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邓洪波《中国书院史》整理
材料二 清末留学教育高潮出现于废科举、兴学堂的急剧变革中,其发展轨迹深受特定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废科举前,出国留学者为新学堂青年学生,士绅、官僚及女子留学风气未开。废科举后,留学教育突破社会阶层和年龄、性别的界限,大量负有科举功名者、在职官员、亲贵子弟纷纷远游,女子留学也开始获得一席之地。……20名湖南留日女学生,年龄在20岁以上者13人,其中最大者已48岁,最小者仅14岁。士绅留学生年龄普遍较大。如:蔡元培首次留德已逾不惑之年;入读日本法政大学的进士、举人,平均29.1岁。留学生群体的多样性及文化、年龄层次的差异性对留学课程的选择产生直接影响。……1904年,中国留日1300名学生中,习文科(包括法政、师范和普通科)者达1100余人,学武科者200余人。……1909年清学部举行游学毕业生考试,录用225人,即有168人习法政科(其中出身举贡监者128人),占总数的65.88%。其后几次留学毕业生录用考试,合格者中习法政专业者均占60%以上
——张亚群《论清末留学教育的发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书院发展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清末留学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
材料一

——据邓洪波《中国书院史》整理
材料二 清末留学教育高潮出现于废科举、兴学堂的急剧变革中,其发展轨迹深受特定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废科举前,出国留学者为新学堂青年学生,士绅、官僚及女子留学风气未开。废科举后,留学教育突破社会阶层和年龄、性别的界限,大量负有科举功名者、在职官员、亲贵子弟纷纷远游,女子留学也开始获得一席之地。……20名湖南留日女学生,年龄在20岁以上者13人,其中最大者已48岁,最小者仅14岁。士绅留学生年龄普遍较大。如:蔡元培首次留德已逾不惑之年;入读日本法政大学的进士、举人,平均29.1岁。留学生群体的多样性及文化、年龄层次的差异性对留学课程的选择产生直接影响。……1904年,中国留日1300名学生中,习文科(包括法政、师范和普通科)者达1100余人,学武科者200余人。……1909年清学部举行游学毕业生考试,录用225人,即有168人习法政科(其中出身举贡监者128人),占总数的65.88%。其后几次留学毕业生录用考试,合格者中习法政专业者均占60%以上
——张亚群《论清末留学教育的发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书院发展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清末留学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
2.单选题- (共32题)
2.
***曾指出:“中国……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进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材料的核心观点是
A.中国革命的步骤必须分两步走 |
B.共产党必须牢牢掌握革命的领导权 |
C.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
D.中国革命应坚持争取议会斗争的权利 |
3.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白居易《卖炭翁》)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当时实行坊市制 |
B.当时政府对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间控制 |
C.反映了劳动人民悲惨的生活 |
D.作者是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
4.
1785年,瓦特在给客户的信中说:“你要求我们派人去安装和修理蒸汽机,这如同向我要一马车的金子一样难以办到,我们自己的机器现在都找不到人修。”这反映了
A.技术人才影响着新技术推广 |
B.人们普遍敌视蒸汽机使用 |
C.蒸汽机的生产技术还不成熟 |
D.英国政府禁止使用蒸汽机 |
5.
某学者曾说:“在过去的时间里,科学之手对于人类朴实的自恋有过两次重大的打击。第一次是认识到我们的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大的难以想像的世界体系中的尘埃……第二次是生物学的研究剥夺了为人类特创的特殊优越性,将人类废为动物的后裔。”据此推断“两次重大的打击”
A.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 |
B.彻底颠覆了人类的自身价值观 |
C.打击了基督教神学权威 |
D.推动自然科学体系的初步建立 |
6.
17世纪,欧洲贵族们形成了收藏古代雕像的嗜好,例如英国绅士到意大利旅游时逐渐带上了一种“发现”古代美术作品,并将它们运回国内以使自己的花园、居室四处生辉的期望。这一现象反映了
A.欧洲的社会生活风尚发生了变化 |
B.资产阶级新贵族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
C.经济变革提高了民众生活水平 |
D.欧洲上流社会对古典文化重新审视 |
7.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十指》中提出:“天下之大,事变之博……大略之要,有十指。……强干弱枝,大本小末,一指也。”这种思想被认为是有建设性的,这是因为它
A.契合统治阶级的意志 |
B.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
C.吸收了法家等学派思想 |
D.从根本上代表民众利益 |
8.
《海国图志》记述“亚墨利加(即南、北美洲)一土,孤悬于内,亘古未通声息,英人于前明万历年间探得之”。据此可知
A.魏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
B.宣告了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破产 |
C.对中国的封建君主制度提出质疑 |
D.对美洲历史的认识了解尚存缺陷 |
9.
美国历史学家罗伯兹说:“16世纪早期,一场深重的危机令西方基督教世界大为震动。它永久性地破坏了旧有的中世纪信仰统一,加快了王权的整合。”这段话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A.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展开 |
B.新航路促进基督教传播 |
C.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兴起 |
D.英国发生清教革命运动 |
10.
古希腊的伊壁鸠鲁提出:每个人在追求享受的时候,都应该不做破坏国家和社会利益的事情;国家的目的是保障公民过幸福的生活。其主张体现了
A.以法治国的理念 |
B.主权在民的观点 |
C.社会契约的思想 |
D.权力制约的观点 |
11.
有一些思想家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让自然界自然地发展。在宗教方面,主张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他们可能是
A.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 |
B.西方人文主义起源时期的先贤 |
C.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 |
D.明清时期进步的思想家 |
12.
