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偶然与必然
工业革命英国明清时期的中国禁烟运动
材料二商务与碰撞
有的历史学家认为“(鸦片战争)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今天有的历史学者又提出了“鸦片战争——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碰撞”的新认识。
材料三破坏与建设
有人说,如果没有鸦片战争砸开我们这个封闭的铁罐头,中国不知道还要经历几百年、几千年才能进化到现代文明社会。也有人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偶然与必然”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
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 ②史料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50字左右。
(2)材料二中“决定东西方商务关系”的观点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鸦片战争的?其本质意图在于什么?材料二中“两种文明碰撞”的新认识的立场又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材料一偶然与必然
工业革命英国明清时期的中国禁烟运动
材料二商务与碰撞
有的历史学家认为“(鸦片战争)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今天有的历史学者又提出了“鸦片战争——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碰撞”的新认识。
材料三破坏与建设
有人说,如果没有鸦片战争砸开我们这个封闭的铁罐头,中国不知道还要经历几百年、几千年才能进化到现代文明社会。也有人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偶然与必然”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
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 ②史料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50字左右。
(2)材料二中“决定东西方商务关系”的观点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鸦片战争的?其本质意图在于什么?材料二中“两种文明碰撞”的新认识的立场又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2.
中国明朝和西方文艺复兴在思想和精神追求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完全不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不曾抵抗就做了俘虏/因为,夫人,您那美丽的眼睛射出的无形视线/将我
捆缚起来,如同囚犯一般/当时我没有意识到预防爱神的纠缠/依然若无其事、自信地迈步向前/殊不知就在此刻,我的感情之苦/已经伴随着人间之痛一起涌起波涟。
材料二 李贽对这个社会具有理智上的关心,则属毫无疑义。这种关心和信仰自由有其相通之处,在于它的后面有社会经济的背景,也有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特别的关联……他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 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这些条件只能更把李贽构成一位特色鲜明的中国者,而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的人物。
(1)材料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诉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诉求产生的社会效应。
(2)据材料二指出,李贽思想“特色鲜明”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不是一位类似欧洲式人物”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所学知识,指出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追求人性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在当时东西方的不同影响。
材料一 我不曾抵抗就做了俘虏/因为,夫人,您那美丽的眼睛射出的无形视线/将我
捆缚起来,如同囚犯一般/当时我没有意识到预防爱神的纠缠/依然若无其事、自信地迈步向前/殊不知就在此刻,我的感情之苦/已经伴随着人间之痛一起涌起波涟。
材料二 李贽对这个社会具有理智上的关心,则属毫无疑义。这种关心和信仰自由有其相通之处,在于它的后面有社会经济的背景,也有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特别的关联……他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 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这些条件只能更把李贽构成一位特色鲜明的中国者,而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的人物。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材料三 由于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这种追求人性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实在没有太多的空间得到释放和施展。……当然,整个社会问题的解决,在当时,仅仅依靠一群文人思想的力量远远不够。这些文人在当时不但不是社会的主流,有的甚至还是政府排挤打压的对象,所起的作用极为有限,再者封建制度的沉疴积重难返,已到了封建社会的沉暮之年,整个社会的衰落也是历史所趋。——张辑《试寻文人画和人文主义之间的共性》
请回答:(1)材料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诉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诉求产生的社会效应。
(2)据材料二指出,李贽思想“特色鲜明”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不是一位类似欧洲式人物”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所学知识,指出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追求人性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在当时东西方的不同影响。
3.
李时珍是中国古代卓越的医药学家,世称“医中之圣”。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时珍,字东壁,蕲州人,父言闻,世孝友,以医为业,王侯重之,……年十四,补诸生(秀才);三举于乡不第,发愤读书,十年不出户阈,经传子史声律农圃星卜佛老稗说,莫不倍究。
——光绪《蕲州志》卷三十七《艺文志·李时珍传》
材料二旧本玉石水土混同。诸虫鳞介不别,或虫入木部,或木入草部。今各列为部,首以水火,次之以土,水火为万物之先,土为万物母也。次之以金石,从土也。次之以草谷菜果木,从微至巨也。次之以服器,从草木也。次之以虫鳞介禽兽,终之以人,从贱至贵也。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材料三至顺治间,钱塘吴毓昌重订付梓,于是,业医者无不家有一编,《明史·方伎传》亟称之盍集本草者,无过于此矣!
