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高中2016级第三学期末教学质量测试 历史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1510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2/7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历史学家黄仁宇主张把历史演变放置在一个总体性的坐标上,从中西的比较看历史事物的特殊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16、17世纪,东西方文化都发展出一股新的气象。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
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情”的力量。杜丽娘为情而死,为情而复生,成为有情人的典型。社丽娘出生官宦之家,自幼受到无所不在的封建文化束缚。
《罗密欧与米丽叶》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中唯一的悲副。这虽然是悲剧,却歌颂了纯真的爱情。罗密欧与朱丽叶冲破家族的世仇勇敢追求真爱,并且为了对方不惜献出生命。
 
——摘自梁军童《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人文主义思想比较》
(1)根据材料一,比较明代文学与文艺复兴时文学的相似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些相似性的共同因素。
材料二 晚清道光、成丰年间,龚自珍的诗批判了黑暗的社会现实,具有变革精神。同治、光绪年间,黄遵宪的诗广泛地描写了重大的历史事件,还反映了新世界的奇异风物以及新的思想文化。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和《革命军序》等倡言民族、民主革命,影响很大。小说是清后期最为兴盛的文学样式。粱启超特别重视“政治小说”,曾朴的《孽海花》大胆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对此,史学界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形成的原因有三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认为它是中国人学习西方文化的结果,第二种认为它是近代中国现代化潮流的必然产物,第三种认为它是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产物。
——摘编自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等
(2)材料二中的“三种看法”蕴含多种史观,请运用三种不同的史观加以解读。

2.单选题(共17题)

