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联盟]福建省晋江市永春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暑期检测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1693

试卷类型:假期作业
试卷考试时间:2017/12/10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律疏议》是唐高宗永徽年间完成的法典,是唐律的典型代表。据《旧唐书·刑法志》记载,唐太宗贞观年间有同州人房强,弟弟在岷州任统军,因为谋反伏诛;按照当时的法律,房强应当因为连坐处死。太宗得知此案,怜悯其将死,于是对大臣们说:“因为风俗教化未能博施,所以如今仍然需要刑典。这不是庶人的过错,怎么能因此滥施重刑呢?这更显得君主不德。……怎么能不察其原本而一概加以诛罚呢,这违反了恤刑而重人命的原则。”这对《唐律疏议》的修订产生了影响,如将原《贞观律·名例篇》中的“言理切害”,更为“情理切害”。后来以其为代表的法律体系亦被宋元明清所继承,在东亚被其他国家所接受。
——陶舒亚《中国法制史》等
材料二《法学阶梯》是罗马法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期间(公元527~565年)编写的一部法学教科书,书名取自罗马帝国鼎盛时期大法学家盖尤斯、保罗、乌尔比安以及其他法学家弗洛伦丁和马其安的同名著作。该书简要阐明了法学原理,如“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奴役是违背自然法的(因为根据自然法,一切人生而自由)”。但随着罗马帝国的分治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法学阶梯》逐渐湮没在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中,直到人类走出中世纪迈向近代时,其命运才发生了变化。
——徐国栋译《法学阶梯》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罗马法的立法思想,并指出它们产生的背景。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前两部法律命运不同的原因。
2.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司马昭是西晋王朝的开创者之一,是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公元260年,魏帝曹髦率宫人三百余人讨伐司马昭,司马昭马上派兵镇压,其手下将领成济将曹髦刺死,后来司马昭以“大逆不道”罪诛杀成济一族。后人多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带有贬义色彩的评语来评价他。公元264年司马昭平定蜀国,采取措施进行治理。他下令“特赦益州士民,复除租赋之半五年”,缓解百姓的困境,如果迁到中原地区的,官府供给二年的粮食。为了防范蜀汉政府的残余势力在益州东山再起,司马昭把蜀汉政权中非益州籍的文武官吏,全部召回到中原地区,赐以官职,有的还赐以爵位。为了争取益州地主集团的归附,司马昭对蜀主刘禅采取了安抚笼络政策,使其在政治和经济上得到了较好的待遇。司马昭死后,280年西晋完成统一。
——摘编自朱子彦《论司马昭》等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司马昭治理蜀地的措施及作用。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后人多以贬义色彩的评语评价司马昭的原因。

2.论述题(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00--1840年中外历史人事年表(节选)
世界
中国
16世纪,新航路开辟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
1696年,巴黎出版《中国近事报道(1687~1692)》,该书是法国耶酥会士李明在华期间写给法国要人的通信汇编,对康熙年间的中国作了详尽的介绍。
17、18世纪,欧洲思想启蒙运动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
1765年,英国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
1840年前后,机器制造代替手工劳动,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完成。
1593年,番薯由吕宋(今菲律宾)引入中国。
1602年,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尽身亡。
1637年,宋应星完成《天王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1688年,法国传教士张诚到,由葡萄牙人徐日升神甫引荐觐见康熙帝,与法国另一传教士白晋同在宫廷供职。689年,张诫和徐日升被委任充当中俄尼布楚边界谈判的译员。
1663年,黄宗羲完成《明夷待访录》。
1644年,清军入关。
1729年,雍正设军机处。
1736年,清朝祈谷于上帝,乾隆帝亲诣行礼,自是每年如之。建京师先蚕坛。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综合以上材料信息,从东西方关系的角度,自拟一个主题进行阐述。
(要求:主题明确:提取信息充分;论证和分析逻辑清晰)

3.单选题(共12题)

4.
伯利克里改革将国家所有公职向全体公民开放,但一贫如洗的平民,即便幸运地被选上了,也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公务。这说明
A.雅典民主政治徒有其表
B.公民群体政治素养有限
C.民主运行机制脱离实际
D.贵族阶层操纵民主政治
5.
《十二铜表法》中规定:“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执行死刑时由刑事事务官监场,对一切刑事判决不服的有权上诉”;“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这些规定
A.维护了奴隶主利益
B.是习惯法的汇编
C.体现了奴隶制民主
D.保护了私有财产
6.
据载,英国辉格党人赢得选举后颁布了《改革法案》,“降低了选举权的财产限制……重新划分了选区,把权力从‘腐朽选区’拿走,给那些以前没有足够代表名额的城市,这些地区商业和工业精英占统治地位。”该《法案》的颁布
A.使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B.进一步冲击了传统土地贵族的统治
C.使英国公民获得了普选权
D.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政治保障
7.
1689年“民会国会”有意识地把王冠连同早已拟好的权利宣言一起呈现给威廉和玛丽。……新誓词要求威廉和玛丽宣誓:“根据议会同意的法规”进行统治,而以往的誓词只要求国王宣誓维护“先王批准的法律和习惯”。材料主要反映了英国
A.下院是国家权力中心
B.代议制民主政治形成
C.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
D.国王权力地位的变化
8.
有学者研究指出,宋代官僚士大夫是当时书画消费的主体,部分平民也趋之若鹜。这反映了宋代
A.市民阶层成为城市消费的主力军
B.私营工商业的发展刺激了文化繁荣
C.书画艺术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D.书画消费成为社会身份构建的手段
9.
按照卢梭的理论,“社会契约”由共同体各个成员之间加以确定,而不是在上者和下者之间的一种规定。每个人都向全体奉献出自己的权利,全体人民通过订立“社会契约”构成一个“大我”。这个“大我”是指(  )
A.民主自由B.法律至上C.公共意志D.主权在民
10.
加尔文认为信徒不仅要信仰上帝,还要做荣耀上帝的善功(对职业的劳动和简朴生活的热爱)。这一主张有利于
A.巩固民众对宗教的信仰
B.扩大路德教的社会影响
C.强化天主教的禁欲主义思想
D.拉近宗教与世俗的距离
11.
有学者曾指出:当意大利人摆脱了中世纪的文化枷锁以后,他们需要一个精神导师来帮助他们认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他们在古典文化中找到了这样的一个导师。这说明
A.意大利复古希腊古典文化
B.现世追求借助人文主义
C.中世纪枷锁有待古人解开
D.意大利文化中缺少智慧
12.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外国传教士、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都在积极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
A.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的国情
B.中国亟需改造社会的良方
C.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时代潮流
D.中共的政治影响不断扩大
13.
1866年郭嵩焘奏称:“夫将欲使中国火轮船与洋人争胜,徒恃官置之一二船无当也。使商民皆得置造火轮船,能与洋人分利,即能与争胜无疑矣。”这一认识
A.表明洋务思想有新发展
B.反映了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C.加快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
14.
某文学流派基于对现实世界的强烈不满,广泛从民间传说、神话、童话中撷取题材,极大的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法,为现代主义文学题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下列与该文学流派属于同一风格的作品是
A.
B.
C.
D.
15.
民国初年,孙中山说:“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惟有提倡国家社会主义,此则兄弟提倡国家社会主义之微意也已。兄弟欲办铁路,每主张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其主张的意图是
A.铁路交通为富强的根本
B.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D.防止产生私人垄断资本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