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材料一宋代已出现装载数量数十万石的大海船,瓷器、丝绸与东南亚直至欧洲都有交易。据考证:近海有2000—3000艘沉船,以宋元时期居多。
宋代是一个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的朝代,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商人中“有奇才异行者”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北宋都城开封商业区“市”和居民区“坊”已没有界限,到北宋中期,开封的街市变迁完成了从坊外店肆到坊墙开门侵街店肆再到夹街店肆的演变过程,市内到处设有晓市、鬼市、晚市和夜市,全城店铺林立。
材料二北宋赋税结构

材料三儒学在宋代理学思潮中发展到了极致,……国家被视为一个大家庭,君主同父亲一样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但像孟子所强调的,他必须具有完美的道德。
材料四科举制度被外国人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宋太宗时在科举考试中开始使用糊名法。(糊名法在当今中国各类考试中仍普遍使用。)明清时八股文是一种简单且良好的文章格式,采用这种方式来写文章,思维缜密,格式严整;但它一意代圣贤立言,远离现实。科举制度在1905年废止。在科举的存废和利弊上,不同学者观点不一。
①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顾炎武
②科举虽然不好,但是没有科举,那个时代更坏!
——《疯狂的科举》潘剑冰
③就耳目所睹记,语言文章之工,合于逻辑者,无有逾于八股文者也!
——钱基博
(1)根据材料一、二所提供的信息,概括宋代商业上出现的新气象。
(2)写出宋代理学的两位代表人物。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理学家的政治理想。
(3)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若请你评价对科举制度,你会更注重材料四中的哪种主张?并说出理由(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材料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谈到了教育规划:儿童6岁开始入男女分校学习,接受同样的教育,并且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分别进入国家办的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和体操学校学习。学习内容很丰富包括阅读、书写、计算、唱歌、音乐、体操、骑马、射箭等。16岁毕业后,大多数人,尤其是手工业者、农民的子弟要进入社会做一个顺从的劳动者。而奴隶主子弟在17—20岁期间要接受较高一级的教育,培养他们的意志和勇敢,使之成为保卫国家的军人。体育训练是主要的学习内容,其次还要学习军人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例如,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这一阶段的学习结束后,大多数奴隶主子弟结束学习,担负起保卫国家的职责,成为军人。只有极少数的人可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受教育。用20年的时间来研究辩证法,培养学生用理智去衡量各种事物。这是最后阶段的教育,学生50岁毕业后可担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同时也成为哲学王。
——摘编自郑晓沧译《柏拉图论教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述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2)你能否依据以上材料对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做全面、客观、严谨的评价?说明理由。并举出进一步了解柏拉图教育思想的两种途径。
2.单选题- (共13题)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
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
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
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
①中国政府主张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②中国政府表示台湾可维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③中国政府不干涉台湾的外交事务
④尊重台湾各界人士的正确意见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A.推翻帝国主义势力,取得民族独立 |
B.建立新民主主义政权,保障民主权利 |
C.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民生幸福 |
D.扫除现代化发展障碍,迈向民族振兴 |
A.理念的世界才是真实的 |
B.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 |
C.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 |
D.主观感受无助于人对世界的认识 |
A.苏格拉底崇尚自由探索,指导个人行为 |
B.智者学派突出个体感受,导致社会混乱 |
C.苏格拉底强调教育作用,培养人的美德 |
D.智者从个人与利益出发,实现主观主义 |
A.依据正确,结论错误 |
B.依据错误,结论正确 |
C.依据正确,结论错误 |
D.依据错误,结论错误 |
A.经典力学 |
B.进化论 |
C.相对论 |
D.量子理论 |
A.不可能培养出实际有用 |
B.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
C.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化 |
D.使科举考试内容发生根本变化 |
A.林则徐为代表的鸦片战争时期 |
B.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运动时期 |
C.康有为为代表的戊戌变法时期 |
D.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时期 |
A.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 B.核定地价,国民共享 |
C.主权在民,民族平等 | D.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
①邓小平南方谈话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③开始扩大企业自主权
④加入世贸组织
A.①② |
B.①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A.《巴黎圣母院》 |
B.《红与黑》 |
C.《高利贷者》 |
D.《高老头》 |

A.太平天国运动 | B.义和团运动 |
C.戊戌变法 | D.辛亥革命 |
3.选择题- (共1题)
Once a circle lost a piece of its own. The circle wanted to be whole, so it went around looking for its missing piece. But because it was incomplete(不完整的),it could only roll(滚) very slowly. It enjoyed the flowers and the sunshine along the way. It talked with insects(昆虫). It found lots of different pieces, but none of them fitted. So it left them all by the side of the road and kept on looking for the missing piece. Then one day the circle found a piece that fitted perfectly, it put the missing piece into itself. It could be whole, with nothing missing. It was so happy and began to roll. Now that it was a perfect circle, it could roll very fast, too fast to see flowers or talk to insects. It realized how different the world was when it rolled so quickly. It felt so sad that it stopped, left the piece it found by the side of the road and rolled away slowly.
Sometimes, we are perfect when we lose something. A man who has everything is a poor man in some ways. He will never have hopes, dreams or something better.
We couldn't be perfect, but we must be brave enough to love, kind enough to share happiness with others and clever enough to know there is enough love around us.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3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