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阶段性测试(4月)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1175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5/15

1.材料分析题(共6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国路易十四时代(1643—1715年)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欧洲人追逐的时尚,中国的思想也深刻地影响着欧洲。启蒙主义的大师们,多是中国的仰慕者,他们把孔夫子的格言当作座右铭,让康熙皇帝扮演西方国王们的榜样,于是法国国王、奥地利皇帝纷纷模仿中国皇帝举行亲耕仪式。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开明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对于伏尔泰、狄德罗那一代人来说,中国是一面旗帜,孔夫子是启蒙运动的守护神。
——摘编自周宁《2000年西方看中国》(下册)
材料二 明万历时期,传教士携带了“七千西书入中国”,然而这些来自异域的书籍只是“对于敏感的士人”产生了“压迫感”和“异样感”。“中国保持着平静的心情,从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从十八世纪又到十九世纪,只是在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的深处,那些曾经挑战并震撼了中国的西洋文明在蛰伏着”
——摘编自马小红《近代中国宪政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17、18世纪中西方对待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上述态度的原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大革命失敗后,中国共产党走上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道路,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这些起义走的都是俄国式的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秋收起义受挫后,***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带领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及时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相继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三篇文章,从理论上说明了中国革命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必要性,从实践上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新的道路。
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战争首先要把主要战略方向指向农村的理论和斗争艺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三座大山的主要力量盘踞在中心城市,农村是它们统治的薄弱环节。***毅然决定把主要战略方向首先指向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摘编自《浅析***的农村包围城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创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意义。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宋朝时,为了有效维护其统治,宋王朝对少数民族不得不采取怀柔扶纳策略,羁縻是其主要政策之一。宋朝羁縻政策在继承唐制的基础上增添了丰富的内容,并不断完善和发展,使中央王朝的统治势力更加广泛地渗透到少数民族地区,其主要内容表现为:一是羁縻地区少数民族承认对中央政权的依附,接受中央的册封和定期入贡;二是中央政权承认各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自治权,不直接参与其内政,各地方政权的官吏由本民族自行产生后,中央加以任免。
总之,宋王朝对少数民族的羁縻政策,对国家的统一与中央政权的巩固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羁縻政策的制定从根本上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统治,而忽视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使这些地区长期处于停滞落后状况。
——摘编自袁波澜、敏生兰、黄丽《唐、宋民族政策——羁縻问题之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宋朝羁縻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朝羁縻政策的影响。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倒幕维新运动的领导人在1868年夺取政权并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后,立即着手对旧制度进行改造,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机构。1868年4月,明治政府颁布《政体书》,规定中央政府组织形式为“太政官”,下设行政、议政、司法三个部门,地方设置府或县,受中央政府统一领导。《政体书》标榜三权分立,实际上大权集中在天皇及其重臣手里,是一种君主专制制度。取消大名对本藩的统治权,废除藩政,
将全国划分为三府七十二县,由中央派知事治理,旧藩主移居东京,领取世袭棒祿;废除封建等级制,取消武士特权,废除“贱民”称谓,实现“四民平等”。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
(1)根据材料,概括明治政府改造旧制度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措施的影响。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初以武立国,但是“以文德绥海内”才是唐太宗的最终目的。在李世民看来,为人君主首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为自己的臣民做出表率李世民不仅仅在自身修养上为臣民做出示范,同时敢于虚心纳谏,敢于承认自己犯下的错误并予以改正。设立三省制,有效防止了官吏垄断权力的可能,采用并完善科举制,选拔了大批人才。唐太宗本人深刻地认识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蚱其人,必难治理”,把官员的“德”看做是国家治理中的重中之重。选拔官员,德才兼备,德才并列,以德为先。在这样重“德”的氛围下,官员人人将做“贤臣”“重臣”“良臣”“智臣”“贞臣”“直臣”作为自己的仕途追求。
“贞观之治”作为我国历史上开明盛世的杰出代表,以唐太宗为首的吏治集团在短短数十年内励精图治,不但开创了“贞观盛世”局面,更创造出我国封建历史上唯一没有贪污的清明时代。
——摘编自郭善华、秦德君《“贞观之治”吏治的三点桔示》
(1)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在吏治建设方面的做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唐太宗的吏治建设。
6.
阅读树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北魏末年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一部集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科学之大成的巨著。全书共卷92篇,不仅记载了黄河流城,而且也记栽了南方的农业生产。其内容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个方面,凡耕种粮食,栽种瓜果蔬菜,蓄养家禽家畜,乃至食品加工酿酒造曲、制造笔墨等,都写入书中。
《齐民要术》继承了战国以来我国的农学遗产,书中引用前人著作达一百五六十种之多,特别是《汜胜之书》《四民月令》这些专门的农业著作。同时,《齐民要术》结合汉代以后数百年间农业生产实践,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古代农业知识。书中还引用了古代农谚30多条。可以说,它对我国古代农学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齐民要术》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齐民要术》特点形成的背景。

2.单选题(共18题)

