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20分)有世界“史库”之称的美国《时代》周刊,在20世纪30、40年代,对中国的报道涉及政治层面的比较多。它独特的报道风格和对中国局势的关注,受到国人的瞩目。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6年2月24日《时代》周刊封面人物
——远东四大“元首”:日本天皇、满洲溥仪、斯大林和蒋介石

(1)“远东危机”的含义是什么?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
(2)《时代》周刊认为这四大“元首”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实际上苏联忙于欧洲事务和国内建设,无暇东顾。对于另外三位你是否同意此观点?请说明理由。(6分)
材料二 1942年6月1日《时代》周刊封面人物——蒋介石

(3)蒋介石及其领导的国民政府在抗战中有什么积极表现?(4分)
(4)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时代》周刊将以上人物列为封面人物的原因。(4分)
材料一 1936年2月24日《时代》周刊封面人物
——远东四大“元首”:日本天皇、满洲溥仪、斯大林和蒋介石

(1)“远东危机”的含义是什么?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
(2)《时代》周刊认为这四大“元首”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实际上苏联忙于欧洲事务和国内建设,无暇东顾。对于另外三位你是否同意此观点?请说明理由。(6分)
材料二 1942年6月1日《时代》周刊封面人物——蒋介石

(3)蒋介石及其领导的国民政府在抗战中有什么积极表现?(4分)
(4)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时代》周刊将以上人物列为封面人物的原因。(4分)
2.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7年11月11日,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前身)人主办的《民国日报》报道说:“俄京激烈分子突起骚扰推倒克伦斯基政府之报告所怀意见皆谓不过激烈派暂时掌握政权,然俄国之中等社会及哥萨克团必将互相联合而与之反抗,故激烈派之天下仅为一时之现象。由此以观俄国大局,断不致因此次之改变而根本上之动摇也”。
11月14日,《大公报》报道:“克伦斯基总理率军讨逆……俄国叛党之势力如临风之烛,持久有限,俄国人民无不钦仰克伦斯基总理。”
(1)《民国日报》、《大公报》对俄国彼得格勒起义的报道何相似之处?(2分)
材料二 1918年6月17日,《民国日报》社论称俄国为“民主友邦”,称布尔什维克为“新派”。同年夏,孙中山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中国革命党对贵国革命党所进行的艰苦斗争表示十分钦佩,并愿中俄两党团结共同斗争。”
(2)对于俄国十月革命,材料一、二中《民国日报》的评论有何不同?分析原因。(6分)
材料三 1921年中共“一大”的《中国共产党纲领》规定:“党采取苏维埃(译为:代表大会)的形式,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宣传共产主义,承认社会革命为我党的首要政策。”
(3)中共在“一大”上提出学习十月革命的哪些成功经验?(4分)
(4)综合以上材料,国共两党都肯定十月革命,其动机是否相同?原因是什么?结合上述材料总结1917—1921年间我国社会舆论对十月革命态度转变的趋势及认识。(6分)
材料一 1917年11月11日,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前身)人主办的《民国日报》报道说:“俄京激烈分子突起骚扰推倒克伦斯基政府之报告所怀意见皆谓不过激烈派暂时掌握政权,然俄国之中等社会及哥萨克团必将互相联合而与之反抗,故激烈派之天下仅为一时之现象。由此以观俄国大局,断不致因此次之改变而根本上之动摇也”。
11月14日,《大公报》报道:“克伦斯基总理率军讨逆……俄国叛党之势力如临风之烛,持久有限,俄国人民无不钦仰克伦斯基总理。”
(1)《民国日报》、《大公报》对俄国彼得格勒起义的报道何相似之处?(2分)
材料二 1918年6月17日,《民国日报》社论称俄国为“民主友邦”,称布尔什维克为“新派”。同年夏,孙中山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中国革命党对贵国革命党所进行的艰苦斗争表示十分钦佩,并愿中俄两党团结共同斗争。”
(2)对于俄国十月革命,材料一、二中《民国日报》的评论有何不同?分析原因。(6分)
材料三 1921年中共“一大”的《中国共产党纲领》规定:“党采取苏维埃(译为:代表大会)的形式,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宣传共产主义,承认社会革命为我党的首要政策。”
(3)中共在“一大”上提出学习十月革命的哪些成功经验?(4分)
(4)综合以上材料,国共两党都肯定十月革命,其动机是否相同?原因是什么?结合上述材料总结1917—1921年间我国社会舆论对十月革命态度转变的趋势及认识。(6分)
2.单选题- (共13题)
3.
公元116年的一天,罗马街头。长期定居罗马的小亚细亚(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商人艾哈迈德遭到当地一群无赖的哄抢。艾哈迈德立即投诉法庭。法庭很快开庭审理了此案,无赖们受到严惩。这一事件表明当时的罗马法律()
①承认自由民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②注重维护帝国的社会稳定
③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④被称为公民法
①承认自由民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②注重维护帝国的社会稳定
③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④被称为公民法
A.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 |
4.
“代议制政体就是,全体人民或一大部分通过由他们定期选出的代表行使最后的控制权。”可见,代议制是在直接民主难以实现的情形下一种最好的选择,而它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是
A.议会主权 |
B.人民主权 |
C.法律至上 |
D.普选制度 |
5.
有学者研究表明,18世纪的英国商人在印度经商致富后回国,第一件要做的事便是在乡村购买田地或与土地贵族联姻,比如建立英国在孟加拉霸权的克莱武和创办怡和洋行的马地臣,回国后都变成了地主,但他们还是被传统贵族所排斥。这一现象后来得到改变的背景应该是
A.责任内阁制确立 | B.宪章运动展开 |
C.1832年议会改革 | D.两党政治确立 |
7.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认为:“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这一观点
