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度泰安知行学校高二历史必修三模拟训练题(五)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1431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2/16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行、忠、信”都属于道德教育范围之内,“文”有一部分属于道德教育,一部分则属于文化知识教育。苏格拉底的思想是针对当时雅典的道德堕落提出的,德育自然也就成为其教育的主要内容。但两者在内容上又有所不同。孔子要求学生做一个“贤人”贤人的标准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孔子所谓的道指两个方面:一是忠,二是恕。德的内容更加广泛,孔子着重于个人修养,主要表现在孝、悌、忠信等品德上。“仁”就是“爱人”,孔子还重视“礼”强调等级名分,尊卑长幼之序,同时其教育内容中宗教成分较少,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个特点。苏格拉底的德育内容多是从“认识自己”这个角度出发的,其思想的基本命题有三:“知识即道德”“守法即正义”和“自制是道德的基础”,且内容上有较多的宗教色彩。当然,在他们道德教育的内容上也有相同的,如:孝、友爱兄弟、友誼等等。还有一点就是,孔子的道德教育多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与苏格拉底的“认识自己”也有不同。即除政事、道德外,苏格拉底主张学一些有关天文、数学、几何的日用知识。他更强调知识本身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未来的政治领导人应具备多方面的知识。

——摘编自王岚《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概括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莎士比亚的作品把新兴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和他们的故事搬上舞台,通过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力量的热情讴歌,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莎士比亚创作初期,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的统治时期,当时英国是世界上的海军强国,经济繁荣,文学璀璨辉煌。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君主往往是反面角色,尽管如此,伊丽莎白女王并不阻挠莎士比亚创作,反而支持莎士比亚剧院。
莎士比亚戏剧在17世纪陆续传入德、法、意、俄和北欧诸国……形成全球范围的西方戏剧文化圈。随着英语覆盖地域的剧增,莎士比亚戏剧迅速膨胀为世界性的戏剧遗产。
材料二受当时反理学、反传统、反专制的异端思想影响,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以情反理”,《南柯记》《邯郸记》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秩序的批判意识和否定精神。汤显祖的戏剧题材范围比较狭窄,作为一个正统的士大夫文人,他的表现对象只是其熟悉的科举官宦生活,表达的是传统儒人的思想感情,其作品影响力局限于文人圈。
汤显祖遵循曲牌体戏曲规范进行创作,按照严格的曲律格范进行曲牌填词,运用的是雅化的文言曲词工具,其作品受到同时代和后世文人的极高赞誉,但在广大普通民众中难以产生共鸣。莎士比亚有着熔铸生活词汇的天赋,广泛采用当时蓬勃兴起的市井民间语言:民谣、俗语、俚语、古谚语等。
——摘编自《汤显祖和莎士比亚——16世纪戏剧双星的文化际遇》
(1)根据材料一概括莎士比亚进行戏剧创作的有利社会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经久不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异同。
3.
文化总会打上时代的印记。人文环境、政治变革以及经济发展无不反映于其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明上河图》局部(宋)张择端
材料二乾隆时期调动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编纂了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全书几乎囊括了清中叶以前所有重要的文献典籍,具有“源流之大备”及“回归”的特质。……清政府在修书的同时,也对古代文化典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有目的的删削与篡改,对图书的禁毁确实是严厉的。
——楼宇烈《中华文明史》
(1)有学者认为“宋文化明显的具有务实性、普及性等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文学、艺术角度举例说明此观点,并分析宋代具有这些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文化的时代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单选题(共13题)

4.
明清时期的某思想家评论当时的政局曰:“人君之尊,如在天上,与帝同体……臣日益疏,智日益蔽……虽有善鸣者,不得闻于九天;虽有善烛者,不得照于九州。”解决此问题的方案应是
A.通过加强君主权力来实现尊君目的
B.实行言论自由来和谐人际关系
C.加强中央的权力以维护国家的统一
D.通过实行众治来取代君主专制
5.
“在轴心时代,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这里“相通的地方”指
A.都重视道德和教育的重要作用
B.都代表被统治阶级的利益
C.都强调个人的自由与权利平等
D.都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6.
有人将薄伽丘的《十日谈》与但丁的《神曲》并称为“人曲”。这是因为该书
A.用文学打动人心
B.描写了现实生活
C.揭露了教会的虚伪和腐化,歌颂人性
D.批判宗教信仰
7.
古希腊诗人西莫尼德写道:“德行/住在难攀登的高山/……求知,智慧,向善/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下列观点与该句最为契合的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美德即知识
C.社会秩序建立在约定上
D.信奉圣经,献身上帝
8.
郑板桥赞美黄慎的绘画时说:“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郑板桥在诗中反映了他所追求的艺术风格是
A.醉心于山水之间,忘情于林泉之际
B.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催动艺术商业化
C.工笔描绘细腻的人生
D.追求高雅,展现个性,以神韵意趣为毕生向往
9.
清人李渔在评论元代杂剧时说:“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由该评论可知
A.杂剧艺术水平较低
B.中国戏曲艺术源自市民的生活
C.元代杂剧缺乏精品
D.元杂剧适应了市民文化的需要
10.
“法拉第把人类文明提高到空前高度,把文明进程提前几十年、几百年,不能用金钱衡量其伟绩。”材料意在说明法拉第
A.是人类社会最伟大的科学家
B.致力于人类文明研究
C.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巨大
D.拥有大量的物质财富
11.
以下不属于康有为的活动和主张的是
A.撰写《孔子改制考》
B.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
C.肯定进化论的观点
D.提出君主立宪制
12.
***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的结果,是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它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①指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封建帝制
②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③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④指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③④
13.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A.批评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B.最早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发表的
C.成为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
D.是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
14.
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中包括以下三部著作。下表中关于这三部著作的表述,完全正确的项目是
项目
著作
体裁
作者
特点
评价
《诗经》
诗歌
屈原
现实主义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红楼梦》
小说
曹雪芹
古典主义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
《人间喜剧》
戏剧
巴尔扎克
浪漫主义
“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A.体裁B.作者C.特点D.评价
15.
下图中被称为“沙皇暴政的见证”的美术作品是
A.
B.
C.
D.
16.
德国文学理论学家施莱格尔指出:“文学的功能不在于教化启蒙或描写反映现实,文学应该写幻想和无限的渴望……先自由地幻想,描写对现实的渴望,然后再痛苦地粉碎、破坏自己创造的这一幻想世界。”符合这一观点的文学作品是
A.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B.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C.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D.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