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首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爵。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认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者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入三十县。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梭伦修改宪法,规定……凡土地所得年收入达500麦斗者为第一等级,称为“五百麦斗者”,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300麦斗者为第二等级,称为“骑士级”,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200麦斗者为第三等级,称为“双牛级”,可担任低级官职;凡收入200麦斗以下者为第四等级,称为“日佣级”,不能担任任何官职。
——崔连仲:《世界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中涉及了商鞅变法的哪些经济措施?
(2)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商鞅变法的这些经济措施。
(3)结合材料一、三,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提出担任官职新的条件各是什么?相同作用是什么?
(4)结合材料二、三,为什么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把土地作为改革的重点?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首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爵。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认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者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入三十县。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梭伦修改宪法,规定……凡土地所得年收入达500麦斗者为第一等级,称为“五百麦斗者”,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300麦斗者为第二等级,称为“骑士级”,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200麦斗者为第三等级,称为“双牛级”,可担任低级官职;凡收入200麦斗以下者为第四等级,称为“日佣级”,不能担任任何官职。
——崔连仲:《世界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中涉及了商鞅变法的哪些经济措施?
(2)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商鞅变法的这些经济措施。
(3)结合材料一、三,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提出担任官职新的条件各是什么?相同作用是什么?
(4)结合材料二、三,为什么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把土地作为改革的重点?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法国封建时代的司法制度具有浓重的王权和宗教色彩。每逢加冕,大主教就会以上帝之名赋予国王作出司法判决的权力。国王通常亲自处理案件,并逐渐将司法权委任给其代理人(检察官的前身)对案件予以监督并保留提审权。同时存在司法不公及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权限混乱。1789年法国大革命使封建制度土崩瓦解,制宪议会以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的思想为纲领,废除了原有的封建司法特权,人民取代了国王司法,法官被禁止干预和影响立法与政治,只能依据法律,其解释法律的权力也受到严格的限制。1790年8月制定的基本法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基本司法原则,其中一些沿用至今,如:普通司法系统和行政司法系统分离的原则、司法的无偿性原则、刑事案件的人民陪审原则等。制宪议会对司法机构进行改革。在民事领域,基层设立治安法官,调解民事争议,在治安法官之上设有省级法庭,审理针对治安法官和商事法庭判决提出的上诉案件。在刑事领域,出台了刑事程序,提出了“罪刑法定原则”以及“无罪推定原则”。随后建立起最高法庭和上诉法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近代司法制度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近代司法改革产生的影响。
材料:法国封建时代的司法制度具有浓重的王权和宗教色彩。每逢加冕,大主教就会以上帝之名赋予国王作出司法判决的权力。国王通常亲自处理案件,并逐渐将司法权委任给其代理人(检察官的前身)对案件予以监督并保留提审权。同时存在司法不公及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权限混乱。1789年法国大革命使封建制度土崩瓦解,制宪议会以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的思想为纲领,废除了原有的封建司法特权,人民取代了国王司法,法官被禁止干预和影响立法与政治,只能依据法律,其解释法律的权力也受到严格的限制。1790年8月制定的基本法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基本司法原则,其中一些沿用至今,如:普通司法系统和行政司法系统分离的原则、司法的无偿性原则、刑事案件的人民陪审原则等。制宪议会对司法机构进行改革。在民事领域,基层设立治安法官,调解民事争议,在治安法官之上设有省级法庭,审理针对治安法官和商事法庭判决提出的上诉案件。在刑事领域,出台了刑事程序,提出了“罪刑法定原则”以及“无罪推定原则”。随后建立起最高法庭和上诉法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近代司法制度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近代司法改革产生的影响。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科举制创立以来,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由此,宋代从太学入手进行改革。元丰二年(1079年)政府颁布《太学令》,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教育法规,重点是建立一套全面而严格的太学考试制度——“三舍法”(外舍生、内设生、上舍生)。《太学令》规定:“月一私试,岁一公试,补内舍生;间岁一次舍试,补上舍生。公试,外舍生入第一、第二等,升内舍;内舍生试入优平二等,升上舍。皆参考所书行艺乃升”。上舍上等,相当于科举及第,可由政府直接授以官职;上舍中等的,可以直接参加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场——殿试;上舍下等的,可以直接参加科举考试的省试。崇宁元年(1102年)地方官学也实行“三舍法”。崇宁三年宋朝廷决定废除科举考试制度,完全由太学和各地方官学按“三舍法”取士。宣和三年(1121年)罢天下“三舍法”,开封府及诸路并以科举取士,惟太学仍存三舍,却仅限于以它考试升选生员,到贡举之年,选送一部分合格生员参加礼部省试。北宋兴学和改革科举考试制度的改革虽然都只是探索,但共同点就是坚持把学校教育制度与科举考试制度紧密联系起来,坚持取才应本之于学校。
——摘编自《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教育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教育制度改革的作用。
材料:自科举制创立以来,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由此,宋代从太学入手进行改革。元丰二年(1079年)政府颁布《太学令》,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教育法规,重点是建立一套全面而严格的太学考试制度——“三舍法”(外舍生、内设生、上舍生)。《太学令》规定:“月一私试,岁一公试,补内舍生;间岁一次舍试,补上舍生。公试,外舍生入第一、第二等,升内舍;内舍生试入优平二等,升上舍。皆参考所书行艺乃升”。上舍上等,相当于科举及第,可由政府直接授以官职;上舍中等的,可以直接参加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场——殿试;上舍下等的,可以直接参加科举考试的省试。崇宁元年(1102年)地方官学也实行“三舍法”。崇宁三年宋朝廷决定废除科举考试制度,完全由太学和各地方官学按“三舍法”取士。宣和三年(1121年)罢天下“三舍法”,开封府及诸路并以科举取士,惟太学仍存三舍,却仅限于以它考试升选生员,到贡举之年,选送一部分合格生员参加礼部省试。北宋兴学和改革科举考试制度的改革虽然都只是探索,但共同点就是坚持把学校教育制度与科举考试制度紧密联系起来,坚持取才应本之于学校。
——摘编自《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教育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教育制度改革的作用。
2.单选题- (共19题)
4.
