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也,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释道犹劝人以善,小说专导人以恶……世人习而不察,辄怪乎刑狱之日繁,盗贼之日炽,岂知小说之于人心风俗者,已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清)钱大昕(1728—1804年)著《潜研堂文集》卷十七《正俗》
请根据对历史解释的理解,提炼上述材料中作者的两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也,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释道犹劝人以善,小说专导人以恶……世人习而不察,辄怪乎刑狱之日繁,盗贼之日炽,岂知小说之于人心风俗者,已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清)钱大昕(1728—1804年)著《潜研堂文集》卷十七《正俗》
请根据对历史解释的理解,提炼上述材料中作者的两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书(《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中国儒家的“三世”说附会在一起……他认为时下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统治的中国社会是“据乱世”,而要达到所谓的“太平世”,即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的社会,就必须先对“据乱世”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升平世”。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孙家鼐曾是竭力支持康有为变法的重要官员,他曾把康有为称之为“忠心热胆而心通时务”的“唯一朝士”,他还对皇上表示:“若皇上责成变法,我唯举康某人,我则安能?”(在《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他曾向皇帝奏称,“康有为才华甚富,学术不端,所著《孔子改制考》最为荒谬”。他还力请皇上销毁书版,而徐察其人品心术。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中的激进与保守》
材料三甲午一战……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在文化自觉上又上了一层次。
——金耀基《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之构建》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有何特点?康有为认为中国怎样才能实现“太平世”的理想?
(2)据材料二,指出孙家鼐对康有为的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这一变化反映了维新变法面临的最大阻力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在文化自觉上又上了一层次”的主要表现。近代前期(1840—1919年),中国知识精英向西方学习侧重点有何变化?
(4)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近代中国知识精英寻求救国道路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因素。
材料一在书(《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中国儒家的“三世”说附会在一起……他认为时下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统治的中国社会是“据乱世”,而要达到所谓的“太平世”,即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的社会,就必须先对“据乱世”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升平世”。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孙家鼐曾是竭力支持康有为变法的重要官员,他曾把康有为称之为“忠心热胆而心通时务”的“唯一朝士”,他还对皇上表示:“若皇上责成变法,我唯举康某人,我则安能?”(在《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他曾向皇帝奏称,“康有为才华甚富,学术不端,所著《孔子改制考》最为荒谬”。他还力请皇上销毁书版,而徐察其人品心术。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中的激进与保守》
材料三甲午一战……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在文化自觉上又上了一层次。
——金耀基《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之构建》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有何特点?康有为认为中国怎样才能实现“太平世”的理想?
(2)据材料二,指出孙家鼐对康有为的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这一变化反映了维新变法面临的最大阻力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在文化自觉上又上了一层次”的主要表现。近代前期(1840—1919年),中国知识精英向西方学习侧重点有何变化?
(4)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近代中国知识精英寻求救国道路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因素。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1与图2为孙中山手书。

材料二中国是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

材料四我们一定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中共十七大上的报告
(1)图1中的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依据图2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
(2)结合材料二指出***在哪一时期提出的什么重要思想及其意义。
(3)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什么重要理论?十年后,邓小平“南方谈话”论述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4)综合四则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材料一图1与图2为孙中山手书。

材料二中国是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

材料四我们一定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中共十七大上的报告
(1)图1中的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依据图2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
(2)结合材料二指出***在哪一时期提出的什么重要思想及其意义。
(3)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什么重要理论?十年后,邓小平“南方谈话”论述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4)综合四则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2.单选题- (共14题)
4.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的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革命实践,为中国革命在城市遭到失败后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材料描述的理论是
A.新三民主义 |
B.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
C.城市中心论 |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5.
翻阅西方思想史,我们会发现“人文精神”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下列能反映宗教改革时代人文精神内涵的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
B.“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
C.“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 |
D.“人因为自己的善行而得救” |
7.
《三国演义》中有如下描述:“义军见严纲兵来,都伏而不动。直到来得至近,一声炮响,八百弓弩手一齐俱发。”有人据此推断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这一推断
A.依据充分,结论正确 | B.依据不充分,结论正确 |
C.依据充分,结论错误 | D.依据不充分,结论错误 |
8.
余秋雨说:“汉字是第一项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星辰” 下列关于汉字的发展顺序的排列正确的是
A.甲骨文、金文、隶书、篆书 | B.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 |
C.金文、甲骨文、篆书、楷书 | D.金文、甲骨文、篆书、隶书 |
10.
经典物理学所面临的危机,终于在20世纪初被物理学发展史上的两场伟大的革命所解决。这两场革命使人类()
A.放弃了经典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理论 |
B.拥有了研究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理论体系 |
C.否定了此前物理学取得的一系列成果 |
D.转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交方式 |
11.
QQ、微信、微博等一些社交平台,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这都依赖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产生于
A.工业革命期间 | B.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 |
C.美苏冷战期间 | D.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
12.
翻开某一时期的报纸,你会发现当时所有西洋的东西都被冠以“文明”两个字。手杖是文明棍,西式礼帽是文明帽,自行车是文明车,连火柴都是文明火。话剧是文明戏,京剧则叫旧戏。“某一时期”应是
A.洋务运动时期 |
B.新文化运动时期 |
C.抗日战争时期 |
D.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期 |
13.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
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
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
14.
中国著名女医药家屠蚴蚴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的屠呦呦,以“文革”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就获奖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下列新中国科技成就属于这同一时期的是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
B.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 |
C.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
D.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 |
15.
“大量使用了光与色的组合,使画面上的旭日、河水、晨雾、小舟、远方的景物,随着光色的变化而交相辉映,给人以特有的整体感”。这里描述的作品是
A.《向日葵》 | B.《樱桃和桃子》 | C.《日出·印象》 | D.《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