相似之处?
(2)材料一的两幅图片反映出古代中西方不同的教学形式,请分别概述两种不同的教学形式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3)根据材料二,丙与甲乙相比,其思想新在什么地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促进欧洲新思想产生的因素。
(4)根据材料二,你认为梁启超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作出上述比较的?其目的是什么?

2.单选题(共9题)

3.
近代西方有说法认为,世界上传印阅读最广的书,第一是《圣经》;第二就是《民法大全》,堪称“法律圣经”。“法律圣经”的说法
A.体现了对罗马法影响的人为夸大
B.为法律规范添加了宗教色彩
C.说明近代欧洲盛行“政教合一”
D.说明罗马法奠定了后世法学的理论基础
4.
资本主义时代的经济革命和政治革命都是由英国来担任领跑者,而且都是从英国扩展到欧洲大陆和美国,后来再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这一发展历程的实质是
A.世界由和平走向战争再由战争走向和平的过程
B.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推动下的社会革命
C.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D.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的斗争扩展的过程
5.
下图是1935年5月以红军总司令朱德的名义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可恨四川军阀,压迫夷人太毒;苛捐杂税重重,又复妄加杀戮。
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西川,尊重夷人风俗。
设立夷人政府,夷族管理夷族,真正平等自由,不再受人欺辱。
可恨四川军阀,压迫夷人太毒;苛捐杂税重重,又复妄加杀戮。
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西川,尊重夷人风俗。
设立夷人政府,夷族管理夷族,真正平等自由,不再受人欺辱。
A.有利于打破国民党第五次“围剿”
B.胜利完成了战略转移的伟大任务
C.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了土地革命
D.红军在长征的途中重视民族团结
6.
据《新快报》报道,20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出现了一个“大熊猫、你好、茅台酒”的热潮。在这一热潮中,横滨的中华街涌来了很多中外顾客。引发这一“中国热”现象的直接原因可能是
A.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B.中美关系的改善
C.中日邦交正常化
D.美国与日本、台湾的关系日益密切
7.
1784年瓦特(英国)改良的蒸汽机和1870年格拉姆(比利时)制造发电机,分别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关于这两项科技成果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A.该技术的应用都引起了生产关系的调整
B.都因科学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而发明
C.使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中占据主导地位
D.都产生于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8.
14世纪初的佛罗伦萨“俗语学校”教育的首要目标不在于传授某种技能,而是促成人心智之完善和潜能的发挥,注重培育人的语言、社交能力和品德。这反映“俗语学校”教育
A.开始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
B.重在培养人们的政治素养
C.意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
D.渗透人文主义的基本理念
9.
下表是《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数据,由此可以得出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9
 
A.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
B.科举制度推动科技发展
C.儒家思想重人伦轻科技
D.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展
10.
明清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道德化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诸葛亮的“忠”和关羽的“义”,《水浒传》中武松等人的“忠”“义”。此类小说
A.缺乏反封建礼教的精神
B.旨在宣扬宋明理学思想
C.折射了当时社会价值观
D.抑制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11.
如图是法国画家贝尔特·莫里索借助当时科学领域的新成就创作于1888年的《阅读中的小女孩》。这幅画
A.捕捉了光和色之下的“瞬间印象”
B.表达了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C.展示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表现”
D.关注了法国当时的社会现实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