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1663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12/20

1.论述题(共1题)

1.
有学者提出:在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诸条件中,劳动生产率的发展仅是“假言推理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必要条件”,西欧社会转型是“三大机制”互动的结果,即社会财富积累机制、产品与要素市场流通机制、法律与政治保障机制,其中劳动生产率是社会财富积累机制的核心因素,后者是“三大机制”之一,而不是它们的全部。社会转型的条件不是单一的,也不可能是单一的,比如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当重要,可它为什么提高和为什么不能提高,这不是劳动生产率或经济本身所能回答的,所以它不能构成动因的原点。   
——摘自《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请结合材料和世界近代史的有关知识,评析西欧社会转型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材料分析题(共2题)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汉初经过严重的战争创伤,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百业凋敝,民生艰难。政府将铸币权下放到私人手里,借助民间和市场力量自行增加货币供应量。这些钱币没有统一的标准、样式和重量,信用度很差。还有一部分人借铸币牟利,在造币过程中掺杂造假,任意减重,大量滥造,导致恶钱泛滥,引发严重通货膨胀。同时,在汉朝开国时的62个郡中,直接掌握在朝廷手里的只有区区15个郡,盛产铜矿的地区很少,反而是南方的吴楚两大藩国铜山盛布,中央政府铜料缺乏,也大量铸造耗用钢材量少的轻钱,更使货币市场混乱不堪。
如何稳定货币体系的问题,在汉武帝时期变得更加尖锐起来。汉武帝凭着文景时期的积蓄,开始了对匈奴的长期战争,造成国家财政支出大增,经济陷入严重困难的险境。汉武帝不得不进行币制改革。公元前118年,武帝诏令各郡国铸行五铢钱。但由于中央无法控制铸钱的质量,导致郡国五铢有重蹈覆辙的危险。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废除所有旧币,销毁各郡国铸钱,由政府统一铸造新的“三官五铢”钱。通过这次彻底的货币改革,汉朝的币值稳定下来。
——摘编自张金一《汉半两到五铢钱的变迁》
(1)根据材料,说明汉初轻钱、恶钱泛滥的原因和危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实现货币官铸的影响。
3.
材料一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在社会中无处不在。18世纪以来,伴随西学东渐,融入西方色彩的礼俗变革悄然伊始。辛亥革命后,中华礼制简约化与世俗化趋势无可逆转,一些古代礼俗如跪拜礼废止不行,“大人”、“老爷”等官场称呼不再使用、“先生”、“君”“女士”、“太太”等称谓成为时髦用语。1915年,陈独秀发文宣称:“中华固有之伦理、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一股“国学热”的潮流带动了部分传统礼仪的回归,地铁上大学生的“汉服秀”、中小学校园诵读《弟子规》,举行“冠礼”,社会上朋友相见作揖打拱,夫妻互称“郎君娘子”等现象屡见报端网络。
——摘编自唐翼明《国学热是中国人自发的文化自救》
材料二 法国礼仪制度举世闻名:法国人一度被誉为欧洲最有礼貌的民族。1789年,一场攻占巴士底狱的骤变席卷全国,巴黎大街上充斥着互称“公民”的激进男女,在打倒波旁王朝的同时,也将优雅的法兰西礼仪——日常交际礼仪,餐饮礼仪、着装礼仪等视作旧体制的毒瘤,逐一以革命法令彻底废除。1875年,动荡的法国开始消停,社会重新认可了传统的礼仪文化,礼仪规则在越发高雅,规范的同时又日趋平民化、大众化。从1914年到二战胜利,礼仪越来越简化快捷。然而到1991年以后,法国尊崇古典礼仪的社会群众越来越多,人们又开始使用一些早已不太习惯,消逝近百年的礼仪,如吻鼻礼、鞠躬礼。
——摘编自(法)鲁维洛瓦《礼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期中国对待传统礼仪文化的态度并分析其影响。
(2)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对待传统礼仪文化态度改变的原因,并对这种现象作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法两国社会礼仪演变的相同之处及其原因。

3.单选题(共18题)

