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有学者认为:政治现代化就是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实行法治,完成民主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为反抗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法国资产阶级于1789年颁布的《人权宣言》规定:“全部主权的本原根本存在于国民之中.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不是明确来自国民的权力.”“任何社会,如果权利无保障或分权未确立,就没有宪法可言.”在此基础上,《1791年宪法》特别规定:“没有比法律更高的权力,国王只有根据法律,才能治理国家和要求服从.”在选举制度上,法国只有积极公民才拥有选举权,他们须拥有一定数量的财富,有合法的固定住所,已缴纳一定的直接税,不处于被雇佣状态等等.1804年,拿破仑颁布《民法典》,确立了绝对的个人所有权,肯定了大革命中农民和资产阶级剥夺、购买教会和贵族土地及财产的合法性:保证人人有自由和平等的民事权和行为能力,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承认自由迁移和转业的权利等,在民法典确立的原则基础上,拿破仑还相继颁布其他一系列法律法典.
一一摘编自陈晓律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西欧卷》
材料二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发展的历程和成就,概括起来就是:我们党成功地开辟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本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建立健全一整套实行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制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架构;较完整地掌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规律,即实行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一一摘编自童贤成、田虹《新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及启示一一纪念新中国60华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法国资产阶级颁布三部法律对政治现代化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依法保障人民民主政治的举措。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法、中两国立法保障人民主权的异同及目的。
材料一为反抗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法国资产阶级于1789年颁布的《人权宣言》规定:“全部主权的本原根本存在于国民之中.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不是明确来自国民的权力.”“任何社会,如果权利无保障或分权未确立,就没有宪法可言.”在此基础上,《1791年宪法》特别规定:“没有比法律更高的权力,国王只有根据法律,才能治理国家和要求服从.”在选举制度上,法国只有积极公民才拥有选举权,他们须拥有一定数量的财富,有合法的固定住所,已缴纳一定的直接税,不处于被雇佣状态等等.1804年,拿破仑颁布《民法典》,确立了绝对的个人所有权,肯定了大革命中农民和资产阶级剥夺、购买教会和贵族土地及财产的合法性:保证人人有自由和平等的民事权和行为能力,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承认自由迁移和转业的权利等,在民法典确立的原则基础上,拿破仑还相继颁布其他一系列法律法典.
一一摘编自陈晓律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西欧卷》
材料二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发展的历程和成就,概括起来就是:我们党成功地开辟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本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建立健全一整套实行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制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架构;较完整地掌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规律,即实行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一一摘编自童贤成、田虹《新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及启示一一纪念新中国60华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法国资产阶级颁布三部法律对政治现代化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依法保障人民民主政治的举措。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法、中两国立法保障人民主权的异同及目的。
2.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济南后,决定沿津浦铁路南北夹击徐州地区,试图击破陇海防线,争取郑州,武汉等交通枢纽,打通南北战场,迫使国民政府投降。1938年3一4月的徐州会战中,为争夺军事重镇台儿庄,中日军队展开殊死搏斗,国军将领李宗仁指挥中央军、桂军、川军、滇军等将士浴血奋战。为配合国军打击日寇,周恩来提出“固守要点,各个击破”、“阵地战和运动战相结合”的作战方针.中共鲁南游击队破坏津浦铁路线,八路军某部在德州阻击日军增援:多国记者冒着硝烟炮火采访前线,向全世界报道台儿庄战役的战况,克分肯定中国抗战的胜引前景,促成世界反法西斯国家逐步加强对华物资和人力援助.在台儿庄战役中,中国军队以伤亡5万余人的沉重代价,歼敌两万余人。取得抗战以来最大的军事胜利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日军的战略意图,并概括中国军队取得胜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台儿庄战役胜利的意义。
材料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济南后,决定沿津浦铁路南北夹击徐州地区,试图击破陇海防线,争取郑州,武汉等交通枢纽,打通南北战场,迫使国民政府投降。1938年3一4月的徐州会战中,为争夺军事重镇台儿庄,中日军队展开殊死搏斗,国军将领李宗仁指挥中央军、桂军、川军、滇军等将士浴血奋战。为配合国军打击日寇,周恩来提出“固守要点,各个击破”、“阵地战和运动战相结合”的作战方针.中共鲁南游击队破坏津浦铁路线,八路军某部在德州阻击日军增援:多国记者冒着硝烟炮火采访前线,向全世界报道台儿庄战役的战况,克分肯定中国抗战的胜引前景,促成世界反法西斯国家逐步加强对华物资和人力援助.在台儿庄战役中,中国军队以伤亡5万余人的沉重代价,歼敌两万余人。取得抗战以来最大的军事胜利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日军的战略意图,并概括中国军队取得胜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台儿庄战役胜利的意义。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明清之际,随着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一批思想家逐渐跳出宋明理学的思想藩篱.转持批评的立场。以顾炎武等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在对宋明理学加以反思,总结的基础上,开始批判宋明理学的弊端,形成一股以讲究经世致,注重现实,注重科技为特征的新思潮.经世致用之学成为早期启蒙精神的思想特点,实现了由王阳明所提倡的个人良知理性向东林党所提倡的社会政治理性的转化;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初步的科学理性逐渐从中国传统以道德理性为主的,笼统的理性概念中分化出来.理性精神的独立与强化,是世界各文明体系中的启蒙思想的共同特征.