7.
19世纪后期以来,中国政治重心经历了从中央到地方,从督抚大员到中青年士子和留学生群体,再到体制外的知识分子和工农大众的过程。这种变化的背景是
A.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B.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C.政治变革日趋激烈
D.专制力量不断增强
8.
西方某一流派作家认为古典主义宣扬的理性束缚了文艺,于是把抒发情感置于首要地位,对内心世界进行深入的挖掘。该流派是
A.浪漫主义文学
B.现实主义文学
C.民族文学
D.现代主义文学
9.
作为一次资产阶级和第三等级各劳动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联合起来的运动,启蒙运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从来没有偏离自己的任务。启蒙运动的任务主要是
A.推动人文主义发展
B.反对封建专制势力
C.构建民主科学时代
D.传播自由平等观念
10.
(题文)“他们拥有渊博的知识、伶俐的口才,尤其擅长雄辩,他们教会人们如何应用自己的知识为自己在城邦中更好地参与管理,应对日常的事务。”“他们”的出现
A.挽救了颓废的城邦制度B.推动了人文主义的产生
C.开始了对人性本身研究D.奠定了理想主义的基础
11.
14世纪30-40年代,佛罗伦萨市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对宗教裁判、对教会监督文化的作用实行限制,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A.政府与教会双方决裂
B.新兴资产阶级出现
C.新文化发展受到重视
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12.
下表为不同文献对某一事物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事实是
记述
出处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北宋)朱或《萍洲可谈》
“风雨晦冥时,惟凭针盘(罗盘)而行……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
 
A.指南针在航海中普及较快
B.指南针最早出现于宋代
C.宋代中国航海业高度发达
D.宋代指南针应用于海航
13.
杂剧在元代极为隆盛,有姓名可考的杂剧作家有200人,他们多为社会地位低下的文人、演员等,观众更是遍及各个社会阶层。据此可知,元杂剧的兴盛
A.说明文学进一步走向了民间
B.宣告戏剧成为中国文学主流
C.得益于广大下层人民的倡导
D.推动了元代社会文化的发展
14.
姜夔《续书谱》中指出,“唐人以书判取士,而士大夫字书,类有科举习气”,“故唐人下笔,应规人矩,无复魏晋飘逸之气”。下列作品符合唐人“科举习气”的是
A.
B.
C.
D.
15.
1919年11月8日,《泰晤士报》发表了一篇论述革命的文章,标题为“科学革命:爱因斯坦挑战牛顿、杰出物理学家的观点”。《泰晤士报》论述的“科学革命”
A.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B.否定了经典力学体系
C.建立在量子论的基础之上
D.得到了人们一致认可
16.
《新编世界科技史》写道:“19世纪,科学最重要的特征是它比任何时代都更鲜明地证明科学对生产的重要推动作用。”最能够证明这一论断的是
A.改良蒸汽机
B.蒸汽轮船
C.蒸汽火车
D.发电机
17.
有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提出的科学与民主的口号,是继承以往的科学和民主思想而来的,但亦有重要的不同。这里的“不同”主要是指,新文化运动强调
A.实现富国强兵
B.改造社会制度
C.提高国民觉悟
D.批判传统文化
18.
19世纪40年代,继林则徐后魏源编成《海国图志》,姚莹写成《康輔纪行》,徐继畲编成《瀛寰志略》,梁廷枬写成《海国四说》。这说明当时
A.“天朝上国”思想根深蒂固
B.学习西方科技成为社会主流
C.“夏夷之防”观念受到冲击
D.世界形势成为国人关注重心
19.
有人指出,作为三民主义革命纲领核心内容的民权主义,它的提出起过重大积极作用。民权主义的巨大作用表现在
A.增强革命派建立共和国的信心
B.促进了革命派对人民权利的关注
C.消除了革命派内部反满的分歧
D.巩固了革命派在反清中的领导地位
20.
邓小平与中国近代史上很多伟大的改革者很相似,他们都从中国的思想、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诊断中国的问题,开出了救国强国之方。这表明邓小平
A.改革内容涉及面广
B.重视中国具体实际
C.强国之方效果显著
D.改革面临严重局面
21.
1956年6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陆定一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后,“双百”方针得到正式的确定。“双百”方针的确立
A.消除了文艺领域的分歧
B.意在调动知识分子建设热情
C.表明党的执政方针改变
D.得益于广大知识分子的支持
22.
1960年,联邦德国议员施万写信给中国驻波兰大使,希望中国政府能够通过放弃爆炸原子武器来申明在国际事务中的共同决定权,该建议被中国婉拒。这主要在于,中国发展原子武器
A.打破美苏垄断空间技术
B.保证我国社会长期稳定
C.实现我国科技飞跃发展
D.利于提升我国国际地位
23.
下表1953年初、1957年我国高等院校专业情况统计(单位:种)

据此可以推知,这一时期我国
A.高校规模不断扩大
B.高校专业设置合理
C.工科地位得到加强
D.重理轻文局面形成
24.
有人指出,“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进”。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毕加索
A.为现代画家确立了绘画标准
B.所开辟的绘画道路影响深远
C.是现代绘画新时代的开创者
D.不断地改变了绘画发展方向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6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