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个连自己名称几乎都不敢宣布的不光彩的共和国采取了两院制:权力保守的参议院包括75名由国民议会任免的终身参议员和225名经间接普选产生的参议员,这种选举制度对地主十分有利。众议院由直接普选产生。共和国总统由两院联合选出。他拥有执行权,任命文职和军职人员,并和议会两院共有立法倡议权。在参议院同意下,他能解散众议院。他不对议会负责,而政府直接对议会负责。
——摘编自皮埃尔·米盖尔《法国史》
材料二 第十一条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
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
第十五条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第十七条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八条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
——摘编自《德意志帝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不光彩的共和国”的名称,并概括其代议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法国共和制与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材料一 这个连自己名称几乎都不敢宣布的不光彩的共和国采取了两院制:权力保守的参议院包括75名由国民议会任免的终身参议员和225名经间接普选产生的参议员,这种选举制度对地主十分有利。众议院由直接普选产生。共和国总统由两院联合选出。他拥有执行权,任命文职和军职人员,并和议会两院共有立法倡议权。在参议院同意下,他能解散众议院。他不对议会负责,而政府直接对议会负责。
——摘编自皮埃尔·米盖尔《法国史》
材料二 第十一条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
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
第十五条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第十七条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八条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
——摘编自《德意志帝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不光彩的共和国”的名称,并概括其代议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法国共和制与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明朝的封建专制政权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和封建地主阶级基础之上的,它把维护封建地主阶的统治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它一方面,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以保证对农民的赋役剥削;另一方画,对私营工商业严加控制,对有损于封建专制政权统治的任何新的因素都无情扼杀……明王朝的对外贸易政策改变了自宋代以来海上贸易的发展方向,打击了中国人民向海外发展的活力和进取精神……尽管明朝有的商贾已家财万贯,但整个明代商人仍是官府敲诈、勒索、鱼肉的对象。因此,工商业者在政治上的无权状态和在经济上对财富的占有显得极不相称。
材料二 西欧专制王权是在市民(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相互斗争中充当“表面上的调停人”角色。为取得市民阶层的支持,一般都采取削弱和打击贵族,扶植市民阶层的措范。如英国的都铎政府制定了许多保护和鼓励制呢业、采矿冶炼业的政策法令;法国政府用分赐补助金和特权的办法扶植私营手工工场。在对外贸易方面,美国政府通过航海法案,限制外国航海事业在英国的发展,大力促进英国造船业和海军的发展;还组织各种海外贸易公司,直接拓展航海贸易活动。这一时期,西欧国家的工商业者获得了一定政治地位。据统计,1509年至1558年间的英国16届议会中,伦敦共派出议员36人,其中26人为商人;法国资产阶级还通过出钱买得官职参加政府机构,掌握部分行政权。这些在客观上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成长。而当西欧专制君主们幡然醒悟时,资产阶级已有足够力量把封建专制制度送进历史的坟墓。——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姚文仪:《14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中西方社会发展之比较》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时期中西方封建政权推行的经济政策有何不同,并简析其历史原因(忌抄袭原材料)。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时期中西方社会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不同发展趋势,并说明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材料一 中国明朝的封建专制政权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和封建地主阶级基础之上的,它把维护封建地主阶的统治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它一方面,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以保证对农民的赋役剥削;另一方画,对私营工商业严加控制,对有损于封建专制政权统治的任何新的因素都无情扼杀……明王朝的对外贸易政策改变了自宋代以来海上贸易的发展方向,打击了中国人民向海外发展的活力和进取精神……尽管明朝有的商贾已家财万贯,但整个明代商人仍是官府敲诈、勒索、鱼肉的对象。因此,工商业者在政治上的无权状态和在经济上对财富的占有显得极不相称。
材料二 西欧专制王权是在市民(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相互斗争中充当“表面上的调停人”角色。为取得市民阶层的支持,一般都采取削弱和打击贵族,扶植市民阶层的措范。如英国的都铎政府制定了许多保护和鼓励制呢业、采矿冶炼业的政策法令;法国政府用分赐补助金和特权的办法扶植私营手工工场。在对外贸易方面,美国政府通过航海法案,限制外国航海事业在英国的发展,大力促进英国造船业和海军的发展;还组织各种海外贸易公司,直接拓展航海贸易活动。这一时期,西欧国家的工商业者获得了一定政治地位。据统计,1509年至1558年间的英国16届议会中,伦敦共派出议员36人,其中26人为商人;法国资产阶级还通过出钱买得官职参加政府机构,掌握部分行政权。这些在客观上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成长。而当西欧专制君主们幡然醒悟时,资产阶级已有足够力量把封建专制制度送进历史的坟墓。——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姚文仪:《14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中西方社会发展之比较》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时期中西方封建政权推行的经济政策有何不同,并简析其历史原因(忌抄袭原材料)。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时期中西方社会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不同发展趋势,并说明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2.单选题- (共15题)
4.
