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二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1768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10/22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1 英国初等教育发展简表
时代特点
初等教育
代表人物
17-18世纪,国家无力也不重视教育。教育通过国教教会管理。
1.学校: 面向贫民的宗教团体慈善机关私立收费学校,设备简陋,师资缺乏,教学质量差。学校与入学入教严重不足;学校课程的设置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2.家庭教育: 富人阶段的启蒙和升学教育,通常是在家学习阅读、写作等基本技能,宗教伦理道德及社交技巧。
培根弥尔顿洛克
19世纪,国家逐步干预教育,设国家教育委员会
1870 年《福尔特法案》: 成立免费学校,实行强制性的世俗教育,强迫初等教育,标志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确立;到1900年,基本实现了初等教育普及。
斯宾塞 赫胥黎
20世纪前期,中央与地方共同管理教育
1918 年《费舍教育法》:14岁以前,完成初等义务教育
 
 
——摘编自顾明远等《世界各国教育近代化发展历程》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近代教育也经历了一个由传统步入现代,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转型过程,而完成这个历史性转变的时期正是民国。与清末教育相比,民国变革体现在: 清末的教育宗旨是传统的“忠君”、“尊孔”。民国元年所公布的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并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其次,清末的中央教育行政机关是学部。民国元年共和政府成立后改为教育部。后来通过改革,省县教育行政体制确立,各省设教育厅,各县设教育局。再次,民国元年所公布“民主学制”即“壬子学制”,系修订1904 年清末所颁布的“癸卯学制”而成,全部学程仍分三级,仅年限较为缩短,初等小学、高等小学及中学各减少一年,大学院不定年限。此外,在教育立法机构的建立、义务教育立法等方面也有重大的变革。
——摘编自秦凌《民国时期的教育立法研究1912-1949年》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两国教育改革产生的各自社会背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英国和中国初等教育改革内容的相同之处,并分析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2.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以强化反腐倡廉。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诸葛亮和白居易自愿向世人公开自己的财产状况,但在封建社会为何无从推广,阻力究竟来自哪里?……孝文帝“反腐”主要依靠由中央直接派出“使者”进行纠察,唐、宋都相继沿袭,但“财产与收入不符”如何惩处,则带有很大的个人好恶和随意成分
——夏炎《古代官员的财产公开方式》
材料二贞观六年,中书舍人高季辅上言:“外官卑品,犹未得禄,饥寒切身,难保清白,今仓廪浸实,宜量加优给,然后可责以不贪,严设科禁……上许之。”贞观十八年,太宗本人对当朝重臣做了精当评价,其中,杨师道“性行纯和,自无愈违”,岑文本“性质敦厚”……戴宵性贞正,死时“宣宇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造庙”。
(高宗永徽三年)政府颁布《唐律疏议》规定:(官员)受财而枉法者,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绞。不枉法者,一尺杖九十,二匹加一等,三十匹加役流。无禄者,各减一等
——摘编自王春瑜《中国反贪史》
材料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教授理查德·纽斯泰特认为……三个机关之间的相互合作也日益重要。例如立法权由国会行使,但法院有解释宪法和法律的权力,法官造法、法院也在一定程度上担负着立法的职责。又例如司法权,虽由法院行使,但一些带有裁判性质的权力正越来越多地由行政机关行使。这些都说明了严格意义上的权力分立是不存在的
——摘编自《浅谈宪法中的分权制衡原则》
材料四严肃认真地查处贪污、受贿行贿行为,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确定的当前惩治腐败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级监察机关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集中力量查处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中的贪污、受贿行贿案件,……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企业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员凡有贪污、受贿行贿行为的,国家行政机关受贿行贿的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人员,自本通告发布之日起,至1989年10月31日,必须向监察机关、本单位或其他有关部门主动交代贪污、受贿行贿事实,争取从宽处理。
——摘自监察部通告
(1)依据材料一,指出历代封建统治者反腐采用的制度。其反腐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归纳唐朝反腐败的重要举措。
(3)依据材料三,概括美国政治权力运行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今社会反腐倡廉的认识。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  1950-2010年中国、美国与世界的城市化水平一览表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2010)》、《国际统什年鉴(2010)》
图表能够反映城市化进程变化的多种趋势。请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原因。
4.
   中西贸易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8世纪的中西方贸易

材料二1820—1840年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率和世界贸易增长率分别为2.9%和2.81%;1840—1860年,分别为3.5%和4.8%;1860—1870年,分别为2.9%和5.53%。……19世纪中期机器纺织品……成为l9世纪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成品.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中,棉花、生丝、矿产原料逐步取代了茶叶、香料等生活用品的出口。……1800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有的比例分别为33%、9%、10%、5%。
材料三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其中,茶叶最为明显。1886年以前,出口货物中茶叶占第一位.此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日本茶叶的排挤,数量日减。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一一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1)依据材料一对比18世纪中西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期前后国际贸易呈现哪些特征?概括这些特征出现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分析晚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并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选择题(共1题)

5.

