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纵观整个中国古代与近代社会,政府运转一直是两大中枢点,一是中央权力,二是君主权力,简言之,即地方权力归于中央,中央权力归于君主,这一政治结构的设计师是战国时代的韩非,韩非认为国家权力的运行与管理的实现,应当做到:“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摘编自齐涛《集权与专制下的政府职能》
材料二伏尔泰对古代中国政府的行政机制大加赞扬,认为比之印度、波斯和土耳其的政治统治形式,中国要幸运得多。在这里,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在中国,这些衙门就是治理一切的机构。六部属于帝国各官府之首,六部之下有44个常设在北京的下属机构,每个省每个城市的官员都有一个辅佐的衙门。因此,在伏尔泰看来,人类肯定想象不出比中国的政治形式更好的政府。
——摘编自伏尔泰《风俗论》
材料三历史进入近代以后,西方近代民主思想逐步传入中国。从不满君主专制、羡幕民主政治到反对专制政体、建立民主政治的要求,从忠君爱国到抑君爱国再到叛君爱国,先进的中国人逐步把目光和心思从唐虞盛世转到中国之外的另一个世界,在中西比较中以新的思维传统的专制政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们从救亡图存出发,用进化论来论证民主政治取代君主专制的历史必然性,以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自由、平等、博爱等西方近代民主思想为理论武器对君主专制主义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力图在中国建立一个在西方早已出现的民主政体。
——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两大中枢点”,分别指出西汉、唐朝政府运转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伏尔泰的观点。(要求:对材料中的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近代冲击专制制度的因素。
材料一纵观整个中国古代与近代社会,政府运转一直是两大中枢点,一是中央权力,二是君主权力,简言之,即地方权力归于中央,中央权力归于君主,这一政治结构的设计师是战国时代的韩非,韩非认为国家权力的运行与管理的实现,应当做到:“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摘编自齐涛《集权与专制下的政府职能》
材料二伏尔泰对古代中国政府的行政机制大加赞扬,认为比之印度、波斯和土耳其的政治统治形式,中国要幸运得多。在这里,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在中国,这些衙门就是治理一切的机构。六部属于帝国各官府之首,六部之下有44个常设在北京的下属机构,每个省每个城市的官员都有一个辅佐的衙门。因此,在伏尔泰看来,人类肯定想象不出比中国的政治形式更好的政府。
——摘编自伏尔泰《风俗论》
材料三历史进入近代以后,西方近代民主思想逐步传入中国。从不满君主专制、羡幕民主政治到反对专制政体、建立民主政治的要求,从忠君爱国到抑君爱国再到叛君爱国,先进的中国人逐步把目光和心思从唐虞盛世转到中国之外的另一个世界,在中西比较中以新的思维传统的专制政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们从救亡图存出发,用进化论来论证民主政治取代君主专制的历史必然性,以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自由、平等、博爱等西方近代民主思想为理论武器对君主专制主义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力图在中国建立一个在西方早已出现的民主政体。
——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两大中枢点”,分别指出西汉、唐朝政府运转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伏尔泰的观点。(要求:对材料中的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近代冲击专制制度的因素。
2.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回眸)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抖清朝前期,政治相对安定,耐旱、耐寒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增长。据研究,康熙十八年(1679午)全国人口已达1.6亿,经过一个世纪,至乾隆末,已突玻3亿。“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雍正元年(1723年)下令说,“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稗益”,要求“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规定新开水田六年后纳税、旱田十年后纳税,禁止地方官吏阻挠或趁机勒索,对垦种成效显著地区的官吏予以奖励。至乾隆五年(1740年)下令告诫:“民间多辟尺寸之地,即多收升斗之储。”要求:“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汉族与少数民族)垦种,免其升科(税负),并严禁豪强首告争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前期推行垦荒政策的背景及影响。
材抖清朝前期,政治相对安定,耐旱、耐寒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增长。据研究,康熙十八年(1679午)全国人口已达1.6亿,经过一个世纪,至乾隆末,已突玻3亿。“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雍正元年(1723年)下令说,“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稗益”,要求“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规定新开水田六年后纳税、旱田十年后纳税,禁止地方官吏阻挠或趁机勒索,对垦种成效显著地区的官吏予以奖励。至乾隆五年(1740年)下令告诫:“民间多辟尺寸之地,即多收升斗之储。”要求:“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汉族与少数民族)垦种,免其升科(税负),并严禁豪强首告争夺。”
——摘编自《清实录》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朝前期垦荒政策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前期推行垦荒政策的背景及影响。
2.论述题- (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谢清高,广东人,18岁便出洋谋生,随外商海船遍历南洋群岛和世界多国,历时14年。后因双目失明被解雇,流落于澳门,靠口头翻译以维持生计。1820年谢清高在澳门把自己航海所去过的国家和地区及所见所闻口述培扬炳南,由杨炳南笔录为《海录》。下为该书对美国的一段记载。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近代前夕部分中国人对海外的印象”自行拟定一个具体
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材料 谢清高,广东人,18岁便出洋谋生,随外商海船遍历南洋群岛和世界多国,历时14年。后因双目失明被解雇,流落于澳门,靠口头翻译以维持生计。1820年谢清高在澳门把自己航海所去过的国家和地区及所见所闻口述培扬炳南,由杨炳南笔录为《海录》。下为该书对美国的一段记载。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近代前夕部分中国人对海外的印象”自行拟定一个具体
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3.单选题- (共21题)
4.
