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以科技文化为内涵的软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的崛起是至关重要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在19世纪,大家可以不去伦敦,不去维也纳、柏林,不去圣彼得堡,也可以不去罗马,但无论是谁,不管他什么出身,也不管他是什么国籍,他却不能不去巴黎”,当时,“巴黎是世界的神经中枢,正如雅典原先是希腊的思想灵魂一样。”
——(法)普罗夏松《巴黎1900:历史文化散论》
材料三从19世纪后期开始,德国和美国迎头赶了上来,开始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潮流,……当英国人从陶醉中惊醒,猛然看见帝国上空的夕阳时,新的太阳已经在大西洋另一端的美洲大陆上升起。……1894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跃居各大国之首,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四2010年日本GDP数据为5.4742万亿美元,中国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GDP数据为5.879万亿美元。这意味着日本自1968年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二经济大国以后,这一保持了42年之久的座次首次让位中国,中国由此成为仅次于美国的GDP大国。
——周俊生《应冷静客观看待中国经济世界位次变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至19世纪上半期为英国傲视全球提供支持的科技文化成果。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使法国巴黎成为“世界的神经中枢”的思想家有哪些?他们为世界提供了怎样的政治智慧?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崛起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科技因素。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在崛起过程中应如何加强软实力建设?
材料一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在19世纪,大家可以不去伦敦,不去维也纳、柏林,不去圣彼得堡,也可以不去罗马,但无论是谁,不管他什么出身,也不管他是什么国籍,他却不能不去巴黎”,当时,“巴黎是世界的神经中枢,正如雅典原先是希腊的思想灵魂一样。”
——(法)普罗夏松《巴黎1900:历史文化散论》
材料三从19世纪后期开始,德国和美国迎头赶了上来,开始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潮流,……当英国人从陶醉中惊醒,猛然看见帝国上空的夕阳时,新的太阳已经在大西洋另一端的美洲大陆上升起。……1894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跃居各大国之首,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四2010年日本GDP数据为5.4742万亿美元,中国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GDP数据为5.879万亿美元。这意味着日本自1968年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二经济大国以后,这一保持了42年之久的座次首次让位中国,中国由此成为仅次于美国的GDP大国。
——周俊生《应冷静客观看待中国经济世界位次变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至19世纪上半期为英国傲视全球提供支持的科技文化成果。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使法国巴黎成为“世界的神经中枢”的思想家有哪些?他们为世界提供了怎样的政治智慧?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崛起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科技因素。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在崛起过程中应如何加强软实力建设?
2.
文化的创新传承与交流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以后陆续来华的耶稣会士将中国的《四书》《五经》带回欧洲并译成拉丁文字,使欧洲人可以直接接触中国的哲学伦理思想。一些传教士所写的较高水平的关于中国文化的著作,在西方也产生了颇大的影响……有不少人认为,中华文明是更开明的文明,有不少可学的东西。正是在这种认识的背景下,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热”。在欧洲文明史上,欧洲大地上出现一种对非欧洲文明的“热”是罕见的,它冲击了欧洲人自认为理所当然的“欧洲文化优越感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我会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著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除了最纯洁的道德之外,我从未在其中发现任何东西,并且没有些许的假充内行式的蒙骗的味道……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规的时代……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伏尔泰《哲学辞典》
材料三 中国是一个幅员广大的帝国,使用同一种语言,用同一种法律治理,用同一种方式交流感情。任何导师,像孔夫子那样的先生,他们的威望和教诲很容易从这个帝国的某一角落传播到全国各地。没有人敢于抵制流行看法的洪流,后辈也没有足够的勇气敢于对祖宗制定、世代相传、大家公认的成规提出异议
——(英)大卫·休谟《人性的高贵与卑劣——休谟散文集》
材料四 他们(指启蒙思想家)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导致18世纪欧洲出现一股“中国热”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伏尔泰推崇儒家文化的出发点是什么?材料三休谟对中国文化持何种观点?与伏尔泰相比,休谟为什么持这种观点?
(3)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四中“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引起了哪些社会影响?
