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1750~1850年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重要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75年北美爆发独立战争,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西方民主政治开始在欧美大国确立。法国学者托克维尔进行研究,先后写成《论美国的民主》和《旧制度与大革命》,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见解。
材料二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资产阶级)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随着资产阶级即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基督教思想在18世纪被启蒙思想击败……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
(1)这一阶段前,西方已开始变革。试列举14~16世纪意大利、16世纪德国和17世纪后期英国出现的变革事件,并分别概括其历史意义。
(2)近年来,一些学者注重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角度研究历史。参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五位一体”的思想概括这一阶段西方历史发展的特征。
材料一1775年北美爆发独立战争,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西方民主政治开始在欧美大国确立。法国学者托克维尔进行研究,先后写成《论美国的民主》和《旧制度与大革命》,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见解。
材料二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资产阶级)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随着资产阶级即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基督教思想在18世纪被启蒙思想击败……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
(1)这一阶段前,西方已开始变革。试列举14~16世纪意大利、16世纪德国和17世纪后期英国出现的变革事件,并分别概括其历史意义。
(2)近年来,一些学者注重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角度研究历史。参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五位一体”的思想概括这一阶段西方历史发展的特征。
2.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只有为着保卫祖国而战才能打败侵略者,使民族得到解放。只有民族得到解放,才有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得到解放的可能。中国胜利了,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被打倒了,同时也就是帮助了外国的人民。因此,爱国主义就是国际主义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实施。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革命战争中的地位》
材料二中国今天的民族革命任务,主要的是反对侵入国土的日本帝国主义,而民主革命任务,又是为了争取战争胜利所必须完成的,两个革命任务已经联系在一起了。那种把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革命阶段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材料三如此伟大的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取得胜利的。抗战以前,没有抗日的政治动员,这是中国的大缺陷,已经输了敌人一着。抗日以后,政治动员也非常不普遍,更不说深入。
——《论持久战》
材料四任何思想离开了三民主义,即不能长存于民族意识之中。所以,抗战的最高指导原则,惟有三民主义。抗战的最高指导组织,惟有中国国民党。我们可以说,没有三民主义就没有抗战。没有中国国民党就没有革命。如果中国国民党失败了,这亦就是中国国家的整个失败。简单地说:中国的命运,完全寄托于中国国民党。……培养国民救国道德,即是恢复我国固有的伦理而使之扩充光大。而最重要的条目,则为发扬我国民重礼尚义、明廉知耻的德性。这种德性,即,四维八德之所由表现。而四维八德乃又以“忠孝”为根本。
——蒋介石《中国之命运》(1943年)
(1)依据材料一、二、三,归纳抗战时期***的民族主义思想观点。
(2)依据材料四指出,蒋介石民族主义的思想渊源是什么?你如何看待蒋介石的民族主义思想?
(3)***与蒋介石的民族主义思想有何共性?分析二者在如何处理民族与政党利益关系问题上的区别及其对战后中国政局的影响。
材料一只有为着保卫祖国而战才能打败侵略者,使民族得到解放。只有民族得到解放,才有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得到解放的可能。中国胜利了,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被打倒了,同时也就是帮助了外国的人民。因此,爱国主义就是国际主义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实施。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革命战争中的地位》
材料二中国今天的民族革命任务,主要的是反对侵入国土的日本帝国主义,而民主革命任务,又是为了争取战争胜利所必须完成的,两个革命任务已经联系在一起了。那种把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革命阶段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材料三如此伟大的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取得胜利的。抗战以前,没有抗日的政治动员,这是中国的大缺陷,已经输了敌人一着。抗日以后,政治动员也非常不普遍,更不说深入。
——《论持久战》
材料四任何思想离开了三民主义,即不能长存于民族意识之中。所以,抗战的最高指导原则,惟有三民主义。抗战的最高指导组织,惟有中国国民党。我们可以说,没有三民主义就没有抗战。没有中国国民党就没有革命。如果中国国民党失败了,这亦就是中国国家的整个失败。简单地说:中国的命运,完全寄托于中国国民党。……培养国民救国道德,即是恢复我国固有的伦理而使之扩充光大。而最重要的条目,则为发扬我国民重礼尚义、明廉知耻的德性。这种德性,即,四维八德之所由表现。而四维八德乃又以“忠孝”为根本。
——蒋介石《中国之命运》(1943年)
(1)依据材料一、二、三,归纳抗战时期***的民族主义思想观点。
(2)依据材料四指出,蒋介石民族主义的思想渊源是什么?你如何看待蒋介石的民族主义思想?