——光绪《蕲州志》卷十《著述志·〈本草纲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影响李时珍走上从医之路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李时珍《本草纲目》的创新之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本草纲目》在中国古代医药学发展上的重要地位。
材料一时珍,字东壁,蕲州人,父言闻,世孝友,以医为业,王侯重之,……年十四,补诸生(秀才);三举于乡不第,发愤读书,十年不出户阈,经传子史声律农圃星卜佛老稗说,莫不倍究。
——光绪《蕲州志》卷三十七《艺文志·李时珍传》
材料二旧本玉石水土混同。诸虫鳞介不别,或虫入木部,或木入草部。今各列为部,首以水火,次之以土,水火为万物之先,土为万物母也。次之以金石,从土也。次之以草谷菜果木,从微至巨也。次之以服器,从草木也。次之以虫鳞介禽兽,终之以人,从贱至贵也。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材料三至顺治间,钱塘吴毓昌重订付梓,于是,业医者无不家有一编,《明史·方伎传》亟称之盍集本草者,无过于此矣!
——光绪《蕲州志》卷十《著述志·〈本草纲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影响李时珍走上从医之路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李时珍《本草纲目》的创新之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本草纲目》在中国古代医药学发展上的重要地位。
4.
教育的发展及变迁反映了政治及时代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汉)由地方即郡国申送十八岁以上青年太,受业一年,经考试,以甲乙等分发。甲等得在宫廷充朝廷侍卫,乙等回本乡做吏。凡属政府成员,皆需太出身,或是由太生服务地方政府为吏之双重资格为出身。此等人,皆经政府之教育与选择。每一成员,既通经术,亦称文,又擅吏事,汉人谓之“通经致用”。
材料二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国,宣布逐步改用国体文,教科书进入以白话文为形式的新阶段。为适应教科书文体改革,商务印书馆编撰出版了《新法教科书》也全部采用白话文。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西汉太教育的特点和目的。结合所知识指出其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白话文的首倡者及其代表作。
指出推动教科书文体改革的根本因素及其客观作用。
(3)材料三中邓小平是如何论述教育的力量的?其理由何在?举例说明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具体措施?
材料一(西汉)由地方即郡国申送十八岁以上青年太,受业一年,经考试,以甲乙等分发。甲等得在宫廷充朝廷侍卫,乙等回本乡做吏。凡属政府成员,皆需太出身,或是由太生服务地方政府为吏之双重资格为出身。此等人,皆经政府之教育与选择。每一成员,既通经术,亦称文,又擅吏事,汉人谓之“通经致用”。
材料二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国,宣布逐步改用国体文,教科书进入以白话文为形式的新阶段。为适应教科书文体改革,商务印书馆编撰出版了《新法教科书》也全部采用白话文。
——贾平安《商务印书馆与中国近代教育》
材料三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都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现在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校教育,将成为开创二十一世纪的主力军。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西汉太教育的特点和目的。结合所知识指出其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白话文的首倡者及其代表作。
指出推动教科书文体改革的根本因素及其客观作用。
(3)材料三中邓小平是如何论述教育的力量的?其理由何在?举例说明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具体措施?
2.单选题- (共8题)
5.
马汉在《海权论》中提出:“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出于这些原因,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下列史实最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A.《马关条约》开商埠 |
B.《辛丑条约》拆炮台 |
C.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 |
D.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
7.
“任何人放弃其自然自由并受制于公民社会的种种限制的唯一的方法,是同其它人协议,以谋他们彼此之间的舒适、安全和和平的生活,以便安稳的享受他们的财产并且有更大的保障来防止共同体以外任何人的侵犯,无论人数多少都可以这样做。”材料体现的思想是
A.天赋人权 |
B.主权在民 |
C.社会契约 |
D.自由平等 |
8.
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者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这段话的实质是
A.追求理性至上 |
B.反对一切权威 |
C.宣扬人人平等 |
D.维护社会正义 |
10.
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材料评述的是
A.《海国图志》 |
B.中体西用 |
C.维新思想 |
D.新文化运动 |
11.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这一变化的本质作用是
A.促进了民主科学的传播 |
B.结束了封建礼教的束缚 |
C.推动了政治体制的变革 |
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