材料一 16世纪以后陆续来华的耶稣会士将中国的《四书》《五经》带回欧洲并译成拉丁文字,使欧洲人可以直接接触中国的哲学伦理思想。一些传教士所写的较高水平的关于中国文化的著作,在西方也产生了颇大的影响……有不少人认为,中华文明是更开明的文明,有不少可学的东西。正是在这种认识的背景下,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热”。在欧洲文明史上,欧洲大地上出现一种对非欧洲文明的“热”是罕见的,它冲击了欧洲人自认为理所当然的“欧洲文化优越感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我会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著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除了最纯洁的道德之外,我从未在其中发现任何东西,并且没有些许的假充内行式的蒙骗的味道……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规的时代……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伏尔泰《哲学辞典》
材料三 中国是一个幅员广大的帝国,使用同一种语言,用同一种法律治理,用同一种方式交流感情。任何导师,像孔夫子那样的先生,他们的威望和教诲很容易从这个帝国的某一角落传播到全国各地。没有人敢于抵制流行看法的洪流,后辈也没有足够的勇气敢于对祖宗制定、世代相传、大家公认的成规提出异议
——(英)大卫·休谟《人性的高贵与卑劣——休谟散文集》
材料四 他们(指启蒙思想家)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导致18世纪欧洲出现一股“中国热”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伏尔泰推崇儒家文化的出发点是什么?材料三休谟对中国文化持何种观点?与伏尔泰相比,休谟为什么持这种观点?
(3)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四中“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引起了哪些社会影响?
3.
民主启蒙思想是人类思想文化中的宝贵财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主权。随着政府职位诱惑力的加大,人民应采取更有力的监督手段……人们在行使自由权时,绝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这时,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强迫他自由”。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三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2)依据材料二概括卢梭思想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3)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材料三中所说的“学术觉悟、政治觉悟、伦理觉悟”分别做了哪些努力?
材料一:

材料二: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主权。随着政府职位诱惑力的加大,人民应采取更有力的监督手段……人们在行使自由权时,绝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这时,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强迫他自由”。
——摘编自卢梭某著作
材料三:“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技术),相形见拙,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近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日:伦理的觉悟,为吾人之最后觉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三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2)依据材料二概括卢梭思想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3)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材料三中所说的“学术觉悟、政治觉悟、伦理觉悟”分别做了哪些努力?
2.单选题- (共16题)
4.
有学者指出:“对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而言,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髦风潮,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该学者旨在强调
A.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斗争对象不同 |
B.部分人文主义者过分追求感官享受 |
C.宗教改革更有利于推动现代化进程 |
D.近代思想解放运动都具有地域性特征 |
5.
苏格拉底从来不向听他讲学的人索取金钱报酬,他接待了许多希望听他讲学的人,其中有本国公众,也有外国人。苏格拉底认为,获取报酬无异于迫使自己当奴隶。这反映了他
A.推崇思想自由 |
B.提倡有教无类 |
C.崇尚“知识即美德” |
D.主张“认识你自己” |
6.
清廷从政治标准出发,多次颁布法令,对民间戏曲进行干预,禁唱词曲;同时,清政府尤其是乾隆后期又召集民间不同的戏班进宫演唱,供他享乐。清廷的上述做法( )
A.使京剧艺术带有强烈的阶级性 |
B.使京剧在当时具有雅俗共赏性 |
C.改变了戏曲的教化和娱乐功能 |
D.客观上为京剧的产生提供了空间 |
7.
有学者认为,16世纪后半期的中国知识分子“直面的课题”大致可以总结为两个:一是形成秩序的能力不再为士大夫独有,而是一边广泛向庶民开放,一边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二是把在经济、社会中活动的主体个人的行动和追求利益的欲望定位于秩序之中。据此可知,这些知识分子
A.主张挽救瓦解的社会结构 |
B.质疑理学构建的纲纪伦常 |
C.顺应市民阶层发展的潮流 |
D.萌生否定君主专制的思想 |
8.