It's my honor ______ to give a talk here.

3.单选题(共11题)

6.
巴黎公社是在法国战败形势下的城市自治,在社会主义运动中有很高的地位,马克思将其视为第一个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今天很多法国人对这一事件还是肯定的,他们肯定的是
A.爱国主义精神和民主尝试
B.暴力夺取政权的斗争形式
C.国际无产阶级斗争大团结
D.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
7.
唐玄宗天宝年间每年铸币三十二万贯,北宋从太宗时起就有八十万贯,以后逐渐增加,到神宗熙宁六年达六百余万贯。除铜、铁钱外,金银也作为半流通性货币使用。这仲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贸易范围扩大
B.白银储量丰富
C.商品经济发展
D.政府放松控制
8.
从15世纪起,欧洲的城市、教会、大学等地方建立各自独立的邮递系统。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进行邮政改革,由国家专营,随后被其他国家效仿。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工业革命发展推动
B.世界市场联系加强
C.政府关注公共服务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9.
16世纪的西班牙物价平均上涨四倍,其中谷价上涨了五倍。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发生
B.贵族奢靡消费
C.新航路开辟
D.经济大危机
10.
根据下表提供的有关数据,下列说法中最准确的应该是
平均时间
1885~1919年
1920~1944年
1945~1964年
从科技发明到生产技术成熟
30年
16年
9年
从生产技术成熟到产品投入市场
7年
8年
5年
 
A.财富的追求驱使这人类不断在科技上创新发展
B.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结合程度越来越紧密
C.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创造没有科技含量
D.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11.
甲午战争后,海军一兵舰千总郑祖彝在给上级的条陈中说:“海军所有章程,除衣冠语言外,均当采用西法。万不得采择与中国合宜者用之,不合宜者去之。盖去一不合宜,则生一私弊。”这种观点
A.批评了李鸿章指挥不当
B.表露出崇洋媚外的思想
C.未能深入反思洋务运动
D.认识到中体西用的弊端
12.
洋务运动是晚清政府在内优外患的危急形势下的一场自救运动。自强运动的各项措施中,除京师同文馆是由总理衙门直接管辖外,其他各种设置如机器局、船政局、招商局、矿务局等,都是由地方督抚大员经办,各自为政。这表明
A.政府未能对工业建设统筹规划
B.内忧外患冲击政权
C.政府信任汉族官僚
D.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开始瓦解
13.
下图为1958年创作,反映人民公社化运动中集体食堂的宣传画,这表明人民公社化运动
A.保障了工业建设的原料需求
B.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C.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14.
马克壵《世界文明史》:“只有解决了个人主义的合法性问题,一切阻碍个性自由发展的传统束缚……才有可能统统被冲破……社会才有可能开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欧洲率先冲破“传统束缚”、开启“转变进程”是在
A.智者学派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英国革命
15.
1923年l月,《京报副刊》举行了一次征求“青年必读书”的活动,开列书目者有78位,每人推荐10本书。统计结果,按得票数计算前五位的分别是《史记》、《资治通鉴》、《孟子》、《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著)。这表明
A.国人对国学的认知趋向客观
B.新文化运动儒学批判不彻底
C.民主与科学思想不符合中国需要
D.教育救国成为中国社会各界共识
16.
读下图中甲乙丙丁四幅图,该过程实质上
A.反映了美术领域的多元一体
B.说明了印象派绘画影响甚微
C.体现了立体画派绘画的特点
D.强调了美术领域的复杂多变

4.填空题(共1题)

17.
美国学者斯科特·戈登在《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中写道:“……社会的全盘重建是必要的,而这一伟大任务只有具有不受拘束的坚定且无情的政府才能完成。……美国的政治发展……并没有摒弃英格兰的政治遗产;相反,美国政治重建的设计师试图保持并完善这种遗产。”对作者的主旨最准确的理解是
A.作者强调必须建立集权有效的中央政府
B.作者强调议会中心才能体现人民主权
C.作者主张总统权力必须受到国会的制约
D.作者肯定美国联邦制共和制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选择题:(1道)

    单选题:(11道)

    填空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