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人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享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一些基本权利的总称,其内涵因时代、地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人权思想,萌芽于古希腊时代。……希腊思想家们从人性(自然)的角度审视城邦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认为只有享受城邦民主与自由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材料二 近代人权主要是针对基督教神权而提出来的。解决神性与人性的矛盾冲突,途径只有两条。要么索性撕开神性的虚伪,理直气壮地给人性,给人的感觉和享受以合法的地位;要么坚守神性的理想,追求内心的圣洁和灵魂的自由,借以提升人性。两条途径看似大相径庭,实则殊途同归。
材料三 启蒙学者把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权”、“自由”具体到政治和社会领域。使启蒙运动成为近代西方观念变革的集大成者。
——以上材料摘编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1)据材料一分析古代希腊人权思想萌芽的基础及其人权思想的含义。据材料二分析说明两条“途径”的本质相同点。
(2)据材料三启蒙时代的“人权”又有怎样的新发展?对近代欧洲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材料一 西方人权思想,萌芽于古希腊时代。……希腊思想家们从人性(自然)的角度审视城邦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认为只有享受城邦民主与自由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材料二 近代人权主要是针对基督教神权而提出来的。解决神性与人性的矛盾冲突,途径只有两条。要么索性撕开神性的虚伪,理直气壮地给人性,给人的感觉和享受以合法的地位;要么坚守神性的理想,追求内心的圣洁和灵魂的自由,借以提升人性。两条途径看似大相径庭,实则殊途同归。
材料三 启蒙学者把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权”、“自由”具体到政治和社会领域。使启蒙运动成为近代西方观念变革的集大成者。
——以上材料摘编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1)据材料一分析古代希腊人权思想萌芽的基础及其人权思想的含义。据材料二分析说明两条“途径”的本质相同点。
(2)据材料三启蒙时代的“人权”又有怎样的新发展?对近代欧洲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2.单选题- (共17题)
2.
“灾异示警”是中国古代神学政治理论的核心主张,更是中国古代言谏文化与制度的精神支柱,由于其与“君权神授”同为中国古代天命哲学的构成基础而广为统治阶级所接受,代代相传而深入人心。这表明
A.君主专制催生了“君权神授”思想 |
B.“灾异示警”有效制约了君主集权 |
C.言谏制度源于原始宗教迷信思想 |
D.统治者借宗教思想稳定政治秩序 |
3.
古希腊早期,法庭审判时不允许代理辩护,而判定罪罚的陪审团是由普通民众组成的,他们往往受双方在法庭上演说的影响,结果常是善辩的当事人获益,口拙的人吃亏,由此产生了教人辩论、授人辞章的“智者”。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A.人文思想产生与民主政治有关 |
B.法治的建立经历了漫长过程 |
C.城邦经济政治获得高度繁荣 |
D.民主沦为个人争权夺利的工具 |
4.
苏格拉底在受审时说:如果你们指望用死刑来制止大家公开谴责你们错误的生活方式,那你们就错了……尽善易行的方式不是堵住别人的嘴巴,而是要尽力向善。这是我对你们投票判我有罪的最后告诫。这段话体现了苏格拉底:
A.捍卫言论自由原则 |
B.反对雅典民主制度 |
C.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
D.主张维护法律尊严 |
6.
古代中国文学主流表达形式经历了赋一诗一词一曲一小说的变化过程。变化反映了
①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②通俗文学的蓬勃发展
③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
④城市经济的繁荣
①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②通俗文学的蓬勃发展
③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
④城市经济的繁荣
A.①②③④ |
B.①③ |
C.②④ |
D.②③④ |
7.
有人认为,“篆”代表了远古时期的人们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感,所以篆字图形犹如天上的星辰;隶书则代表了人开始进入了自身的生存环境,对大地广袤的思考;而楷书出现的时期就是被认为人类自身开始觉醒的时期。其意在说明( )
A.楷书演绎了古代理性思维的科学精神 | B.三种字体演变是古代对科学发展的认识 |
C.社会进步推动了古代人文意识的发展 | D.古代书法具有“天人感应”的精神内涵 |
8.
《论语·为政》中记载:“《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就是要归于正诚)!”这说明
A.《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
B.儒家的解读强调《诗经》的社会教化作用 |
C.《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浪漫风格的先河 |
D.《诗经》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统时代风貌 |
9.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A.风俗画和文人画 |
B.话本和小说 |
C.汉赋和唐诗 |
D.元曲和南戏 |
11.
据载,唐代四川和江淮一带民间已经每岁“以板印历日”,在市场出售,以致不等朝廷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这表明
A.唐代的历法已相当科学完备 |
B.唐代的雕版印刷已相当发达 |
C.唐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松弛 |
D.唐代民间印刷技术高于官方 |
12.
“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以下属于后者的是
A.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
B.郑板桥的《竹石图》 |
C.汤显祖的《牡丹亭》 |
D.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
13.
《古代文人画,又称“士大夫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或文化现象,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人画
A.在理学影响下兴起 |
B.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
C.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 |
D.强调个性追求写实 |
14.
1921年3月上海《时事新报》刊登了一篇驻德国记者的特约稿,评论说:“爱因斯坦的革命事业,比之昔日的德国路德之宗教革命,其影响还要重大,这位先生把旧科学概念一起推翻。”材料中“旧科学概念”是指
A.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
B.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
C.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
D.普朗克的量子理论 |
15.
20世纪初,国籍法在中国引起了社会热议。一时间,发表了许多有关国籍、国籍法内容的文章。如:《论今日宜定国籍法》《论政府亟宜制定国籍法》《论改籍协约为国际最要之向题》等。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
A.出国留学人数与日俱增 |
B.西方法制精神深入人心 |
C.西方各国排华日益严重 |
D.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
16.
2011年7月杨恒均著的新书《黑眼睛看世界:一个民主小贩眼里的世界》中写到“在90年前新文化运动的传承下,今天的知识分子能对先贤的理论补充些什么?能对当下的民众启蒙些什么?毕竟在光明中拉开灯不算什么本事,在一片黑暗中找到火烛以达黎明,才是伟大之处。”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B.尊孔复古逆流泛滥 |
C.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
D.主张维新变法 |
17.
20世纪10年代,主张废汉字的学者认为:汉字难识难写,不便推广;“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其言论可能发表在
A.《时务报》 |
B.《民报》 |
C.《新青年》 |
D.《光明日报》 |
18.
19世纪70年代,西方绘画领域出现了印象画派。下列主张不属于该画派的是
A.“将一切都缩减在立方体之中” |
B.“光线是绘画的主宰” |
C.“不要失掉你所感觉到的第一印象” |
D.“从风景变化的光线中,捕捉色彩的魅力” |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7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