(3)***与蒋介石的民族主义思想有何共性?分析二者在如何处理民族与政党利益关系问题上的区别及其对战后中国政局的影响。
3.
知识分子在社会的转型中起着重大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传统儒生)一旦抛弃了这种认同于“祖宗礼制”的陈腐思维范式,晚清知识分子群体中之先觉者就会以一种全方位的变革姿态出现于政治角逐场中。
——许纪霖等《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三欧洲是人类思想的福地。欧洲知识分子不仅有锐意进取,其中也有迷茫;不仅有孤独,还有抑郁……但无论是非曲直,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尖锐的碰撞激越,……知识分子总是努力寻找思索碰撞的空间,并为此锲而不舍。
——(德)沃尔夫·勒佩尼斯《何谓欧洲知识分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兴起的历史条件。
(2)结合维新变法思想,论述材料二中“全方位的变革姿态”的涵义。
(3)列举15世纪以来在欧洲出现的被广泛采纳的政治思想,指出欧洲知识分子的“迷茫”“孤独”“抑郁”在文学上的表现。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知识分子与社会变革的关系的理解。
材料一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传统儒生)一旦抛弃了这种认同于“祖宗礼制”的陈腐思维范式,晚清知识分子群体中之先觉者就会以一种全方位的变革姿态出现于政治角逐场中。
——许纪霖等《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三欧洲是人类思想的福地。欧洲知识分子不仅有锐意进取,其中也有迷茫;不仅有孤独,还有抑郁……但无论是非曲直,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尖锐的碰撞激越,……知识分子总是努力寻找思索碰撞的空间,并为此锲而不舍。
——(德)沃尔夫·勒佩尼斯《何谓欧洲知识分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兴起的历史条件。
(2)结合维新变法思想,论述材料二中“全方位的变革姿态”的涵义。
(3)列举15世纪以来在欧洲出现的被广泛采纳的政治思想,指出欧洲知识分子的“迷茫”“孤独”“抑郁”在文学上的表现。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知识分子与社会变革的关系的理解。
4.
以“思想文化”为切入点探究某时期的历史特征是种重要的学习思路。
(主题1)宋朝文化魅影在福建
材料一福建在宋代被称为“海滨邹鲁”,是宋代少数几个有名的文化大省之一,不论在理学、文学、历史学还是科学、政治等各个领域都有非凡的成就,产生了许许多多对中国历史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如朱熹、柳永、袁枢、郑樵、宋慈、章得象、李纲等人,他们不仅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而且在世界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福建文化在宋代发展达到了其前朝后代所无法比拟的历史巅峰。
——黄洁琼《试论宋代福建的科举与文化》
(主题2)吴歌“孕育着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前导”
材料二吴歌是明清时期的流行歌曲,起源于吴地(今天苏州、上海一带)水上人家,全盛在明清。吴歌这一腔质朴的、真挚的人生感受,萌动着追求人生幸福的渴望……这里孕育着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前导……从思想史的角度考查吴歌,以吴歌解析社会思潮为改写中国思想史增辉添彩。
——刘志琴《吴歌与人文启蒙》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福建文化的发展特征。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吴歌“孕育着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前导”的依据,以吴歌解析社会思潮对史学研究有何意义?
(主题1)宋朝文化魅影在福建
材料一福建在宋代被称为“海滨邹鲁”,是宋代少数几个有名的文化大省之一,不论在理学、文学、历史学还是科学、政治等各个领域都有非凡的成就,产生了许许多多对中国历史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如朱熹、柳永、袁枢、郑樵、宋慈、章得象、李纲等人,他们不仅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而且在世界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福建文化在宋代发展达到了其前朝后代所无法比拟的历史巅峰。
——黄洁琼《试论宋代福建的科举与文化》
(主题2)吴歌“孕育着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前导”
材料二吴歌是明清时期的流行歌曲,起源于吴地(今天苏州、上海一带)水上人家,全盛在明清。吴歌这一腔质朴的、真挚的人生感受,萌动着追求人生幸福的渴望……这里孕育着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前导……从思想史的角度考查吴歌,以吴歌解析社会思潮为改写中国思想史增辉添彩。
——刘志琴《吴歌与人文启蒙》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福建文化的发展特征。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吴歌“孕育着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前导”的依据,以吴歌解析社会思潮对史学研究有何意义?
