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兴市第四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历史期末模拟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1486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1/13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致力于科学传播,促进中国社会发展。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管师夷长技的主张遭到强烈反对,但统治者面对着接踵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忧外患,为生存计还是不得不实践这一主张。首先从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逐渐推广深入到全面学习西方机器大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学理的层次和阶段。为了对抗顽固派在基本理论问题上的挑战,终于结晶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高度概括的理论模式。
——雷颐《取静集》
材料二泰西之强,不在军兵炮械之来,而在其士人之学,新法之书。……其开智学而穷物理也,穷物理而知化也,……今穷物理之本,制电、制雨、制冰、制水、制火,皆可以人代天工,是操造化之权也。操造化之权者,宜其无于敌也。
夫中国今日不变法日新不可,稍变而不尽变不可,尽变而不兴农、工、商、矿之学不可,欲开农、工、商、矿之学,非令士人通物理不可。
——摘编自康有为《日本书目志》
材料三以人文思想为主的科学传播者,系统展示了科学精神对文化的巨大作用和影响。通过彰显科学怀疑和批判的精神,新文化运动对传统采取了激进的批判态度,“打倒孔家店”一度成为激进的知识分子进行文化革新的口号。通过推崇理性和实证的精神,新文化运动扫除了大量玄学迷信的鬼话,有力推进了民众心智的启蒙。而科学推崇说服而非压服的精神,又为国人解决政治中的分歧提供了一个范例,对中国民主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焱、郝苑《科学精神的启蒙——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传播》
(1)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有何变化?直接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对科技与变法关系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持这种观点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科学精神的内涵及其影响。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A:“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B:“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C:“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
材料二

材料三 
***《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材料四

(1)材料一中的A、B、C分别是哪位思想家的名言?
(2)材料二图中所示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谁的思想理论?作为辛亥革命重要成果却已成“空壳”的是什么?
(3)材料三描述的是***思想形成时期的哪一革命理论的实践?延安时期***还形成了怎样的革命理论?
(4)结合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指出: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发生了哪三次历史性的巨变?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2.单选题(共19题)

