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原平市范亭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0994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7/9/6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中叶以后,市民阶层人员变得庞大复杂起来,它包括了商人、店员、贩夫、手工业者、游民、士卒、下级官吏、下层文人等各色人物。随着城市人口剧增,千户以上的市镇比比皆是。总之,明中叶以后的市民阶层无论在人数上、区域分布上都远远胜于宋代;而市民人数的增多是市民力量壮大、登上社会舞台的前提。加上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的日益繁荣,工商业者已日益成为一支不可缺少的社会力量,影响着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于是市民阶层开始由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
——摘编自王言锋《中国十六~十八世纪社会心理变迁与白话短篇小说之兴衰》
材料二近代中国,在1905年以前,社会领导阶层为得有功名的士绅阶层。但到1905年以后,由于科举废除,旧士绅的地位渐为士绅取代。在1860-1916年,社会领导阶层不仅来自新旧士绅,也来自新知识分子。新知识分子的人数,大约为士绅的十倍。在1905年以前,社会领导阶层来自新知识分子者极少,但其地位不断上升,到1912年民国建立以后,新知识分子逐渐取代了士绅而为社会的领导阶层。社会领导阶层除士绅、新知识分子外。还有富商。当时中国有四种商人,一种是普通商人,一种是盐商,一种是行商,一种是买办商人。近代以来受西方工商文化的影响,提倡商战,鼓励商人与外商从事竞争。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政治地位也提高了。
——摘编自张玉法《近代中国社会变迁(1860-191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市民阶层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国社会阶层的新变化及其影响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张之洞很早就主张“择西学之可以补我阙者用之,西政之可以起吾疾者取之”,他认为这样做是“有其益而无其害”。光绪二十七年,他与两江总督刘坤一联名上了三道《江楚会奏变法折》,提出了“恤刑狱”、“结民心”、改良法制的建议,并同袁世凯一起保举沈家本、伍廷芳为修律大臣。
1901年所奏的《整顿中法十二条折》中关于刑法改革的九条意见中,提出了“重众证”、“改罚锾”、“教工艺”、改良监狱等具体改进方法。稍后,张之洞明确提出:“鉴前事之失,破迂谬之说。将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张之洞还十分重视西律中的“公法学”,他提出两条建议:第一,参酌中外法律,制定“通商律例”;第二,培养熟悉中外法律的人才。后来,张之洞还主张聘请各国律师,博采各国矿务律、铁路律、商务律、刑律等,为中国编撰简明矿律、路律、商律、交涉刑律,说制定此四律是“兴利之先资”,“防害之要”。

——摘编自唐浩明《张之洞》

(1)根据材料,概括张之洞法律改革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上述张之洞的改革主张。

2.论述题(共1题)

3.
(2018年河南南阳高三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期在美国流行一部经济学著作《强权与富足:第二个千年的贸易战争和世界经济》,作者为当代美国经济学家芬德利和奥罗克。该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突出军事力量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无论是在零和博弈的重商主义时代,还是工业革命后的帝国主义时代,军事强权和国家富足都互为补充、共同促进。
——摘编自芬德利等《强权与富足》
根据材料并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军事力量和国家富足”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3.单选题(共15题)

4.
西罗马帝国崩溃后,罗马法陷于沉寂,教会逐渐形成了一套政治法律制度。但到12世纪,罗马法在西欧掀起了一股复兴的浪潮,宣扬“国王的爱好具有法律的力量”、“国王不受法律约束”。这在当时
A.推动人文主义运动迅速兴起
B.有利于民族国家的逐步形成
C.改变了教权高于王权的局面
D.适应反君主专制斗争的需要
5.
1688年,一群英国贵族说,“改变晚宴规则的时候到了,坐在桌前的人们该被换掉了,但不是通过流血的方式”。按照他们的方式,英国(  )
A.结束了王权专制B.君权收归议会执掌
C.建立了责任内阁制D.下层人民的权利得以保障
6.
有人说:17世纪的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英国“抢了先机”主要是指
A.获得了欧洲贸易的中心地位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C.大规模进行圈地运动D.率先开展工业革命
7.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宪法修正案在获得国会或者全国性修宪会议的通过后,还需要获得四分之三以上的州的批准方能生效。这体现了
A.人民主权原则
B.权力制衡原则
C.民主共和原则
D.州权至上原则
8.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任何一邦的商品均可自由输入另一邦,另一邦不得再行征税,并规定皇帝经帝国联邦议会同意后,可以任命税务官进驻各邦税务机关,以监督帝国税法的执行。材料反映出德意志帝国
A.联邦议会是最高立法机构
B.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C.皇帝的行政权受议会约束
D.皇帝拥有征税自由
9.
国歌记录了一个国家的历史和追求。以下歌词摘自德意志国歌的是
A. 这就是星条旗,愿它永远飘扬;在这自由国家,勇士的家乡
B. 统一、权力和自由,是我们千秋万代的誓言
C. 公民们,投入战斗!前进,前进,万众一心,把敌人消灭净
D. 愿她保护法律,使民心齐归向,一致衷心歌唱,神佑女王
10.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这主要是因为中国
A.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B.开始向近代社会演进
C.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D.专制君权受到冲击
11.
列宁在分析巴黎公社失败原因时指出:“胜利的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但是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主要是说巴黎公社起义时
A.不具备革命成功的主观和客观条件B.资本主义发展尚不充分
C.缺乏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D.资产阶级力量强大
12.
“我读了各种各样的书,其中有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一书。它为我们的观点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恩格斯对马克思所说的“我们的观点”指的是
A.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B.历史唯物主义
C.辨证唯物主义D.剩余价值学说
13.
1970年,尼克松作为美国现任总统在公开场合第一次有意地将共产党中国称呼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坦率地将之称为:“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信号。”这表明美国
A.在国际舞台上陷于孤立B.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C.公开承认只有一个中国D.意图改善中共两国关系
14.
1947年7月7日,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接受了参加马歇尔计划的会议邀请,并见诸报端。7月10日,该国政府又发表公报,拒绝了这一邀请。这反映了当时捷克斯洛伐克
A.完成战后经济的恢复与重建B.警惕接受美国援助的政治代价
C.已经获得“经互会”的援助D.力图在两大阵营之间保持中立
15.
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16.
宋徐积《织女》诗中说:“此身非不爱罗衣,月晓霜寒不下机。织得罗成还不著,卖钱买得素丝归。”这首诗反映的是
A.宋代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B.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C.宋代农民生活富裕
D.宋代小农经济发达
17.
19世纪初的诗人普希金,在其诗中写道:“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优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对这首诗的风格特点分析正确的是
A.热情歌颂现实,建立一个民主、科学的理性时代
B.对现实不满,以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抨击当时社会
C.忠实描写现实,深刻揭露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弊端
D.关注现实,强调社会应该满足人的平等自由愿望
18.
朝鲜战争中,苏联选择了旁观;柏林墙危机中,美国保持了冷静;古巴导弹危机中,苏联做出了退让。这反映出美苏
A.双方尊重对方的利益要求
B.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的政策
C.在争霸中相互妥协与克制
D.军事克制是双方“冷战”的主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