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澄江县一中2019届高三9月份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1533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0/2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25分)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气质。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风度是魏晋时期独特的审美特征,┅┅它使人回归到了本真与自然。魏晋士人以放旷、恣意的人生态度┅┅把作为文人知识分子对正义的理性思辨和坚守以艺术的、哲学的、人性的方式传达于世,达到了真善美融为一体的极致之境。
——居瑢《风流蕴藉: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
材料二外在自由和政治自由和内心自由,这些贵族精神的传统,在英国贵族那里通过与国王的抗争,保存了下来。
——许纪霖《平民时代的贵族精神》
材料三看民国风景,有历史、有人物、有景观、有文争武斗、有生活方式,归根结底,是生活方式。思想激变,生活方式亦随之激变。这是一段“过激”的历史,人人慨当以慷、个个向死而生。民国人的精神、气节、面貌、习性、礼仪,因之而带有“民国范儿”。
——新周刊330期《陈丹青民国答问录》
(1)“魏晋风度”在思想、书法、绘画方面是如何体现的。(6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从民主法制发展的角度,简述1640—1720年代英国贵族为了追求自由同国王进行了怎样的抗争?(6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民国范儿”产生的时代背景。(10分)
(4)通过以上探究,谈谈你对“魏晋风度”、“贵族精神”和“民国范儿”的认识。(3分)
2.
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近代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当代中国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都是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和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文艺复兴主要是一场文化运动,强调对希腊罗马经典的研究以及对个人成就的赞扬。它最早出现在14世纪的意大利,随后遍及欧洲大地,成为14世纪摧毁中世纪旧结构的“灾难”。……她将欧洲从中世纪引向了近代世界。

——丹尼斯·谢尔曼、乔伊斯·索尔兹伯里《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材料三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开始的)这场讨论的内容是,究竟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场讨论深层的含义则是要解决中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因此,这是一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和社会主义命运的大讨论。

——据邢贲思《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重要意义和重要启示》

(1)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并结合秦汉时期的相关史实,说明百家争鸣所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和近代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承担的相同历史使命。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在“将欧洲从中世纪引向……近代世界”的过程中所作出的历史贡献。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必要性
3.
(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腥风血雨,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落下帷幕。然而即将到来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甲、乙同学对此各有不同的看法。同学甲:战争已经永久地结束了。真正的持久的和平已经来临,你们看,各国不正在为争取和平而努力吗?同学乙:战争并没有结束。新的世界大战已经悄悄拉开序幕。
材料二  2006年10月13日下午,第61届联合国大会192个与会国的代表以热烈的掌声通过决议,正式任命韩国外交通商部长潘基文为下一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从而成为联合国历史上第八任秘书长,也是继缅甸的吴丹之后第二位来自亚洲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当前,我们面临一个比任何时期都需要联合国有所作为的时代。我会认真履行《联合国宪章》所赋予的职责,为推动和平、发展和增进人权做最大的努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的某一个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当今世界局势特点,谈谈你对潘基文讲话的理解。
4.
(历史选修4)
阅读下列材料:20世纪初,爱因斯坦从相对论的思想出发,提出了著名的质量能量公式,揭示出人类可以将物质的部分质量直接转换为巨大的、并能被人类直接利用的能量。这为核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德国科学家十分重视这一理论的军事价值,在相关研究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爱因斯坦向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应该抢在纳粹之前研制出原子弹。罗斯福在接见了这位科学家后决定:要赶在德国人之前造出原子弹。美国政府从事原子弹的制造是完全秘密的,爱因斯坦本人也不知道。但当他知道德国没有制成原子弹,而美国已成功后,感到沉重不安。他说,如果他知道德国不会制造原子弹,他就不会为“打开这个潘多拉魔匣做任何事情”。爱因斯坦得知美国向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平民伤亡惨重时,感到非常痛心。他说,致信罗斯福提议研制核武器,是自己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和遗憾。他甚至懊悔当初从事科研,“早知如此,我宁可当个修表匠”。
请回答:
(1)爱因斯坦的做法究竟是对还是错?
(2)从这件事情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发?
(3)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科学的发展?

2.简答题(共1题)

5.