一一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顾炎武认为:士大夫在“天下风俗最坏之地,清议南存,犹可维持一、二,至于清议亡,而干戈至矣.”提出思考必须结合“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圣人之道如之何?曰‘博以学文’,曰‘行己有耻'”“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致远也.”“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摘编自顾炎武《日知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思想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顾炎武思想的影响.
材料一明清之际,随着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一批思想家逐渐跳出宋明理学的思想藩篱.转持批评的立场。以顾炎武等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在对宋明理学加以反思,总结的基础上,开始批判宋明理学的弊端,形成一股以讲究经世致,注重现实,注重科技为特征的新思潮.经世致用之学成为早期启蒙精神的思想特点,实现了由王阳明所提倡的个人良知理性向东林党所提倡的社会政治理性的转化;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初步的科学理性逐渐从中国传统以道德理性为主的,笼统的理性概念中分化出来.理性精神的独立与强化,是世界各文明体系中的启蒙思想的共同特征.
一一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顾炎武认为:士大夫在“天下风俗最坏之地,清议南存,犹可维持一、二,至于清议亡,而干戈至矣.”提出思考必须结合“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圣人之道如之何?曰‘博以学文’,曰‘行己有耻'”“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致远也.”“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摘编自顾炎武《日知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思想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顾炎武思想的影响.
2.论述题- (共1题)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文艺复兴的现象既拥有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又有前所未有的内在实质.当时,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创作出很多杰作,但丁用《神曲》、彼特拉克以《歌集》颂扬了人类的优美灵魂和真挚情感,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路德叛逆天主教会发动了宗教改革,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敲响了科学革命的钟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通过艺术和科学,用数学的精确、经验的直观和神秘的审美力,无限拓展了已知的世界,发现新大陆、完成了环绕地球的航行.技术对于这个时代功不可没,四大发明在欧洲广为流传,对推动这个时代发展产生了重大的文化影响.人们重视个人主义和个人天才,抛弃禁欲守贫的观念,享受着个人财富带来的富足生活,人支主义者和艺术家在意大利商业和寡头精其营造的新文化气候里盛极一时.文艺复兴弘扬的个人主义精神,日益壮大的理智和精神独立的发展,对西方最高精神权威罗马天主教会采取一种激烈的批判态度;宗教改革强调个人主义的革命宣言进一步将文艺复兴运动从中世纪教会和中世纪特征中剥离出来,成为西方心灵和精神中一种更大的文化转型的突出表现,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向前发展.
一一摘编自上海社科出版社出版《西方思想史》
根据材料,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文艺复兴”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材料文艺复兴的现象既拥有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又有前所未有的内在实质.当时,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创作出很多杰作,但丁用《神曲》、彼特拉克以《歌集》颂扬了人类的优美灵魂和真挚情感,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路德叛逆天主教会发动了宗教改革,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敲响了科学革命的钟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通过艺术和科学,用数学的精确、经验的直观和神秘的审美力,无限拓展了已知的世界,发现新大陆、完成了环绕地球的航行.技术对于这个时代功不可没,四大发明在欧洲广为流传,对推动这个时代发展产生了重大的文化影响.人们重视个人主义和个人天才,抛弃禁欲守贫的观念,享受着个人财富带来的富足生活,人支主义者和艺术家在意大利商业和寡头精其营造的新文化气候里盛极一时.文艺复兴弘扬的个人主义精神,日益壮大的理智和精神独立的发展,对西方最高精神权威罗马天主教会采取一种激烈的批判态度;宗教改革强调个人主义的革命宣言进一步将文艺复兴运动从中世纪教会和中世纪特征中剥离出来,成为西方心灵和精神中一种更大的文化转型的突出表现,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向前发展.
一一摘编自上海社科出版社出版《西方思想史》
根据材料,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文艺复兴”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3.单选题- (共13题)
5.
苏格拉底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治理,都需要有政治头脑,富于政治知识,拥有管理经验的人来承担,而不能把权力交给一个毫无政治知识的普通公民手中。这主要说明了古希腊
A.直接民主的弊端 |
B.精英文化的缺失 |
C.人民主权的危害 |
D.城邦制度的衰落 |
6.
