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西晋时,在全国设21个州,有20个州遍布着流动人口的足迹。见于记载的两晋流动人口约150万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占人口输出区总数的1/2左右。其中,由秦、雍地区流出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1/3;从并州迁到冀、豫等州的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2/3。……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2)对比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人口迁徙有何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变化的认识。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西晋时,在全国设21个州,有20个州遍布着流动人口的足迹。见于记载的两晋流动人口约150万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占人口输出区总数的1/2左右。其中,由秦、雍地区流出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1/3;从并州迁到冀、豫等州的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2/3。……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据曹文柱、赵世瑜、李少兵等著《乾坤众生》整理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方人就把中国视作廉价劳动力的无尽源泉。1845年左右以后,厦门、汕头建立起输出苦力的网络,送往美洲,主要是秘鲁的银矿与古巴的甘蔗园。19世纪中叶,苦难的民众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冀,先是出发前被关进棚屋,之后被堆叠在船舱,许多入死于途中。然而这种刺激起来的或是自发的移民浪潮却引起美国工会的敌视,种族仇恨高涨起来。山东与黄河下游的中国农民也纷纷迁至东北定居下来,东北人口由1910年的1500万增至1940年的4400万,同时,广州人、客家人、福建人大批迁往东南亚的法属、英属、荷属殖民地,两者构成了20世纪前半叶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口迁移现象。——据(法)谢和耐著《中国社会史》整理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对隋唐繁荣的影响。(2)对比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人口迁徙有何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变化的认识。
2.单选题- (共16题)
2.
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这表明,罗马法( )
A.完全摒弃了习惯法 | B.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 |
C.体现与时俱进,为现实服务 | D.主张保护私有制 |
3.
1688年,威廉和玛丽来到英国,接受了议会的《权利法案》,并从议员的手中接过了王冠。议会取代了国王,成为了权力的中心。对此现象进行合理解释的是( )
A.霍布斯 | B.洛克 | C.伏尔泰 | D.卢梭 |
4.
1942年2月蒋介石出访印度,英国舆论认为中国“以远东眼光共保合作,为唯一解决英属地途径”,美国舆论认为蒋“动员印度之庞大潜力,则所予同盟国之帮助,实不可限量”。中国领导人的这次印度之行
A.唤醒国际社会关注远东事务 |
B.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
C.促进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
D.准备中印对日作战转入反攻 |
5.
在美国时代杂志的一篇报道中,记者分析了中国局势变化的几种可能性:“委员长仍担任国家的领袖,联合支持他的力量,统治中国中部和南方区域……中国可能分裂成不同地区割据…中国共产党可能征服全中国。这篇新闻报道应该写于
A.1946年10月 |
B.1947年3月 |
C.1948年8月 |
D.1949年10月 |
6.
右图是文革期间的一张宣传画,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以下有关这张画的解读,合理的是()

①作者对知青下乡肯定是积极支持
②不能确定作者的真正立场
③画中主人公对知青下乡热潮的态度是身体力行
④由于这张画的主题不正确,不可能入选当时的全国美展。

①作者对知青下乡肯定是积极支持
②不能确定作者的真正立场
③画中主人公对知青下乡热潮的态度是身体力行
④由于这张画的主题不正确,不可能入选当时的全国美展。
A.①③ |
B.②④ |
C.②③ |
D.①③④ |
7.
据史料记载,从商朝开始,平民一日吃两餐,分别在早上7—9时和下午15—19时。然而到了宋朝,开封市民入夜后会再吃一餐,由此形成一日三餐的习俗。推动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农业的发展,粮食产量的增加 | B.美洲农作物的引进 |
C.坊市制突破,城市经济的繁荣 | D.生活习俗逐渐改变 |
8.
在某次战争中首次出现了蒸汽船、爆破弹、来复枪、电报、天气预报、战地医院、铁路补给等现代化军事装备。这场战争最有可能是( )
A.克里米亚战争 |
B.普法战争 |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D.第一次世界大战 |
9.