2.单选题- (共22题)
5.
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中说:“一个皮匠、铁匠、农民,各有各的工作和职务,但都是被授予圣职的神父和主教。”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从事各种职业的人就是神父和主教 |
B.神父和主教要从各种职业的人中选举产生 |
C.从事各种职业的人都要信奉上帝 |
D.从事各种职业的人是在上帝面前权力平等的教士 |
6.
“一个君主的臣民,不得到君主的允许,便不能抛弃君主政体,返回乌合之众的混乱状态,也不能将他们自己的人格从承当者身上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集体身上。”持以上观点的思想家是
A.洛克 |
B.霍布斯 |
C.伏尔泰 |
D.孟德斯鸠 |
7.
1727年春,伏尔泰参加了牛顿的葬礼,随后访问了牛顿的外甥女凯瑟琳并聆听了苹果坠地的故事。该故事通过伏尔泰的著作迅速传遍世界,成为家喻户晓的科学佳话。这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科学团体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 |
B.跨国文化交流促进了科学思想的传播 |
C.18世纪早期英国启蒙运动已接近尾声 |
D.18世纪早期法国思想自由度逊于英国 |
8.
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中写道:“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表明文艺复兴
A.反对世俗的物质享受 |
B.仍然是强调神和神性 |
C.利用宗教题材表现人文精神 |
D.影响局限于艺术创作 |
9.
为了展示14~17世纪欧洲文明的重大成果,玛丽同学设计了《十日谈》《蒙娜丽莎》《哈姆雷特》三张卡片,你认为还应该补充下列哪一张卡片
A.《圣经》 |
B.《大卫》 |
C.《九十五条论纲》 |
D.《论法的精神》 |
10.
下列各选项中,中外名著创作于同一世纪的是
A.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与洛克《政府论》 |
B.郭守敬《授时历》与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
C.曹雪芹《红楼梦》与薄伽丘《十日谈》 |
D.关汉卿《窦娥冤》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
11.
历史学界普遍把出生于十四世纪初的彼特拉克视为人文主义之父。有一位学者描述了有彼特拉克生平的四件事情:
(甲)他最初学习法律,后因经济问题改投神职成为教士。
(乙)他的拉丁文造诣高,并以意大利方言创作美丽诗歌。
(丙)他的著作常叙述自己,以追求名声,显示个人主义。
(丁)他曾经攀登法国南部高山,为了居高临下欣赏美景。
上述哪两件事可作为“彼特拉克是人文主义之父”这个论题的说明
(甲)他最初学习法律,后因经济问题改投神职成为教士。
(乙)他的拉丁文造诣高,并以意大利方言创作美丽诗歌。
(丙)他的著作常叙述自己,以追求名声,显示个人主义。
(丁)他曾经攀登法国南部高山,为了居高临下欣赏美景。
上述哪两件事可作为“彼特拉克是人文主义之父”这个论题的说明
A.甲乙 |
B.乙丙 |
C.丙丁 |
D.甲丁 |
12.
“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是解读史料的基本原则。下列史料解读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选项 | 史料 | 结论 |
A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中国民权意识产生 |
B |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产生 |
C | 谭嗣同说:“誓弑尽天下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 | 维新派反对君主制 |
D | 事物对于你,就是它向你呈现的样子,对于我,就是它向我呈现的样子 | 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
A.A |
B.B |
C.C |
D.D |
13.
某专家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这说明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特点是
A.重视理论 |
B.重视实用 |
C.不求甚解 |
D.具有理性 |
14.
太史公曰:“相如虽多虚词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据此可知,司马迁认为司马相如作赋
A.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 |
B.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端 |
C.重视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 |
D.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之风 |
15.