《简明中国教育史》记载了中国历史上某时期的教育现象:“红专学校各处可见,有些地方提出‘每县出一个鲁迅,每县出一个郭沫若’的指标,还有些省仅几个月就宣布‘基本扫除文盲’。”发生在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是( )
A.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
B.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 |
C.成功研制“银河”巨型计算机 |
D.发射第一颗实验通信卫星 |
5.
《管子》记载:“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鍼(针)、一刀,若(然后)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小马车)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由此可知当时
A. 各行业分工比较细致 B. 精耕细作农业技术已经成熟
C. 官营冶铁业相当发达 D. 铁器在生产生活中地位重要
A. 各行业分工比较细致 B. 精耕细作农业技术已经成熟
C. 官营冶铁业相当发达 D. 铁器在生产生活中地位重要
6.
(题文)西汉惠帝六年规定女子在15岁至30岁之间必须出嫁,否则多征税,此政策被历代王朝所借鉴。而民间则有“女大三,抱金砖”的婚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
B.体现了国家对母族亲属关系的重视 |
C.阻碍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
D.说明了农耕社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 |
7.
《周礼·考工记》载:“矢人为矢。鍭矢,叁分。茀矢,参分,一在前,二在后。兵矢、田矢,五分,二在前,三在后。杀矢,七分,三在前,四在后。叁分其长,而杀其一;五分其长,而羽其一。以其笴厚为之羽深。”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
C.技术精细,生产标准化 |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
8.
隋唐时期每个行业的行会有共同的行规和行神。行会的首要任务是协调与其他行业尤其是与官府之间的关系,如交纳税收、组织应役等,行会不限制行内成员的经营方式。材料说明行会的主要作用是()
A.限制了行业内部存在的不良竞争 |
B.推动了政府抑制工商业政策的实施 |
C.确保本行业在手工业中的领先地位 |
D.发挥了政府管理私营手工业的职能 |
9.
明代《松窗梦语》中记载:“夫贾人趋厚利者,不西入川,则南走粤,以珠玑金碧材木之利,或当五,或当十,或至蓰(蓰:五倍)无算也。”这反映了
A.民间贸易发达 |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C.经济重心南移 | D.区域经济差异明显 |
10.
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年),诏曰:“民铸铜为佛像、浮图及人物之无用者禁之,铜铁不得阑出蕃界及化外。”其主要目的是
A.抑制社会奢靡风气的蔓延 | B.限制民间资本市场的流通 |
C.保障金属货币的市场存量 | D.扩大三教合流的社会影响 |
12.
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和2%,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同时,统治者却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A.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
B.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
C.古代商业政策在实践中具有灵活性 |
D.重农抑商逐渐演变成重商主义政策 |
13.
下表摘自《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A.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
C.北方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
14.
“海者,闽人之田”、“潮漳以番舶为利”。宋朝以来,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明朝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官方朝贡贸易体系的弊端 |
B.对外贸易无利可图 |
C.“海禁”政策的恶果 |
D.国家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
15.
