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演变相互促进、交替进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已经说过,同治、光绪时代李鸿章所领导的自强运动限于物质方面,是很不彻底的。……可是李鸿章的物质改革已遭时人的反对,倘再进一步地改革政治态度,时人一定不容许他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一个国家,绝非可以舍弃一切其原来历史文化、政教渊源,而空言改单所能济事。当时除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亦更无比此再好的意见。惜乎当时已届学绝道丧之际(根本就拿不出所谓“中学”来),学术之培养与成熟,非短时间所能期望。……而外患之侵逼日紧,内政之腐败依然,一般人心再不能按捺,於(于)是对全部政治彻底改革之要求蓬勃四起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就是没有西力东渐的事实,中国社会,慢慢儿地也要生根本上的变动的,不过变得慢些,又不是现在这种变法罢了……至于具体的办法,要提出的方案,却不是一时办得到的事情。恰好这时候,西力东渐,和西洋人的社会渐渐地接触多了,关系密了;始而认识它的社会,和我们的组织不同;继而认识它的那种组织,我们实在不得不仿效,于是改革之事,就起了轩然大波
——吕思勉《中国通史》
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指出作者对洋务运动及其指导思想的评价有何异同之处并说明理由。
(2)对待改革,材料一中的“时人”与材料二中的“一般人”态度不同,原因何在?
(3)材料三作者认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的“轩然大波”对中国社会的政治和思想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
材料一我们已经说过,同治、光绪时代李鸿章所领导的自强运动限于物质方面,是很不彻底的。……可是李鸿章的物质改革已遭时人的反对,倘再进一步地改革政治态度,时人一定不容许他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一个国家,绝非可以舍弃一切其原来历史文化、政教渊源,而空言改单所能济事。当时除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亦更无比此再好的意见。惜乎当时已届学绝道丧之际(根本就拿不出所谓“中学”来),学术之培养与成熟,非短时间所能期望。……而外患之侵逼日紧,内政之腐败依然,一般人心再不能按捺,於(于)是对全部政治彻底改革之要求蓬勃四起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就是没有西力东渐的事实,中国社会,慢慢儿地也要生根本上的变动的,不过变得慢些,又不是现在这种变法罢了……至于具体的办法,要提出的方案,却不是一时办得到的事情。恰好这时候,西力东渐,和西洋人的社会渐渐地接触多了,关系密了;始而认识它的社会,和我们的组织不同;继而认识它的那种组织,我们实在不得不仿效,于是改革之事,就起了轩然大波
——吕思勉《中国通史》
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指出作者对洋务运动及其指导思想的评价有何异同之处并说明理由。
(2)对待改革,材料一中的“时人”与材料二中的“一般人”态度不同,原因何在?
(3)材料三作者认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的“轩然大波”对中国社会的政治和思想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成为俄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英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的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第一条农奴对地主的财产和人身依附关系永久性地取消。
第二条农民和解放的农奴享有农村自由等级的人身权和财产权。
第三条地主具有土地全部所有权,地主须分给农民永久所有的宅旁园地和耕种的份地,以便保障农民的生活和保降其履行对国家和地主的义务。
第四条农民从地主那里取得土地,必须以劳务或现金方式赎买,其额度由各省制定。
——俄国《解放农奴法案》1861年2月19日
材料三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一一列宁《关于纪念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从上面解决”的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认为“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理由。
(3)指出材料三中列宁观察问题的着眼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这一观点的主要理由。
材料一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英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的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第一条农奴对地主的财产和人身依附关系永久性地取消。
第二条农民和解放的农奴享有农村自由等级的人身权和财产权。
第三条地主具有土地全部所有权,地主须分给农民永久所有的宅旁园地和耕种的份地,以便保障农民的生活和保降其履行对国家和地主的义务。
第四条农民从地主那里取得土地,必须以劳务或现金方式赎买,其额度由各省制定。
——俄国《解放农奴法案》1861年2月19日
材料三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一一列宁《关于纪念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从上面解决”的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认为“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理由。
(3)指出材料三中列宁观察问题的着眼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这一观点的主要理由。
3.
中国古代杰出帝王往往因时因势制定民族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徙天下豪富12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将军蒙恬率大军30万人击走匈奴,取河南地,筑44个县城,徙内地罪人去居住。汉族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带到游牧地区,变牧地为耕地,扩大了北方边境。又征发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又发50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汉族文化技术传入南方,岭南开始成为中国的领土。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乱。……突厥贫弱,吾收而养之,计其感恩,入于骨髓,岂肯为患!且彼与薛延陀嗜欲略同,彼不北走薛延陀而南归我,其情可见矣。”
——《贞观政要》
材料三:清以前历代王朝的国家“大一统”,表面上是为长城所阻,实际上是传统、狭隘的民族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这种由区分“内中国外夷狄”到“天下一家”的破局,是从清朝的康熙帝开始的。康熙帝发现长城的存在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尤其不利于与“三北”游牧民族的政治一体化,于是否定了修长城的建议。……康熙帝决策废弃长城,实际是拆除了分割广大汉人与“三北”少数民族的一道隔离墙,不再有内外之分,迅速形成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
——李治亭《康熙帝缘何废长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秦始皇管辖边疆地区的措施,并指出其积极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指导思想。有何具体举措?