2.
社会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这种学说曾经风靡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因为它
A.与近代中国的时代精神较为契合
B.科学地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C.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指明了道路
D.准确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
在文艺复兴催生的事物中,出现了一种新式的房间:一个小小的私人空间。在那儿,受到良好教育神士和淑女们会以书为件,并寻见到自己的安宁,文艺复兴时期这种新式房间的出现表明
A.收藏书箱成为当时的共识B.新式教育已经得到了普及
C.男女平等的意识得到认可D.凸显个性独立和自我发展
4.
1892年,在西方传教士所办的各种学校中学习的学生已达一万六千余名。从I815年至1891年间,中国先后创办的各种华文报刊达64种,加上香港地区的6种,共达70种之多,……努力介绍西方的科学技术成就、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状况以及近日新闻,为中国士子的视野与世界连接提供了客观条件。同时,有数以百计的外国书籍翻译为中文出版。这反映出
A.留学教育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B.近代中国人了解西方的途径多样
C.中西文化频繁交流唤醒了民众D.报刊是宣传西方民主思想主阵地
5.
卢梭认为良心和怜悯正是“先于思考而存在的纯自然的感动”。关于人的一个主要原理是:“自然曾使人幸福而善良;但社会使人堕落而悲苦”。据此可知卢梭的主张
A.基于自然理念对近代文明进行批判
B.完全背离了启蒙运动的宗旨
C.科学地诠释了启蒙思想中的“理性”
D.论证了共和制存在的合理性
6.
欧洲中世纪的通行文字是拉丁文,《圣经》就是典型。但到近代初期方言文学勃兴。很多思想家对此作出了重大贡献。如但丁对于意大利语,拉伯雷对于法语,马丁·路德对于德语。这一现象
A.促成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B.导致欧洲陷入四分五裂
C.体现了民主平等的启蒙思想D.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7.
18世纪的哲学已经按照当时自然科学的榜样和模式树立了自己的理想。为解决哲学的方法这一关键问题,人们求助于牛顿的“哲学思维的准则”。材料反映出牛顿
A.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兴起B.创立了近代自然科学体系
C.科学精神影响人的思维方式D.摧毁传统基督教神学信仰
8.
梁家麟《基督教会史略》中写道:一般的更正教(指新教)传统认为,宗教改革是使“基督教信仰回复它原来的单纯与直接的状态,将人与上帝之间由宗教所造成的一切隔阂除去”。最早努力“将人与上帝之间由宗教所造成的一切隔阂除去”的思想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因行称义
C.先定论
D.因信称义
9.
卢梭在《论不平等》中声称他不赞成“公民公决”,为了防止出现谋求私利和考虑不周全的法律,“并非所有人都有权因自己的喜好而提出新法律,这一权力属子政府成员”,人民只能“对法律表示同意"。这反映了卢梭
A.反对直接民主B.认为公意应高于个人意志
C.认为法律至上D.认为立法权应当属于政府
10.
一方面唐代书法中“楷书”规矩之森严、法度之完备、风格之繁复令后世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唐代所孕育产生的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完全可以和楷书艺术平分秋色。这反映了
A.唐代草书否定了楷书的法度规范
B.唐书完全满足了时人的审美需求
C.唐书“既尚法又尚情”的艺术特质
D.唐代社会三教合一的思想格局
11.
下表为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的对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东西方
A.政治体制本质差异B.中西文化的交流加深
C.社会发展趋势不同D.西方科技领先于中国
12.
1842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反响,印刷不过千册。二十年后,在日本畅销的《海国图志》已在中国绝版。这突出反映了当时
A.清政府实行文化专制B.近代中国印刷业严重滞后
C.社会变革的意识淡薄D.魏源的思想脱离中国实际
13.
陈独秀说:“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无价值,不过因为他不能支配现代人心,适合现代潮流,还有一班人硬要拿他出来压迫现代人心,抵抗现代潮流,成为我们社会进化的最大障碍”。这表明陈独秀
A.认为孔子是近代中国文明进化最大阻力
B.混淆了孔子和孔教的区别
C.全面反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传统
D.较为理性的认识传统文化
14.
1903年,清政府制定“癸卯学制”,基本照搬当时的日本学制,但对来自日本的学科名称进行了彻底改换,如将“经济学”改称“理财学”、“古文书学”改称“金石文字学”、理科”改称“格致科”等等。这反映了清政府
A.借鉴日本学制,复兴传统教育B.不辨名实之分,追求全盘西化
C.回应改革诉求,兼顾文化尊严D.坚持中体西用,抗拒制度变革
15.
历史学家黄克武认为,对于中国传统下思索解决专制问题的士大夫来说,(清末民初)西方民主制度的传入,无疑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制度来实现固有的“民本论”、“上下一体”与“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可让中国重返有如三代之盛世。材料说明
A.明清进步思潮与西方民主思想本质相同B.中国人能够接纳西方民主思想
C.西方民主思想根植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D.中国传统文化中早有民主思想
16.
孙中山主张普遍建立消费合作社和生产合作社,认为建立合作经济是“地方自治团体”之“要事”,是避免“商家垄断”的有效办法,还主张“累进税率,多征资本家的的所得税和遗产税”。这体现孙中山
A.要求节制资本B.主张走社会主义道路
C.提倡公私合营D.反对资本主义的发展
17.
1873年出版的《镀金时代》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通过对一位企业家兼政客的描写,揭露了投机家和政府官吏掠夺国家和人民财富的黑幕,揭示了种种丑陋不堪的社会现实,下列与《镀金时代》同属一个流派的文学作品是
A.巴尔扎克《人间喜剧》B.雨果《巴黎圣母院》
C.马尔克斯《百年孤独》D.贝克特《等待戈多》
18.
戊戌政变前谭嗣同曾劝说袁世凯“围园劫后”(包围圆明园,劫持慈禧太后)关于在这一事件前后,袁世凯在何时告密有不同的记载。袁世凯在《戊戌日记》一文中声称,自己是在政变发动之前告的密;张一麟在《心太平室集》则称,袁世凯在政变发动之后,为撇清与维新派之间的关系才告的密。这反映出
A.当事人的叙事一定真实可信B.历史现象具有相当大的复杂性
C.历史事实的真伪性无法判断D.历史记载都不能客观再现事实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