受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这说明近代自然科学
A.揭示了西方民主的虚伪 |
B.促使民主政治的形成 |
C.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发展 |
D.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 |
9.
下表列出了19、20世纪之交,物理学上有重大意义的实验发现
这些发现
年代 | 人物 | 贡献 | 年代 | 人物 | 贡献 |
1895 | 伦琴 | 发现X射线 | 1900 | 维拉德 | GAMMA射线 |
1897 | 汤姆 | 发现电子 | 1901 | 考夫曼 | 电子的质量随速度增加 |
1898 | 居里夫妇 | 钋和镭 | 1902 | 勒那德 | 光电效应基本规律 |
这些发现
A.弥补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 |
B.宣告了量子论这一现代物理理论的诞生 |
C.从根本上动摇了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 |
D.促使人们冲破原有物理学理论的框架 |
10.
近代一些感时忧世之士主张:“廷精于中西学者,广译西国有用之书,贱价出售,以广流传,使咸识格致之妙用然后迂腐之见化,然后诽谤之风……朝野一心,人无间言。”下列主张属于“感时忧世之士”的是
A.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
B.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
C.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 |
D.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 |
11.
邓实认为:“十五世纪为欧洲古学复兴之世,而二十世纪为亚洲古学复兴之世。夫周秦诸子,则犹之希腊七贤也。土耳其毁灭罗马图籍,犹之嬴秦氏之焚书也。旧宗教之束缚,贵族封建之压制,犹之汉武之罢黜百家也。呜呼!西学入华,宿儒瞠目,而考其实际,多与诸子相符。……亚洲古学复兴,非其时邪?”对邓实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A.维护儒学地位,且易导致复古守旧 | B.与新文化运动完全背道而驰 |
C.反对儒学独尊,倡导中西文化并存 | D.认为西学源于中国传统文化 |
12.
如果对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重要讲话文稿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编辑,排列正确的是
①《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
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③《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④《香港基本法具有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
①《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
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③《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④《香港基本法具有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
A.①②④③ | B.①④②③ | C.②①③④ | D.②①④③ |
13.
孙中山根据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中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仁”加以糅合、熔铸。他认为,“博爱和我们的民生主义是相通的”,是“人类宝筏,政治极则”,是“吾人无穷之希望、最伟大之思想”。这反映出孙中山心中的“博爱”
A.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矫正 |
B.是对大同社会美好设想 |
C.目的是赢取更多革命同情 |
D.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
14.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几乎绝对意义上的排斥;然而,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这一变化表明
A.政策转变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 |
B.思想解放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
C.文化领域“左”倾错误得以纠正 |
D.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基本确立 |
15.
王国维认为德智、德育、美育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不能定出孰优孰劣,因而必须“三育并行而渐达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体之训练,斯得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事毕矣。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实施德智体全体发展是在
A.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
C.“文化大革命”时期 |
D.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
16.
作为当今世界航天大国,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先后突破了“六个难关”:即“上天关”“回收关”“一箭多星关”“地球同步关”“太阳同步关”“载人航天关”。下列对中国突破“六个难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上天关”的突破,指的是“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
B.“一箭多星关”的突破,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 |
C.突破“地球同步关”,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已经迈入先进国家行列 |
D.突破“载人航天关”,是2003年“神舟5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 |
17.
在后现代艺术的强大冲击下,传统国画颇有些气短,而拍卖场上一些内地油画家动辄千万元级的成交价更是让人感叹国画价值的低廉。画家谢春彦表示:“我们面临的并非笔墨危机,而是精神危机。”这表明
A.国画的艺术价值已远远不如西方油画 |
B.国画已经不再受到国人的喜爱和重视 |
C.国画与民族气质、民族精神紧密相联 |
D.国画已失去了启迪民族自信心的作用 |
18.
有学者说:“我们可以把20世纪看成对现代社会结构弊病的反思以及对其价值系统的怀疑”,下列事件属于“反思和怀疑”的有:
①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俄国十月革命
③罗斯福新政
④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
①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俄国十月革命
③罗斯福新政
④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