1784年,英国首相皮特试图通过改革抑制国王乔治三世的专权倾向,当时有不少议员被国王收买,皮特下令解散下院重新选举议会,新议会大力支持他的改革,皮特因此继续主政17年。这一现象表明
A.英国责任内阁体制的形成 |
B.行政制衡立法机制的运用 |
C.首相取代国王的元首地位 |
D.国王丧失对立法权的控制 |
7.
在遵义会议上,***主张先解决军事路线,只批判临时中央在军事路线上的错误,没有提政治上的错误,相反还在决议中对这个时期的政治路线,说了几句肯定的话。其主要目的是
A. 维护中共政治路线的严肃性
B. 彻底粉碎“左”倾机会主义
C. 独立自主地解决党内的分歧
D. 最大限度地避免党内的分裂
A. 维护中共政治路线的严肃性
B. 彻底粉碎“左”倾机会主义
C. 独立自主地解决党内的分歧
D. 最大限度地避免党内的分裂
8.
1954年12月11日,***同缅甸总理吴努谈话中说道:“五项原则是一个长期方针,不是为了临时应付的。这五项原则是适合我国情况的,我们需要长期的和平环境。五项原则也是适合你们国家情况的,适合亚洲、非洲绝大多数国家情况的。”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A.受美、苏两大阵营理论的影响 |
B.适应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 |
C.以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为基础 |
D.由平民外交转变为国家外交 |
9.
“除遏制苏联、抑制西欧共产党外,美国急需扩大国外市场,而且不少人认为,战后初期美国经济的繁荣,只是暂时的,因为它是建立在140多亿美元的出口贸易额之上,而这些出口的大部分都是输往美国最大的传统市场——欧洲。”材料主要揭示了美国
A.实施马歇尔计划的原因 |
B.建立国际金融体系的目的 |
C.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必要性 |
D.一战后经济呈现虚假繁荣 |
10.
1950年,法国外交部部长舒曼提出以煤钢联营作为发展欧洲一体化的小规模试验场。这一建议旨在将法国、联邦德国、比利时和卢森堡的煤铁资源合并起来,“使得战争是不可能的”。由此可知,上述四国建立一体化的最初目的在于
A.消除内部纷争谋求霸权 |
B.实现欧洲内部的共同发展 |
C.摆脱美国的控制,抵制苏联的威胁 |
D.实现优势互补与军事互信 |
11.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认为古代政府的抑商政策,“名为抑商,实为抑民间之商而重政府之‘商’”。下列最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秦国禁止弃农经商 | B.西汉盐铁官营政策 |
C.唐朝限制商人科举 | D.明清御用官窑瓷器 |
12.
(题文)16世纪,西班牙政府规定:其殖民地只许同宗主国贸易,不许与其它国家贸易,而且这个贸易只能由王室授予的少数商人来垄断,且集中于塞维利亚港。这一规定
A.保障了西班牙海外殖民优势 |
B.意在限制资本原始积累 |
C.有助于增加西班牙财政收入 |
D.是西班牙衰弱的根源 |
13.
甲午战前,外国在中国的投资总额不过二三亿美元。甲午战后,投资总额不断增长,1902年达15亿美元。1914年增至22亿美元,比战前提高9倍之多。1841—1894年间,外资在华投资设厂共计142家,1895—1914年间,设厂就增至322家。列强在华投资设厂的迅猛增长
A.促使自然经济彻底走向解体 |
B.缓和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 |
C.开始改变近代中国经济结构 |
D.严重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
14.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报刊针对此文进行褒贬不一的争论,有些批评直指该文“违反‘两个凡是’的中央精神”。材料表明当时
A.“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
B.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 |
C.“左”倾束缚亟待突破 |
D.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
15.
初唐欧阳询、唐太宗等人一方面从技法上廓清了书法的结构与用笔之理,另一方面又将风骨之美与严密的技法牢牢地粘接起来,“从而一种旨在将精巧的形式与雄阔的气势相结合的审美思想便出现了——既要有深刻的艺术性又要体现出儒家伦理道德规范”。这表明唐代书法的突出特点是
A.追求神韵 |
B.尚意 |
C.重视法度 |
D.重情 |
16.
1921年鲁迅发表《阿Q正传》,以尖锐笔触凸显阿Q身上体现的“精神胜利法”,借此讽刺荒谬、’可悲的民族习性,引起巨大的社会震动。这说明
A.民主与科学的胜利 |
B.封建旧道德的虚伪与腐朽 |
C.国民性格的复杂性 |
D.文学对社会变革的影响力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