亚里士多德说:“梭伦的政体在三个方面最具民主色彩,一是不允许以人身自由作担保的借贷,再就是任何人都有权保护被欺凌的人,第三则是可以向陪审法庭提出申诉。据说,因此群众有了力量。民众既然在表决方面是主人,也就是政体的主人。”材料认为“梭伦政体”的突出贡献是
A.冲击了贵族相互保护的习俗 |
B.发展了雅典公民的平等观念 |
C.强化了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职能 |
D.增强了剥削奴隶及异邦人的意识 |
5.
马丁·路德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据此,路德认为:
A.世俗权力高于教权 |
B.应反对宗教信仰 |
C.主张君权神授 |
D.主张政教合一 |
7.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把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称为近代“黎明之曙光”,而把宗教改革称为“黎明之曙光以后继起的光照万物的太阳”。黑格尔之所以这样评价宗教改革是因为这场运动
A.创立了新的宗教派别 |
B.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
C.提出了新的宗教观点 |
D.使社会各阶层破除了宗教迷信 |
8.
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形成“保兵知警守”“何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A.免役法、将兵法 |
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
C.青苗法、募役法 |
D.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
9.
《战国策》记载,赵国谋得秦人围攻的上党之地后,秦赵处于临战状态。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在平阳君赵豹看来,秦国强大的原因,不包括
A.秦国采用了先进的牛耕技术 |
B.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C.秦国军粮水上运输极为便捷 |
D.秦国法令严厉,行政效率高 |
10.
英国哲学家指出:16世纪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下列材料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
B.“当钱币在钱柜中叮当作响,增加的只是贪婪和利己之心” |
C.“上帝的恩典并不是毫无分别地把得救的指望赐给所有的人” |
D.“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意志和权力” |
11.
苏轼对青苗法评论道:“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之弊。”以下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青苗法实现了最初目的 |
B.农民解除了高利贷负担 |
C.反映了青苗法的实效与初衷相背离 |
D.守旧官僚群起反对王安石变法措施 |
12.
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
14.
公元前6世纪初开始的梭伦改革为雅典开辟了一条民主的道路,其积极影响包括
①发展工商业经济,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②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得以根本解决,稳定了社会
③稳定平民阶层,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阶级基础
④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的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起到了楷模作用
①发展工商业经济,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②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得以根本解决,稳定了社会
③稳定平民阶层,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阶级基础
④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的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起到了楷模作用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15.
小李在图书馆翻阅有关孝文帝改革的古籍时,看到一句话:”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小李觉得这应该是改革前的北魏社会状况。请问,孝文帝改革中改变了这一状况的措施有
①均田制②迁都洛阳③整顿吏治④改穿汉服
①均田制②迁都洛阳③整顿吏治④改穿汉服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16.
11世纪时德皇亨利四世在同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075年1月,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向教皇“忏悔罪过”。亨利四世身着罪衣,立在城堡门口三昼夜,才获得教皇的赦免。这就是“卡诺莎之辱”,又称“卡诺莎晋见”。这件事集中说明当时
①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
②宗教改革运动引起了欧洲的封建国王反对教会统治的斗争
③封建王权与超越王权的教会争权夺利
④德意志并没有实现高度的中央集权
①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
②宗教改革运动引起了欧洲的封建国王反对教会统治的斗争
③封建王权与超越王权的教会争权夺利
④德意志并没有实现高度的中央集权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18.
俄日两国以改革的方式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其主要原因都是
A.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 |
B.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相互妥协 |
C.封建建统治基础牢固,没有发生社会危机 |
D.人民的反抗斗争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
19.
“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以谴责。这样做就是亵读神明。”材料所体现的是 ( )
A.彻底否定了天主教的作用 |
B.加尔文宗教对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
C.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 |
D.符合教俗封建主的利益 |
21.
有学者对梭伦改革的某项措施作了如下评价:“(它)使正在萎缩中的公民集体日益壮大,为雅典民主政体的发展提供了最主要的政治保证。”该项措施应为
A.颁布解负令 | B.发展工商业 |
C.实行津贴制 | D.财产等级制 |
22.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这些反映了当时的日本
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 |
B.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 |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
D.西方文明已占据主导地位 |
3.选择题- (共3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9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