所谓“民自有经界(地界),而无烦上之区分。”即便是在国家注重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实行清查的情况下,“逃田”“诡寄”“飞洒”“移丘”“换段”“改册”之类的现象依然层出不穷。这主要反映了在中国古代
A. 土地占有权的频繁变动
B. 土地占有关系日渐模糊
C. 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D. 土地隐占推动土地兼并
A. 土地占有权的频繁变动
B. 土地占有关系日渐模糊
C. 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D. 土地隐占推动土地兼并
16.
19世纪70年代,德国和美国的工业公司已经创立了各自的实验室,并且拥有一定数量的科学家来解决一些特定的问题。尤其是两国的化学公司,发展与大学的联系,为其研究工作提供资金。这反映了
A.研究的普遍化和工业的普及化 |
B.科研的个体性和合作的必要性 |
C.资本的再生性和管理的科学性 |
D.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 |
17.
康德说,如果现在有人问:“我们目前是不是生活在一个启蒙了的时代?”那么回答就是:“并不是,但确实是在一个启蒙的时代。”康德意在说明
A.理性主义是启蒙时代的核心 |
B.启蒙运动仍处于过程之中 |
C.人的社会价值未得到认可 |
D.人的主体地位并未真正确立 |
18.
梁启超指出:“地者积人而成,国者积权而立。故全权之国强,缺权之国殃,无权之国亡。何谓全权?国人各行其固有之权。何谓缺权?国人有有权者,有不能自有其权者。何谓无权?不知权之所在也。”该观点体现出梁启超
A.强烈的救亡图存意识 | B.明确的君主立宪主张 |
C.浓厚的自由平等观念 | D.明显的人格独立色彩 |
19.
1905年,孙中山曾拜访位于布鲁塞尔的第二国际执行局并发表谈话:期盼中国“引进欧洲的生产模式与使用机器,但又能戒除这过程中所产生的弊端”;为了防范资本主义的弊病,中国人应该“在未来建立一个没有任何质变的新社会。”由此可见
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
B.民生主义蕴涵着社会主义要素 |
C.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
D.民生主义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 |
20.
1934年4月,著名作家高尔基在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上致开幕词时说:“我们所有民族的各个种族的文学成为统一的整体出现了”。据此推理,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文学的发展特征是
A.社会主义垄断倾向明显 | B.呈现出现代主义的风格 |
C.民族性和统一性相结合 | D.浪漫主义色彩比较突出 |
21.
一战后,一位西方画家说:“我们正在寻求一种建立在根本法则之上的艺术,一种将治好时代的疯狂症的艺术。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秩序来恢复天堂和地狱之间的平衡。”这表明了当时
A.民众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 B.艺术注重表现社会现实 |
C.西方社会面临精神危机 | D.两极世界格局濒临瓦解 |
22.
下列三段有关北魏太延四年(438年)的资料:
资料一《通鉴》记载:北魏太武帝“下诏,沙门年五十以下者还俗。”
资料二《通鉴》胡三省注:“因为这些人身体强壮,还俗于民,还可以为国作战。”
资料三《通鉴》记载:“九月,魏主伐柔然,相持不下。柔然担心魏大军将至,突围而去。”
对此史料理解准确的是
资料一《通鉴》记载:北魏太武帝“下诏,沙门年五十以下者还俗。”
资料二《通鉴》胡三省注:“因为这些人身体强壮,还俗于民,还可以为国作战。”
资料三《通鉴》记载:“九月,魏主伐柔然,相持不下。柔然担心魏大军将至,突围而去。”
对此史料理解准确的是
A.资料二注释资料一,资料三说明背景 | B.资料一注释资料三,资料二说明动机 |
C.资料二注释资料三,资料一说明结果 | D.资料三注释资料一,资料二解释起因 |
23.
唐代的两税法是一次划时代的赋税变革,它取代了以丁身作为征税标准的租庸调制。两税法的原则是:户无主客,以见(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这一政策的调整
A.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 B.以财产性收入作为征税依据 |
C.促进了租佃关系的迅速发展 | D.以政府严格控制户籍为前提 |
24.
商鞅认为户籍“上有通名,下有田宅,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说明其主要目的是
A.打击贵族势力消弭阶级差别 | B.加强基层管理 |
C.调配人力资源服务争霸战争 | D.建立中央集权 |
4.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1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