春秋战国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都是“人”被发现和重视的时代。二者的共同之处是
A.都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的必然结果 |
B.都是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
C.都处于转型时期,体现了新兴阶级的要求 |
D.都是教会神学长期统治的结果 |
13.
马丁·路德认为,基督徒的自由是一种内心自由,纯属精神范围,只为上帝所知;在世俗事务方面,一个好基督徒应完全服从业已确立的权威。这反映了马丁·路德
A.反对上帝的权威 | B.主张服从政府的权威 |
C.主张“吾心即宇宙” | D.尊重教皇的权威 |
14.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在其《论家庭》一书中说:“人的欢乐不在于过闲散的无所事事的生活,而在于进行工作和活动。”他还宣称一个人应当有三样东西:房子、土地和商店。据此可知,阿尔贝蒂
A.大力宣扬了理性主义 |
B.改变了城市的消费观 |
C.希望实现财富的均等 |
D.追求世俗生活的幸福 |
16.
中国古代文艺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众多的作品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文化宝库的瑰宝。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文艺的表述正确的是
A.《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古典文学浪漫主义的基础 |
B.随着宋朝商业的发展,诗的另一种形式——词出现并成主流 |
C.书法艺术以隋唐时期为分水岭,分为自发和自觉两个阶段 |
D.清道光年间,在“徽汉合流”的基础上形成了京剧 |
17.
清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道:“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看识趣闲文者特多。”材料反映了清初
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动摇 | B.对思想文化控制逐步松弛 |
C.文人不再追求读书入仕 | D.市民阶层文化心理的需求 |
18.
明朝对理论数学的研究处于停顿乃至衰退阶段,但实用数学的普及程度超越以前任何一个朝代,民间出现了大量内容浅显,切近实用的数学书籍,书中将各种公式和法则编成歌诀,使之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推广。材料中明朝数学的演变
A.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
B.说明专制统治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
C.表明古代数学发展面临严重危机 |
D.推动了数学向纵深方向发展 |
20.
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学史上涌现出颇具特色的文学体裁,为后人称颂。下列各项,属于汉赋的是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B.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
C.“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 |
D.“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21.
英国学者皮尔森认为:“(他)将物竞天择说应用到了物种的变异上,并且掌握了足够的证据说服了全球的科学家,因此他获得了成功。”“他”的主要贡献是( )
A.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 B.创立了生物进化论 |
C.创立了相对论 | D.建立了量子力学理论 |
22.
下列对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成果说法正确的是
①牛顿经典力学体系标志着近代科学的正式形成
②“日心说”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
③普朗克的量子假说拓展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④达尔文的早期生物进化思想冲击了“神创说”
①牛顿经典力学体系标志着近代科学的正式形成
②“日心说”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
③普朗克的量子假说拓展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④达尔文的早期生物进化思想冲击了“神创说”
A.①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23.
《申报》于1876年就中国是否应仿行机器织布进行了一场讨论,连续发文多篇,大加倡导。该报主笔说,他数年前就曾提议“购齐西国织造各布机器”“仿织洋布,定易销售”,但应者寥寥。现在他的主张却得到了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
A.政府积极推行重商政策 |
B.社会各阶层认同工业文明的优势 |
C.社会变化推动观念更新 |
D.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
24.
陈旭麓先生说:“人们多注意1840年划时代含义,实际上1860年同样是一个重要年份,就社会观念的新陈代谢来说,他比1840年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其说明1860年代
A.华夷观念已经开始被打破 | B.中体西用思想提出并实施 |
C.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 D.太平天国运动反封建斗争 |
25.
有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关心的问题大都不是国家和民族的问题。他们关心的是人,因而常用的词汇也是‘吃人的礼教’‘奴隶的国度’‘非人的道德’,他们努力创造的新文学也定位于‘人的文学’。”对这段话的最佳理解是
A.新文化运动彻底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
B.新文化运动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普及 |
C.新文化运动注重追求人的个性解放 |
D.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基础 |
26.
“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斯强矣。”持上述观点的应是( )
A.顽固派 | B.洋务派 | C.资产阶级革命派 | D.资产阶级维新派 |
27.
经历长期的政治革命和经济建设,中国共产党逐渐探索出***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其共同的思想精髓是
A.完善社会主义的本质 |
B.完善党的本质 |
C.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 |
D.继承发展和与时俱进 |
28.
***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被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分别是在党的哪些会议上:
A.七大、十五大、十六大 |
B.七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五大 |
C.七届二中全会、十五大、十六大 |
D.八大、十三大、十四大 |
29.
邓小平曾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提出( )
A.“载人航天工程” | B.“双百”方针 |
C.“科教兴国”战略 | D.“三个面向”方针 |
30.
新中国成立后,在十年建设时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出现了文学艺术创作的高峰,与此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A.学校教育的迅速普及 |
B.国家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 |
C.创作队伍的急剧扩大 |
D.贯彻了“双百”方针 |
31.
“它不仅在美学上构成了与传统的对立,在内在精神上体现出人的灵魂与肉体、人与自然的分离,而且在艺术的接受上也产生了与大众的隔膜。”下列作品与这段文字材料反映的风格一致的是
A.《巴黎圣母院》 |
B.《人间喜剧》 |
C.《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
D.《格尔尼卡》 |
32.
罗马教皇保罗三世(1534-1549年在位)采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改革天主教会的措施,如禁止出售教职,禁止任何主教占有一份以上的薪俸,规定每个教区必须修建一座神学院培训牧师,出版天主教徒禁止阅读的书籍的目录。这些措施
A.旨在应对宗教改革的冲击 |
B.是对路德新教的公开挑战 |
C.承认了新教徒的合法地位 |
D.认可了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3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7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