1916年,在全国产业工人中男工约有39万,女工约有24万,其中仅江苏、广东、山东、安徽、浙江五省女工就达20余万人。据此推断,上述五省
A.城市化进程加快 |
B.妇女地位显著提高 |
C.轻工业相对发达 |
D.政府鼓励女性就业 |
10.
1984年,邓小平在一次会议上说:“前些时候那个雇工问题,相当震动呀,大家担心得不得了。我的意见是放两年再看。那个能影响到我们的大局吗?如果你一动,群众就说政策变了,人心就不安了。你解决了一个‘傻子瓜子’,会牵动人心不安,没有益处。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伤害了社会主义吗?”邓小平的这段讲话( )
A.有助于缓解返城知青的就业问题 |
B.有利于解决国营企业的雇工问题 |
C.肯定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法 |
D.标志中国开始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
11.
明末徐光启由传教士利玛窦口授翻译出《几何原本》前六卷,他在比较中国《九章算术》与西方数学之后指出:“《九章算术》其法略同,其义全阙。”(“法”指计算的技术,义则指原理)。材料表明徐光启认为( )
A.中国数学的实用性与西方差距较大 | B.传教士已成为中外交流的官方媒介 |
C.西方的前沿科学知识大量传入中国 | D.西方数学在理论研究方面超过中国 |
12.
牛顿认为他在数学方面的发现:日心说和万有引力,和神学是相辅相成的。牛顿的目标是用数学来证明基督教的合理性以及源头。牛顿在《光学》中写道:“从自然现象中难道看不出有一位上帝吗?他无实体却生活着,有智慧,而且无所不在。”对此,最合理的理解是( )
A.牛顿是一位虔诚的神学家 | B.信仰宗教与科学水平高低紧密相关 |
C.英国未受到宗教改革影响 | D.牛顿的认识最终阻碍了科学的发展 |
13.
严复在1913年发表的《思古篇》中写道:“……且诸公所以醉心于他族者,约而言之,什八九皆其物质文明已耳。不知畴国种之阶级,要必以国性民质为之先,而形而下者非所重也。中国之国性民质,根源盛大,岂可厚诬?”材料表明严复
A.重拾“中体西用”思想 |
B.质疑中国之“国性民质” |
C.主张学习西方政治文明 |
D.批评晚清以来的西潮澎湃 |
14.
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前为了取得革命的胜利,首先要从心理上树立起斗争的欲望和勇气,那就是为共和国而斗争的英雄主义精神,由此一种鼓舞人民起来斗争的艺术风格产生了。这一艺术风格是( )
A.古典主义 | B.新古典主义 | C.浪漫主义 | D.现实主义 |
15.
1889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天皇神圣不可侵犯,日本公民政治权利在形式上得到了宪法的确认。这说明该宪法( )
A.体现了君主专制统治 | B.实行了完全的民主制 |
C.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 D.保留了典型的军国主义 |
16.
20世纪 50年代苏联卫星上天,空间技术领先一步,美国感到恐慌。通过调查反省,得出的结论是:美国空间技术落后的本质原因是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一时间美国舆论哗然,要求“这个国家必须改革它对教育的想法——从幼儿园开始彻底重来”。这反映
A.苏联取得了霸主地位 | B.美苏冷战及相互对峙 |
C.美国教育非常的落后 | D.苏联的科技领先世界 |
17.
苏联曾发出强硬警告:“在伦敦和巴黎会议上制定的复活德国军国主义和把一个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西德拉入军事联盟的计划,只会使欧洲局势复杂化。这些计划的实施必然会引起欧洲国家间关系的紧张。因此,如果爱好和平的欧洲各国人民迫不得已而采取保障他们的安全的新措施,那将是十分自然的。”这一“新措施”是指( )
A.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成立 | B.签订《华沙条约》 |
C.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 | D.柏林墙的修建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6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