(3)据材料三,分析康熙帝“废弃长城”的重大意义。
材料一: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徙天下豪富12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将军蒙恬率大军30万人击走匈奴,取河南地,筑44个县城,徙内地罪人去居住。汉族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带到游牧地区,变牧地为耕地,扩大了北方边境。又征发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又发50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汉族文化技术传入南方,岭南开始成为中国的领土。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乱。……突厥贫弱,吾收而养之,计其感恩,入于骨髓,岂肯为患!且彼与薛延陀嗜欲略同,彼不北走薛延陀而南归我,其情可见矣。”
——《贞观政要》
材料三:清以前历代王朝的国家“大一统”,表面上是为长城所阻,实际上是传统、狭隘的民族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这种由区分“内中国外夷狄”到“天下一家”的破局,是从清朝的康熙帝开始的。康熙帝发现长城的存在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尤其不利于与“三北”游牧民族的政治一体化,于是否定了修长城的建议。……康熙帝决策废弃长城,实际是拆除了分割广大汉人与“三北”少数民族的一道隔离墙,不再有内外之分,迅速形成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
——李治亭《康熙帝缘何废长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秦始皇管辖边疆地区的措施,并指出其积极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指导思想。有何具体举措?
(3)据材料三,分析康熙帝“废弃长城”的重大意义。
2.单选题- (共11题)
4.
戴维·罗伯兹在《英国史:1688年至今》中写道:“成千上万的英国人民,以往从来没有行使过政治权力,而今竟能投票决定由谁来管理他们,有时,甚至自己也变成了管理者之一,这真是一个伟大的进步。”英国这一“伟大的进步”是缘于
A.“光荣革命”的胜利 |
B.议会改革的实行 |
C.《权利法案》的颁布 |
D.内阁制度的确立 |
5.
下图是吉林省档案馆收藏的日本昭和12年(1937年)12 月23日出版的《大阪每日新 闻(奈良版)》。其标题有:《南京总攻击观战记》、《情思远飞故里举杯共忆苦战》、《悼念战友誓死杀敌》、《在夷为废墟的敌都迎接新年》等。这些报道

①美化侵略行为 ②颠倒战争是非
③否认屠杀暴行 ④助长侵略气焰

①美化侵略行为 ②颠倒战争是非
③否认屠杀暴行 ④助长侵略气焰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7.
1949年12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访问苏联,会见了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1950年2月14日,双方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方此举( )
A.支持苏联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
B.希望得到社会主义国家承认 |
C.为新中国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
D.借助苏联恢复在联合国席位 |
8.
1500—1800年的近代早期时代,人类史无前例地进入了一个相互影响的关系中,商业贸易、生物学以及文化交流影响了世界各地的社会发展。(《新全球史》)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动植物品种的交流促使生物多元化 |
B.商业贸易使世界各地差距缩小 |
C.新航路开辟促使世界经济体系确立 |
D.文化交流促使各地价值观趋同 |
9.
下表据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绘制。表中数据表明
年代 | 钢(吨) | 生铁(吨) | 煤(吨) | 锰矿石(吨) |
1935年 | 256565 | 787062 | 36091747 | 31400 |
1936年 | 414315 | 809996 | 39902985 | 43400 |
1937年 | 556347 | 958683 | 37230469 | 79187 |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显著 |
B.国家实现统一且社会稳定 |
C.国防工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
D.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
10.
许倬云在《现代文明的成坏》中说:“欧洲启蒙……回归到一个理性的真神信仰,‘神’其实只是理性的代名词,而‘人’,既是神的产物,也代表理性和神赋予的自由。” 下列对“神赋予的自由”的理解准确的是
A.生而平等 | B.天赋人权 |
C.信仰自由 | D.独立自主 |
11.
清代闽浙总督伍拉纳之子伍子舒在《随园诗话》中有这样一段批语:“迨至(乾隆)五十五年,举行万寿,浙江盐务承办皇会,先大人(伍拉纳)命带三庆班入京,自此继来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班。”这则材料
A.是徽班进京的最早记载 |
B.说明朝野对越剧的喜爱 |
C.体现传统剧种种类繁多 |
D.是京剧的形成佐证之 |
12.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开尔文在一篇展望20世纪物理学的文章中就曾谈道:“在已经基本建成的科学大厦中,后辈物理学家只要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就行了,也就是在测量数据的小数点后面添加几位有效数字而已。”对此言论率先进行挑战的科学成就是
A.经典力学坐标系 |
B.电磁感应现象 |
C.量子论 |
D.相对论 |
13.
“小平同志晚年提出了许多十分重要的思想,特别是他一九九二年的南方谈话,澄清了当时困扰着人们思想的一些十分重大的问题,为我们这一代人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南方谈话澄清的重大问题是
A.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 B.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 |
C.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 | D.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