在19世纪后期的西方社会,上、中等阶层激烈反对国家为促进较大的社会平等而作出的任何干预。他们论证说,他们应得到幸福的成功,因为他们已证明自己较无能的穷人更“适合”,而且,大公司对小公司的兼并是“生存斗争”的一部分。这种观点()
A.由达尔文提出 | B.受到了进化论的影响 |
C.由凯恩斯提出 | D.受到了相对论的影响 |
16.
根据17~20世纪自然科学与科技成果统计表,下列观点正确的有
①科技发展史上美国创新能力始终领先于英国
②科技成果都直接运用到生产领域,转化为生产力
③20世纪下半期的成果数量有超过前300多年总和的趋势
④科技创新推动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
| 17世纪 | 18世纪 | 19世纪 | 20世纪上半期 | 20世纪50~80年代 |
成果数量 | 106项 | 756项 | 546项 | 961项 | 2000多项 |
重大成果 | 牛顿运动 三大定律 | 瓦特改良 蒸汽机 | 贝尔发明 电话 | 莱特兄弟的飞机 | 电脑 网络 |
①科技发展史上美国创新能力始终领先于英国
②科技成果都直接运用到生产领域,转化为生产力
③20世纪下半期的成果数量有超过前300多年总和的趋势
④科技创新推动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17.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外国传教士、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都在积极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
A.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的国情 |
B.中国亟需改造社会的良方 |
C.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时代潮流 |
D.中共的政治影响不断扩大 |
18.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
19.
“窃以为今之为治,当以开创之势治天下,不当以守成之势治天下,当以列国并立之势治天下,不当以一统垂裳之势治天下。” 1895年,康有为上光绪书强调的是
A.着眼世界局势,积极进取变革 |
B.冲破列强阻挠,维护中央集权 |
C.建立宪政体制,重振天朝辉煌 |
D.利用列强矛盾,消除强者威胁 |
20.
1916年,有人在某报刊上发表文章说:“若夫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实为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之恶因。吾国思想界不将此根本恶因铲除净尽,则有因必有果,无数废共和复帝制之袁世凯,当然接踵应运而生,毫不足怪。”作者属于
A.维新派 |
B.马克思主义者 |
C.民主主义者 |
D.洋务派 |
21.
***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四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的理论的贡献在于 ( )
A.创造性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
B.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
C.提出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系统完整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
D.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采用民主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
22.
王鸿生在《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认为近代的某一思想是“以民道代天道”,是“有民无天”的新道统,是“翻天”,让民“顶天立地”。这一思想应是
A.变法维新 |
B.三民主义 |
C.民主科学 |
D.社会主义 |
23.
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
表中数据说明我国高等教育
时间 | 1977年 | 1979年 | 1984年 | 1988年 | 2008年 | 2011年 |
录取率% | 4.8 | 6.1 | 28.7 | 24.6 | 57 | 72.3 |
表中数据说明我国高等教育
A.短时期实现了普及目标 |
B.由精英化发展为大众化 |
C.在曲折中逐步发展起来 |
D.录取率与经济发展一致 |
24.
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奖励的是对生命一个核心过程的研究——核糖体将DNA信息“翻译”成生命。核糖体制造蛋白质,控制着所有的有机体内的化学。因为核糖体对于生命至关重要,所以它们也是新抗生素的一个主要靶标。其实,中国在新中国成立后就对核糖进行研究,中国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这项成就是在下列哪个时期取得的
A.过渡时期 |
B.十年建设时期 |
C.“文化大革命”时期 |
D.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
25.
“她走在美的光彩中,象夜晚皎洁无云而且繁星漫天;明与暗的最美妙的色泽在她的仪容和秋波里呈现:耀目的白天只嫌光太强,它比那光亮柔和而幽暗。”这是英国l9世纪初期伟大的诗人拜伦的作品《她走在美的光彩中》。下列作品与此艺术风格一致的是
A.《蓝色多瑙河》 |
B.《战争与和平》 |
C.《红楼梦》 |
D.《向日葵》 |
26.
在巴尔扎克书房里放置了一座拿破仑的塑像,在塑像的剑鞘上,他刻下这样的字句:“他用剑未完成的事业,我要用笔来完成它!”下列能体现巴尔扎克这一目标的是
A.他以小说的形式反映社会生活 |
B.他的作品揭示了侵略战争的本质 |
C.他创作了《人间喜剧》 |
D.他创作了《欧也妮.葛朗台》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22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