4.
肖雪慧在《古希腊的政治遗产》中指出,雅典人面对平民与贵族之间的剧烈冲突,寻求到一种公平正义的解决方法,使冲突各方愿意接受妥协、愿意达成均势。丹麦学者摩根斯·赫尔曼·汉森则认为:“雅典的民主不只是一套宪法制度和一套机构,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上述材料说明
A.雅典走向民主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B.雅典人以公平正义来解决各种冲突
C.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
D.雅典民主表现为宪制和机构确立
5.
恩格斯说:“罗马法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的社会的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性的法
律表现,以致一切后来的法律都不能对它做任何实质性的修改。”恩格斯旨在强调罗马法
A.影响深远
B.具有永恒价值
C.非常完美
D.不可超越
6.
1841年,维多利亚女王接受了这样的现实:必须接受反对党政府组阁,必须在政党政治中保持中立,不以个人好恶决定首相和内阁成员的人选,而必须尊重议会选举的结果。这主要表明英国
A.工业资产阶级加紧控制议会
B.议会主权的原则开始确立
C.内阁脱离了与国王的政治联系
D.责任内阁制的原则得以完善
7.
早在殖民时代。北美殖民地就曾仿效英国建立了议会,在经过了独立战争时期强势的大陆会议和独立之初的软弱的邦联议会后,美国1787年宪法最终选择了两院制的国会。美国这一选择反映的指导思想是
A.议会主权原则
B.三权分立原则
C.权力制衡原则
D.人民主权原则
8.
胡适认为:“五四运动”是一场不幸的政治干扰,它把一个文化运动转变成一个政治运动,使得中国人的“文艺复兴”半途而废。对此解释最恰当的是五四运动
A.唤醒了中国社会各阶层
B.遭到了北洋军阀镇压
C.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D.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9.
有学者认为:从1840年至1945年这百年来,爱国主义演进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开始萌芽,但并未完形,爱国主义重在行动。在第二阶段,新型知识分子群体与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爱国主义从自发到自觉,从情绪到理性,现代爱国主义观念形成。这两个阶段最确切的分界线应是
A.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辛亥革命
D. 抗日战争
10.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国民政府经济备战工作速度加快,据一份公函记载:“济南.金陵二厂,以国防上见地,固应移于安全地点,以因迁移而致绥靖所需的弹药减少供给起见,除必要者外,暂不迁移。”公函中这一信息意在
A.加快国防军工业向内地迁移
B.增加军需供给防备日军侵犯
C.提高华东地区战略国防地位
D.强调安定国内仍为首要任务
11.
“将他们‘轰’下了台,这样重大的决定,不是经共产国际提出,而是由中国共产党自己做出,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这一“重大的决定”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A. 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
B. 开始独立领导中国武装斗争
C. 政治上从幼稚走向成熟
D. 确立***思想的指导地位
12.
1946-1948年间在中国进出口总额中美国所占份额平均分别为27%和51%;1950-1951年期间,中美贸易逐渐减少,直至完全停止,中国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往来也处于瘫痪状态。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因素是
A.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
B.马歇尔计划的实行
C.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D.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13.
(题文)20世纪五十年代美国政府以“反对共产主义威胁”为借口,在全世界,特别在亚太地区煽动反华,指责中国“输出革命”。中国政府最能戳穿这一言论的是
A.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组织志愿军进行“抗美援朝”
C.提出并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以大国身份出席日内瓦会议
14.
在欧洲一体化中是建立“邦联主义”还是“联邦主义”,戴高乐在这个问题上前后不一。二战后期,他几次说过要建立一个欧洲联邦,但50年代初他却强调坚持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欧洲邦联。戴高乐态度变化主要是因为
A.苏联对西欧威胁的加强B.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
C.联邦德国经济实力增长D.英国政府的政治施压
15.
如表是唐朝灌溉工程数量简表(单位:个).对表格内容分析正确的是
长江以北
长江以南
 
 
中唐以前
中唐以后
中唐以前
中唐以后
98
29
23
938
 
A.中唐后北方政局混乱影响农业生产
B.江南农业已经超过北方
C.长江流域是唐代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D.唐代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16.
下表是史料中所收录的唐代文学家地域分布情况(今地名)。
《旧唐书·文苑传》(115位)
河南22人,河北22人,陕西13人,山西12人,江苏10人,浙江6人,湖北5人,山东4人,四川2人,不著籍贯者19人
《新唐书·文艺传》(77位)
河南22人,河北17人,陕西9人,山西8人,江苏4人,浙江4人,湖北3人,山东2人,甘肃2人,福建1人,江西1人,安徽1人,籍贯不明者3人
 
由此可知唐代文学人才
A.由南方向北方不断地迁移
B.以北方社会作为创作题材
C.呈北重南轻的不平衡局面
D.受传统文学创作区域影响
17.
下表为19世纪早期至20世纪早期德国工会组织发展状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国
时间
发展状况
19世纪二三十年代
开始成立第一批工会组织
1848年
出现工会联合组织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工会组织长足发展
 
A.社会阶层的分化比较明显
B.社会保障体系已日益成熟
C.代议制民主逐步得以完善
D.工人的生活水平维持较好
18.
民国时期有人认为,“自工业革命以后,商人反成为工业家的附属,不过略沾其余润,……中国推销洋货的人,即世所称买办阶级者,在中国社会,虽俨然是个富豪,而以世界眼光观之,则仍不免在小贫之列。”作者主张
A.民族独立
B.工商救国
C.抵制洋货
D.发展工业
19.
下表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舆论对世界形势的描绘。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夫今日泰西大局……绝似周末战国形势;时局又与春秋相仿
1898年《申报》
彰彰西报,日播瓜分之谣;渺渺中州,将踵波兰之辙
1898年《知新报》
居此有强权无公理,与帝国主义之民族相遇,安所往而不居劣败之数耶
1906年《通学报》
协约者,战争之新法也,强国之战弱国也
1907年《外交报》
 
A.维新变法时期华夷观念开始动摇
B.辛亥革命推动进化思想传入中国
C.近代国人国际观念逐渐居于主导
D.世界战争迫使政府外交转为被动
20.
它最初源于古希腊人那种“艺术乃自然的直接复现或对自然的模仿”的朴素的观念,它否定一切的理想精神,指责“无视自己的时代,企图从往昔的岁月里掘出僵尸,再给它们穿上历史的俗艳服装。”下列最符合上述创作倾向的作品是
A.《巴黎圣母院》B.《人间喜剧》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D.《等待戈多》
21.
晚清总理衙门成立后,曾参与多份国际条约的签署,如为收回领事裁判权而力图抵制《和解公断条约》,为“善与人同”、“俾各国军队易于辨认以期一律”而接受《改正红十字条约》等。这最能说明
A.近代民族国家观念萌生
B.朝贡体系受到近代外交冲击
C.主动顺应国际化的趋势
D.文明转型与自强求存的结合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