①为英国侵略进行辩护 ②不赞成使用武力
③肯定了中国抗争的正义性 ④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战争
①为英国侵略进行辩护 ②不赞成使用武力
③肯定了中国抗争的正义性 ④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战争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8.
1941年中共发表《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中说:“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产生了新中国的雏形。”“新中国的雏形”的产生是因为抗日战争
A.粉碎了日本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 B.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
C.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 D.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 |
9.
1844年,德国著名诗人海涅在《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中写道:“忧郁的眼里没有眼泪,他们坐在织机旁,咬牙切齿;德意志,我们在织你的尸布,我们织进三层诅咒——我们织,我们织!”这一作品若作为研究某一思想兴起的材料,这一思想是
A.民族主义 | B.社会主义 | C.自由主义 | D.民主主义 |
10.
看下面的材料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美国 | 苏联 | 日本 | 欧洲(德法英意) | 中国 |
1970年 | 1 038 300(1) | 433 412(2) | 202 968(4) | 619 999 | 91 506(8) |
1979年 | 2 562 200(1) | 901 616(3) | 1 007 173(2) | 2 264 188 | 263 190(8) |
*各国 (地区)生产总值(世界排名,欧洲四国各占一名次):亿美元,数据来源:联合国统计司 |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欧洲经济一体化成效显著 |
B.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
C.苏联大国地位严重削弱 |
D.中国GDP地位没变,主要原因是受“文革”的影响 |
12.
卢梭说:“设计一种人类的集合体,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财产。在这一集体中,个体虽然和整体联系在一起,但依然自由如初,只听从自己的意志。”这表明他主张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B.主权属于人民全体 |
C.天赋人权 | D.以契约保障个人自由 |
13.
1880年前后,康有为游历香港、上海等地后认为:“览西人宫室之瑰丽,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乃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上述史料表明
A.先进的中国人正式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主张 |
B.西方文明程度高,中国必须“师夷长技以制夷” |
C.感受近代都市文明,康有为思想发生转变 |
D.近代中国人开始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醒来 |
14.
1977年,停止多年的高考制度开始恢复,一代人的命运从此改变。高考制度恢复的背景是
A.改革开放急需新型人才 |
B.邓小平复出后主持教育工作 |
C.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基本完成 |
D.思想界展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
15.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重大影响。受两次世界大战影响而创作的文学与艺术作品有
①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 ②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③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④卡尔森的《寂静的春天》
①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 ②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③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④卡尔森的《寂静的春天》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④ | D.③④ |
3.选择题- (共9题)
20.读图“澳大利亚图”“东半球图”和“日本图”,完成下面的表格.
澳大利亚 | 日本 | |
大洲位置 | {#blank#}1{#/blank#}(洲)国家 | 亚洲国家 |
纬度位置 | 纬线L4穿过中部,属热带、南温带 | 纬线L2{#blank#}2{#/blank#}(名称)以北,属北温带 |
国家首都 | 堪培拉 | {#blank#}3{#/blank#} |
工业分布 | 东南沿海 | 太平洋沿岸和{#blank#}4{#/blank#}沿岸 |
别称由来 | 因矿产资源丰富,多出口,被称为“{#blank#}5{#/blank#}的国家” | 因多火山,地震,被称为“火山地震博物馆” |
2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环渤海地区土地、人口、国民生产总值、水资源约占全国比例表.
内容 | 土地 | 人口 | 国民生产总值 | 水资源 |
约占全国 比例(%) | 5.4 | 17.5 | 26.2 | 3.54 |
材料二 北京地图和环渤海地区矿产、交通示意图.
2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环渤海地区土地、人口、国民生产总值、水资源约占全国比例表.
内容 | 土地 | 人口 | 国民生产总值 | 水资源 |
约占全国 比例(%) | 5.4 | 17.5 | 26.2 | 3.54 |
材料二 北京地图和环渤海地区矿产、交通示意图.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3道)
选择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