3.
古代雅典曾经出现“无论贵贱、无论财富的多寡,在政治上,雅典公民一律平等的奴隶制社会中的最高民主阶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最高民主阶段”时期,公民参政有一定的物质保证
B.克利斯提尼改革使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最高民主阶段”到来
C.在雅典“最高民主阶段”期间,各级官职向全体成年居民开放
D.在“最高民主阶段”,陪审法庭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4.
“冲击—回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下列选项中,不符合这一模式的对应关系的是(  )
A.A
B.B
C.C
D.D
5.
著名学者任鸿隽在1915年创刊的《科学》发刊词中指出:“世界强国,其民权国力之发展,必与其学术思想之进步为平行线,而学术荒芜之国无幸焉。”据此可知,任鸿隽主张
A.民主制度必须与科学思想相结合
B.科学救国是近代中国的唯一出路
C.科学革命比政治革命更重要
D.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开始发生转移
6.
唐诗“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描写了唐朝服饰的艳丽著华和开放。但宋朝时的服饰却简洁质朴,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唐宋服饰的演变,反映了人们审美观的变化,此种审美观的转变主要是由于
A.专制集权的巩固
B.封建经济的衰退
C.理学思想的影响
D.审美意识的觉醒
7.
“如果说人文主义者因此而发起一个崇古运动,那是由于他们看到其中有与自己相仿的精神。”英国史学家帕尔默在此所评价的思想解放运动
A.为西方近代科学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B.从根本上打破了天主教会的一统局面
C.为理性社会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构想
D.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依据
8.
据《启蒙运动百科全书》记载:启蒙运动时期,某一学说有两个灵感来源,一是英格兰的政治制度,另一个是生物学中的生机论学说。生机论不是把有机体看成机器,而是视之为力求维持动态平衡的不断变化的实体。据此推断提出此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A.伏尔泰
B.卢梭
C.孟德斯鸠
D.达尔文
9.
“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而同时又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材料突出强调
A.防止君主独裁的分权思想
B.抨击等级制度的平等观念
C.捍卫人民主权的民主理论
D.坚持社会契约的政治主张
10.
“他承认人为万物尺度,同时认为是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反对真理的相对性,他认为人们能够发现独立于人类欲望之正确和公平的恒久原则。在教育方法上,他反对死记硬背,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材料中“他”是
A.普罗泰格拉B.苏格拉底C.伏尔泰D.康德
11.
世界第一个计时器是公元1088年北宋的苏宋为皇帝编制历法而制造的水运仪象台(天文钟)。但随着朝廷的变更和战乱,这一技术便失传了。14世纪在欧洲的英、法等国的高大建筑物上出现了为公众报时的钟。1656年,荷兰的科学家惠更斯应用伽利略的理论设计了钟摆,1675年,他又用游丝取代了原始的钟摆,这样就形成了以发条为动力、以游丝为调速机构的小型钟,同时也为制造便于携带的袋表提供了条件。钟表制造业在欧洲发展起来。计时器在中外的不同命运的根本原因是( )
A.技术水平的高低B.是否出自社会需要
C.是否有政府支持D.科学家的创新能力
12.
苏轼在《书吴道子画后》中说:“君子之於学,百工之於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故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颜鲁公.画至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下列相关历史人物成就的叙述,正确的是
A.李白是唐朝全盛时期的著名诗人,被称为“诗圣”
B.颜真卿的楷书方严正大、朴拙雄浑,代表作《多宝塔碑》
C.韩愈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是宋明理学的开拓者
D.吴道子集风俗画创作的大成,被后世尊称为“画圣”
13.
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评论道:近代某科学家将天体、地球联系在一起,并放到整个宇宙体系中进行研究;开创性地提出整个宇宙中的物体都遵守一个定律,并运用数学推理予以证明。该科学家
A.提出自由落体定律
B.发现热辐射过程中的能量分布规律
C.系统说明了自然界的力学现象
D.揭示时空本质属性
14.
到18世纪基督时代为止,世界文明以农业为基础已有一千年了,然而,在18世纪,人们离开了原始的生活基地,进入到从未梦想过的新天地。这场革命在19世纪还未结束之前,就控制了整个世界。刘易斯·芒福德写道:“机械学成了新宗教,给世界带来了一个新的救世主。”“这场革命”是指( )
A.工业革命B.经典力学
C.启蒙运动D.宗教改革
15.
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同一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这表明当时
A.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
B.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
C.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
16.
下列图片中,体现20世纪第二个十年间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是
A.
B.
C.
D.
17.
王尔敏在《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写道:“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文中的“原始动力”应是指
A.师夷长技的爱国情怀
B.全盘西化的政治期望
C.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
D.各谋其利的阶级诉求
18.
民国十三年,孙中山谈道:“民生主义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所以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由此可见,此时的三民主义
A.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B.促进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C.是反资本主义的革命纲领
D.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19.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进行的探索是:(    )
A.发展外向型经济B.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改革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引进美国新经济
20.
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
B.籼型杂交水稻是在⑤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
C.“文革”使④时期内没有取得任何科技成就
D.“两弹一星”成果是在②时期取得的
21.
“大量使用了光与色的组合,使画面上的旭日、河水、晨雾、小舟、远方的景物,随着光色的变化而交相辉映,给人以特有的整体感”。这里描述的作品是
A.《向日葵》B.《樱桃和桃子》C.《日出·印象》D.《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3.选择题(共2题)

22.行酒令是筵宴上助兴取乐的饮酒游戏,最早诞生于西周,完备于隋唐。“飞花令”就是古时候人们经常玩的一种行酒令游戏。2017年1月29日至2月7日连续在央视综合频道晚8点播出《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则让改良版的“飞花令”又火了一把。上述材料表明(  )

①中华文化因其博大精深而具有包容性

②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能够在中华民族中产生强烈共鸣

③传统文化在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中发展

④改良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传承、创新基本途径

23.

跳伞运动员从某高度的直升机上跳下,经过2s 拉开绳索开启降落伞,此后再过18s 落地.整个跳伞过程中的v﹣t 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信息可知(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9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