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山东省济南一中高三12月月考历史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1783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0/12/22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西汉)《礼记》

材料二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四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1)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
(2)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三、四,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改革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
(4)“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

2.单选题(共23题)

2.
***同志曾对一个外国人说:“一九二七年,老蒋够厉害啦!它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对“孵出小鸡”最准确的理解是
A.发动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B.召开遵义会议,扭转时局
C.找到“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D.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3.
某年,清政府明令各省督抚放宽民间设置工厂的限制。促成这一政策出台的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4.
下列表述与图场景密切相关的是
A.中国共产党开始由幼稚走向成熟B.***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C.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D.开始了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5.
20世纪百年沧桑中,曾对中国政治(或经济)制度变革作出重大贡献的巨人先后是
A.孙中山 *** 邓小平B.陈独秀  ***  邓小平
C.孙中山 陈独秀 江泽民D.***  邓小平  江泽民
6.
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
C.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D.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7.
下列有关汉代长安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与居住区隔开
②有专门官员管理
③又叫草市
④开市闭市有严格时间规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8.
(题文)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A.生活习俗改变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9.
关于哥伦布到达美洲,史学界有着基于不同立场和观点的种种解释或评价。下列说法中,反映了欧洲殖民主义者立场和观点的是
A.发现了“新大陆”B.开辟了“新航路”
C.找到了“无主地”D.证实了“地圆学说”
10.
美国芝加哥为庆祝哥伦布航行美洲450周年而发行了一枚邮票。该邮票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意义主要在于
A.发现了美洲B.促使世界开始走向一个联系的整体
C.为西班牙王室带来巨大财富D.是殖民扩张的开始
11.
下表列举的是近代上海租界的生活情形
服装类型
西装、长袍马褂等
交通工具
电车、汽车、马车等
住宅风格
洋楼、里弄等
通讯方式
电话、电报、邮件等
 
对这些生活情形解释不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后中国由闭关走向开放B.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碰撞
C.中国实现了文明富强D.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2.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经济领域呈现出的新现象是
A.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B.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C.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D.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13.
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东西方哲学思想流派纷呈,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代表人物。下面两位人物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有关他们思想共同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思想研究重都是人类社会B.都重视道德教育的作用
C.都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主张“知德合一”D.政治主张都是为了挽救正在衰落的旧制度
14.
如下图所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最早出现在
A.①②
B.②③
C.④③
D.②④
15.
下图拉斐尔作品体现的精神与我国孟子“民本”思想的相似点是()
A.反对封建制度
B.突出现实社会中“人”的作用
C.维护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D.要求统治阶级爱惜民力
16.
写有《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书中提出人应尊重他人感受,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近代西方哲学家是(  )
A.伏尔泰B.卢梭C.康德D.孟德斯鸠
17.
明清时期,像年画、剪纸画等大量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东西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更具生活上的实用性,这主要是因为
A.白话文开始兴起
B.理学兴盛
C.市民阶层逐渐壮大
D.思想控制空前严密
18.
史家认为,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长期传承而不中断,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汉字的推广无疑也发挥了积极作用。据你推测,西汉文书上的字体最有可能是
 
 
 
A.甲骨文B.行书C.隶书D.楷书
19.
清初诗人赵翼在《论诗》一首中云:“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与“骚”这一文体与下列人物有关的是
A.司马迁B.屈原C.司马相如D.班固
20.
19世纪70年代,日本将“Science”译为“科学”;四十几年后,“科学(Science)”一词开始成为中国时尚词语。与这两个语言现象相关的重大事件是
A.洋务运动,明治维新B.明治维新,新文化运动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D.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2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解决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融合问题并取得巨大成效的是
A.江泽民B.邓小平C.***D.***
22.
***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方针政策的著作是
A.B.C.D.
23.
下列四幅作品,从创作风格判断,出现最晚的应该是
A.
B.
C.
D.
24.
维新运动期间,一位英国人到中国来。此时他能够(   )
①.到北京观看中国人拍的电影  ②.到重庆租赁土地开设工厂
③.在上海阅读《时务报》 ④.到广州吃西餐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3.选择题(共10题)

25.