1820年,曼彻斯特、伯明翰、利兹三个市(新兴工业城市)的人口总计50万,却从未派出一名议员;而衰败选邑老萨勒姆已成为无人居住的农田,却拥有7张选票。这表明
A.英国议会改革势在必行 |
B.英国政府不重视工业的发展 |
C.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
D.新兴工业城市不愿派出议员 |
5.
美国联邦法院法官裁定美国总统特朗普2017年1月签署的暂停中东七国移民入境的行政命令(“禁穆令”)违反宪法,立即暂停。这一裁定直接反映了美国
A.三权分立制约平衡的机制 |
B.总统不再是国家权力中心 |
C.行政权受到司法权的制约 |
D.行政权受到立法权的制约 |
6.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二十条规定:“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此规定表明帝国议会
A.代表人民监督政府 |
B.是帝国的最高权力机构 |
C.其产生方式具有民主特征 |
D.完全依照直接民主原则产生 |
7.
***曾指出:“工农联盟是我们国家的基础,但还要懂得去运用在此基础上的广泛的与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这样动员起来的力量就会更多了。”这里的“统一战线”是指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 人民大表大会制度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 人民大表大会制度
8.
1968年加拿大政府提出:“我们在与中国的贸易方面拥有经济利益,在避免中国与邻国,尤其是中国与美国之间出现紧张状态方面拥有政治利益。我们的目标是尽快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使得该政府占有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同时考虑到在台湾有一个分立的政府。”对上述材料中所蕴含的信息解读准确的是
A.谋求在中美力量角逐中的经济政治利益最大化 |
B.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
C.停止了依从美国的作法,形成联华的外交政策 |
D.打破文革期间中国外交冰封局面引发建交热潮 |
9.
史载:康熙年间,苏州府的吴江县棉花的种植面积已经超过粮食的种植面积;松江府所属的太仓州海门厅、通州等地区,农民种粮者不过十之二三,而种植棉花的已达十之七八;直隶保定一带农村的农民见植棉获利大,往往将种麦子的土地改种棉花。这一现象反映了
A.重农抑商政策的废弛 |
B.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 |
C.个体小农经济的衰败 |
D.工商业市镇经济繁荣 |
10.
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材料最能表明元朝
A.棉花开始在中国种植 |
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
C.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
D.家庭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
11.
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12.
《人类的故事》一书中写道:“(1517年—1546年)在不到30年的短短时间,文艺复兴时期的淡漠宗教、追求幽默与欢笑的世界,已完全被宗教改革时期的充斥着讨论、争吵、漫骂、辩论的宗教狂热世界所取代。”材料意在说明
A.宗教改革演变成为激烈的社会政治运动 |
B.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性质截然不同 |
C.是否信仰宗教成为当时社会舆论的焦点 |
D.宗教改革引发了欧洲各国间的激烈冲突 |
13.
魏源《外大西洋墨利加洲总叙》载:“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世袭),且不四载即受代。”“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三占从二,舍独徇同;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材料反映出魏源
A.肯定英国政治制度的优点 |
B.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
C.开始探索西体中用的途径 |
D.传统夏夷观念发生变化 |
14.
1936年7月,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冲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进入延安。此前他曾把中国的共产主义描述成一种农村共产主义,机械学习苏联革命道路,但在他访问了延安并与***交谈后,他把中共提高到生机勃勃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的地位。斯诺得出这一认识的主要依据在于
A.工农武装割据之路是新型革命道路 |
B.苏俄的城市中心道路不符合中国国情 |
C.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取得成效 |
D.长征中的红军与共产国际推动了联系 |
15.
从兴中会、同盟会创立时的“驱除鞑虏”,到民国初肇时的“五族共和”,再到国民革命时的“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可以看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发展轨迹是
A.从反对帝国主义到民族自强自立 |
B.从暴力革命手段到和平主义思想 |
C.从主张反满兴汉到联合满族人民 |
D.从立足汉族本位到追求中华独立 |
16.
20世纪50年代《人民日报》改版,并就此在《致读者》社论中说,“最近,我们将着重从以下三方面改进我们的工作。第一,扩大报道范围。……第二,开展自由讨论。……第三,改进文风。”据此可以推知,此次改版
A.体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调整 |
B.体现了党的文艺方针的调整 |
C.促进了新的政治制度的建立 |
D.抑制了党内“左”倾错误思想蔓延 |
17.
“对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工业社会表示怀疑,不屑于表面的客观真实,致力于探索离奇别致的形式技巧。”下列符合上述创作精神的时代背景是
A.工业革命的扩展造成了两大阶级的严重对立 |
B.两次世界大战给西方人造成巨大的精神危机 |
C.法国大革命后世界处于剧烈的变革动荡之中 |
D.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尖锐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5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