   (1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拿破仑在他出征埃及的短暂时间里,还粉碎了埃及原有的统治阶级的权力。这为天才的阿尔巴尼亚冒险家穆罕默德·阿里当政铺平了道路。穆罕默德· 阿里的历史意义在于他是第一个意识到西方技术的意义并有效地利用西方技术来为自己的目的服务的中东的统治者。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穆罕默德·阿里)取得的成就很多,都是革命的。他开始兴修近代的灌溉系统;引进棉花的栽培,棉花迅速地成为国家最大的资源;重新开辟亚历山大港;鼓励对外贸易;派学生到国外去学习;开办各种学校……建立一所翻译学校,在1835至1848年间将大约2 000本欧洲的著作译成阿拉伯语。穆罕默德· 阿里还聘请外国专家帮助他建立中东第一支新式的陆海军。他甚至勇敢地试图在埃及建立一个近代化的工业结构,而且他的确在开罗和亚历山大兴建了大量的工厂。不过,这些企业最后由于国内的不足之处和欧洲诸强国的反对而失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拿破仑是怎样粉碎“埃及原有的统治阶级的权力”的?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说明穆罕默德·阿里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所采取的措施。
(3)据材料二说明穆罕默德·阿里向西方学习的最终结果及其原因。

3.单选题(共5题)

6.
(题文)公元61年,罗马市政官谢恭都斯为家中奴隶所杀。元老院将死者家中400名奴隶全部处死,这引起罗马城居民的骚动。元老院的这一判决
A.带有习惯法的色彩
B.激化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C.表明成文法亟待制定
D.激化了与被征服民族的矛盾
7.
20世纪50年代,在评论某一国际会议时,美国舆论认为,某些代表的亲美发言“没有对会议的结果产生任何影响”,“几个信仰美国哲学的亚洲朋友的声音很快就沉寂下去了”。据此可知,这一会议
A.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联系
B.开始冲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
C.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D.实现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8.
***在1974年2月22同赞比亚共和国总统卡翁达的谈话中曾提出:“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材料说明当时
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B.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
C.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D.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9.
1514年,广东布政司参议陈伯献上奏说:“近许官府抽分(注:征收进口税),公为贸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舶,私置兵器,纵横海上。”据此可知
A.陈伯献反对海禁政策
B.明政府加强海禁力度
C.明代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略
D.明政府曾经放松海禁
10.
19世纪初期,世界文学艺术作品紧密结合社会现实,从侧面揭示和抨击了当时的社会,充分体现了工业革命时代人们的浪漫情怀。下列作品最能体现这一时代特征的是
A.《人间喜剧》
B.《自由引导人民》
C.《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D.《围着时钟摇吧》

4.选择题(共4题)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一是“民本”。孟子崇尚“王道”政治,以“王道”为最高政治理想,而贬黜“霸道”。他分别以尧舜禹、“春秋五霸”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孟子所说的“王”,就是“以德行仁”,让人“中心悦而诚服”;他所说的“霸”是“以力服人”,结果是“非心服”。孟子要求行“仁政”,讲“民本”,其落脚点都在“王道”上。他向往尧舜禹先王之治,实质上是希望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即以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圣王历史与业绩的诠释,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目的是引导历史的走向。

    孟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以“民本”为基础,这与两千多年来中国以“君本”为基础的政治传统是形同水火的。如朱元璋读《孟子》至“草芥”“寇雠”之语而大怒,于洪武三年(1370)废黜孟子祠,并于洪武-十七年命大学士刘三吾删节《孟子》,就是明显的水火不相容的例子。两千多年来,《孟子》成了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的书,它召唤着历代读书人的良心,如“诗圣”杜甫的“致君尧舜上”,为民呐喊,忧国忧时。

    要讲“仁政”,就要以民为本,这就是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从这一理念出发,孟子阐述了自己的“仁政”学说。这一学说,简单说来,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这两方面的内容。孟子说:“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就是说,君主若能行仁政,那他的臣民就会拥护君王,会为长官丢拼命。孟子一直以为,国君和社稷都是可以变换的,就是改朝换代,而民众是不变的,民心向背与政权的稳定与否直接相关,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可是,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孟子其人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之大,后世的不少帝王望盂生畏,《孟子》成“经”之难可见一斑。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这一思想,是对春秋以来“以民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潮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对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

    如果说孟子言心言性是侧重于哲学思想的话,那么他谈君谈民就是偏重于政治思想了,二者密切相关。因为孟子的理想是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的合一,也就是“王道”。

    孟子“仁政”说的哲学基础是“性善论”。“性善论”,简言之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孟子以为,仁爱基于善性,这个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其目的是要为他的“仁政”说找依据。他说“道性善”,即善性人皆有之,应当不断加以扩充,达之于天下,那么“仁政”说就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深植于人的本性之中。这样一来,“仁政”学说就有了一种天然的合理性、普遍的可行性。他“称尧舜”,是称道尧舜的德治天下,不失为仁义之道。德治天下是人们的理想政治,孟子的机智之处就在于把自己的“仁政”说,托制于人们理想中的圣王,这样说服力、可信度都会增强。然而,孟子虽然为“仁政”说找到了“性善论”这个内在依据,不过在当时崇尚“霸道”的形势下,这种“性善论”“仁政”说是很难有市场的。难怪到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就说孟子的“仁政”说“迂远而阔于事情”了。

(摘编自郑杰文等主编《经学十二讲》)

12.猜一猜。
13.猜一猜。
14.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呼,还规定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这一变革体现了(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5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