下面这段文字中有三句话,各有一处语病,请加以修改。

  ①课外书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全面的素养培养,还能使他们养成自学的习惯,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②但现在许多教师和家长认为,学生读课外书是浪费时间,因此也就出现了中学生手中的“课外书”近八成是考试类书籍。③真正让课外书名副其实,还不断需要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26.下列句子中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27.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的一生的道路。


28.

下图中M是世界海上运输最繁忙的著名海峡之一,该海峡是(    )

29.淀粉和纤维素都可以用(C6H10O5n表示分子组成,所以它们是(   )
30.

根据拼音写汉字。

xié{#blank#}1{#/blank#}持    hǎo{#blank#}2{#/blank#}叟    chà{#blank#}3{#/blank#}异    qí{#blank#}4{#/blank#}祷    gěng{#blank#}5{#/blank#}咽    ào{#blank#}6{#/blank#}悔

31.

读课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下文使用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___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___在这一段道路上____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景致____使我们经过这段道路的人____感到一种壮美的趣味____但这种壮美的趣味____没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够感觉到的。

32.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给下面加线字注音。

祈祷{#blank#}1{#/blank#}   {#blank#}2{#/blank#}     白{#blank#}3{#/blank#}     住{#blank#}4{#/blank#}


3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变频空调机

空调机中有被称为“冷媒”的物质,利用它的物态变化可以实现室内、室外热量的转移,如图所示是空调机制冷系统的原理图,其中压缩机的作用是对气态“冷媒”加压,并使“冷媒”在管内循环,压缩机的转速越大,“冷媒”的流量越大,空调机的制冷能力就越强.

压缩机的转速由供电频率决定,“变频空调”是与传统供电频率不变的“定频空调”相比较而产生的概念,与“定频空调”相比,变频空调机的变频器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节供电频率,从而改变压缩机的转速,达到控制“冷媒”流量的目的.

变频空调机开始工作时,以最大功率进行制冷,当室内温度快速降至设定温度后,压缩机随机处于低速持续运转状态,维持室温基本不变.

表一表示某型号变频空调机的“冷媒”流量与变频器供电频率之间的对应关系.

表二表示该型号变频空调机部分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其中:制冷量是指单位时间内空调机从密闭区域内去除热量的总和;能效比是空调机在额定状态工作时,制冷量与输入功率之比.

表一:

频率f/Hz

30

50

70

90

110

130

流量Q/kg•h﹣1

38

72

106

140

174

208

表二

最小

额定

最大

输入功率/W

130

700

1400

制冷量/W

650

3600

能效比

3.8

3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变频空调机

空调机中有被称为“冷媒”的物质,利用它的物态变化可以实现室内、室外热量的转移,如图所示是空调机制冷系统的原理图,其中压缩机的作用是对气态“冷媒”加压,并使“冷媒”在管内循环,压缩机的转速越大,“冷媒”的流量越大,空调机的制冷能力就越强.

压缩机的转速由供电频率决定,“变频空调”是与传统供电频率不变的“定频空调”相比较而产生的概念,与“定频空调”相比,变频空调机的变频器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节供电频率,从而改变压缩机的转速,达到控制“冷媒”流量的目的.

变频空调机开始工作时,以最大功率进行制冷,当室内温度快速降至设定温度后,压缩机随机处于低速持续运转状态,维持室温基本不变.

表一表示某型号变频空调机的“冷媒”流量与变频器供电频率之间的对应关系.

表二表示该型号变频空调机部分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其中:制冷量是指单位时间内空调机从密闭区域内去除热量的总和;能效比是空调机在额定状态工作时,制冷量与输入功率之比.

表一:

频率f/Hz

30

50

70

90

110

130

流量Q/kg•h﹣1

38

72

106

140

174

208

表二

最小

额定

最大

输入功率/W

130

700

1400

制冷量/W

650

3600

能效比

3.8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3道)

    选择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