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勐海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41108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5/13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中国古代农业历史悠久,手工业素称发达,二者在古代世界的领先地位足以令国人自豪,时至今日仍对我们有深远的影响。下图是某学生在学习研究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时使用的一幅示意图。

(1)据材料中的示意图,你认为该同学与农业有关的研究主题是什么?从牵引动力来看,从图中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2)我们在研究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时,还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研究?试举出实例加以说明。(至少两个角度)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3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投资棉纺织厂的情况

材料二 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

材料三 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情况(单位:家)

——根据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提供的统计数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当时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并简要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2)根据三则材料,分析民族工业的发展有何特点?你认为这种工业发展的特点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何不利影响?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继昌隆缫丝厂的蒸汽锅炉机

材料二  (陈启沅)岁甲寅(1854年)至南洋,遍游各埠,考求机器之学,壬申岁(1872年)返粤,在简村创设缫丝厂,名曰“继昌隆”……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
——《南海县志》卷21
材料三 采用机器生产缫丝已引起很多人反对。……机器动力代替手工操作,使人们在幻想中觉得恶果很多,这是主要的反对理由。……第二个理由是因为男女同在一厂房里工作,有伤风化……
——1874年《捷报》卷12
请回答:
(1)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它与我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2)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与材料一之间的关系?
(3)材料三中的现象又说明了什么?

2.单选题(共12题)

4.
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
C.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5.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满载美国货的“中国皇后号”帆船,经过长途航行到达中国后,又把中国土特产带回美国,中美贸易从此开始。到达中国后该货船最有可能停泊的城市是(  )
A.泉州B.广州C.南京D.上海
6.
《吕氏春秋·召类》中写道:“吾恃为鞔(指鞋)以食三世矣,今徙之,是宋国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这里的“吾”的身份是()
A.官营手工业者B.民营手工业者
C.家庭手工业者D.雇佣手工业者
7.
中央电视台在某地举行的大型专家鉴宝会上,有人拿出其收藏的一件唐代瓷器(如下图)请专家鉴定。专家认定这是一件粉彩瓷,并一口否定了该藏品的真实性,其理由应是
A.唐代只有白瓷
B.唐代只有青瓷
C.古代中国没有彩瓷
D.唐代以后才有彩瓷
8.
白居易《卖炭翁》一诗,被史学大师陈寅恪赞誉为“诗史”。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碾冰辙”来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此处的“市”是指()
A. 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 B. 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
C. 沿街开铺的街市     D. 地方自治的市镇
9.
中国古代典籍中有“田里不鬻”的记载。这种土地制度存在于
A.夏商时期到西周时期
B.夏商时期到秦朝时期
C.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
D.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
10.
新航路开辟后,在西欧市场上出现的商品中最能体现时代特色的是(  )
A.丝绸
B.香料
C.玉米
D.茶叶
11.
西方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在经过了几百年风霜雪雨的洗礼之后,他理想中的经济自由化思想竟然在现实中会遭遇如此的困境,并出现如此的“异化”。这种异化在十九世纪晚期表现为
A.西方国家加大了关税壁垒
B.西方市场出现垄断现象
C.西方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D.西方国家大规模推行福利政策
12.
下面是1936年与1935年相比中国民族工业中各主要行业增长率的变化情况示意图。导致图中各行业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促进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
C.国内战争刺激了市场的需求
D.国内爱用国货运动的促进
13.
从1885到1892年,清政府财政收入中的田赋由38.5%下降到35.2%,而厘金(国内贸易征税)和关税收入则由36.7%上升到43.2%,其中关税收入逐年上升了3.8%。这表明
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B.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陷入困境
D.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14.
1948年,在老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粒米一百元,寸布十五万,呜呼蒋介石,哪得不完蛋!”对这则材料分析错误的是
A.当时的国民政府实行了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B.严重的通货膨胀是导致蒋介石倒台的重要原因
C.顺口溜中的现象对民族工业影响非常有限
D.表明当时民众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强烈不满
15.
在广播电视出现以前,最有效的新闻媒介是(  )
A.电影B.报纸C.互联网D.口头传播

3.选择题(共2题)

16.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我国陆地最低的地方吐鲁番盆地在海平面以下155米,两地相对高度是(  )
17.俄罗斯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2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