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10月份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0934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0/22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根据西方学者的研究,从世界经济发展史的规模看,15世纪(明中叶)到1820年,中国是世界经济发达的国家。1750年,中国工业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32﹪,而全欧仅占23﹪;直到1820年,中国的GDP仍占世界总量的32.4﹪,居世界第一位。
在1750年,中西方的差距并不大;到了1850年,双方的差距不啻天壤之别。这不仅是中西方的差距,也是东西方的差距。到19世纪中期,印度完全沦为殖民地,埃及岌岌可危,地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帝国风雨飘摇,伊朗横遭列强干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金融学专家陈志武教授曾提命题:“掠夺对西方的崛起贡献有多大?”他指出,当前中学和大学的历史教育中认为:“西方的兴起靠的是掠夺,然后才有金融的发达,科技进步,才有今天的现代化,即掠夺在先,发展在后。”然而陈志武坚决予以否定并论证两点:一是在16世纪西班牙从美洲掠夺金银之前,西欧商业银行的发达程度已非常高,足以解决跨国贸易支付问题。二是如果西方的兴起或崛起靠的是掠夺,为什么成吉思汗的蒙古掠夺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为什么最早征服美洲大陆并从拉美掠夺了大量金银的西班牙从17世纪就开始没落?为什么藏在地下的石油资源没有让当今的中东国家成为世界强国?如果掠夺在先,发展在后的观点成立的话,那显然忽视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商业、金融、文化、科技及相关制度方面的发展,也没有认识到古希腊罗马留在西方的民主法治思想,这些发展给西欧以超前的制度和崛起的实力
——《历史教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经济总量长期居世界第一位的中国没有成长为世界经济的中心?并概括推动1750~1850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因素。
(2)面对文明冲击带来的危机,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试列举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哪些方案并进行了怎样探索实践?
(3)评述材料五中关于掠夺与西方崛起关系的观点。(要求:在材料中的任选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阿里改革是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做出的回应,试图通过各方面的改革,使埃及跨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改革没有获得成功的原因是,现代化结构的变革具有明显的互动性,一个国家全面性的结构变革,会产生一种威力巨大的整体效应。……他不懂得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变革,任何局部的变革从长远看对国家强兵都无济于事,传统结构的留存,相应的整体功能保持不变,国家的现代化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阿里改革的悲剧之一即在于此。
——《挑战与应战——对埃及早期现代化探索的思考》
(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9世纪上半期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在哪些方面促进了本国的现代化?
(2)材料认为阿里改革没有使埃及的现代化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请简要说明你对材料观点的看法。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在欧洲方面,德意志帝国主义集团和英法帝国主义集团之间,为了争夺对殖民地人民统治权的帝国主义大战,是迫在眉睫了。在战争中,为了欺骗人民,为了动员舆论,战争的双方都将不顾羞耻地宣称自己是正义的,而称对方是非正义的。
——***《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1939年9月)
材料二这一太平洋战争,是日本法西斯为了侵略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而发动的非正义的掠夺的战争,而在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起而抵抗的一方面,则是为了保卫独立自由与民主的正义的解放的战争……全世界一切国家一切民族划分为举行侵略战争的法西斯阵线与举行解放战争的反法西斯阵线,已经最后地明朗化了。
——摘自《中国共产党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1941年12月)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共产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不同认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共产党产生上述两种认识的国际背景。

2.单选题(共10题)

4.
1937年,罗斯福以压倒性优势连任美国总统。于是他乘胜而进,提出改组法院,以便在最高法院增加自己的同盟军,但令人意外的是超过50%的人民表示反对。这说明
A.分权制衡理念深入人心
B.国家干预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C.经济危机还未根本解决
D.美国人民缺乏宪政精神
5.
下图是19世纪后期某国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此时该国
A.军队在帝国占据重要地位
B.帝国国会由各邦代表组成
C.联邦议会有权力罢免首相
D.首相有权力组成责任内阁
6.
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大批文化团体、文化名人都集中到了重庆、成都,以中央大学、复旦大学等为代表的沿海及北方城市的大中专院校纷纷内迁,据统计:至1944年,中国高等院校发展到145所,四川地区就有近70所。材料反映了我国抗战时期
A.文化教育重心的西移
B.国民教育体系的完善
C.文化教育的均衡发展
D.民众教育的发展迅速
7.
近代西方列强开始影响和操纵清朝统治中心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8.
某回忆录记载:“西南大城市聚集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化人。重庆、成都、昆明、桂林,乃至一些县城和乡村,集中各种科学家和各类学者密度之高,是前所未有,今日也难再现。”上述现象发生于()
A. 国民革命时期 B. 抗日战争时期
C. 解放战争时期 D. “文化大革命”时期
9.
下图是1945年7月7日颁发的纪念章。作为史料,可以用来佐证

①全面抗战爆发的时间②新四军的发展壮大
③抗日根据地的斗争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0.
1969年7月,美国取消其公民前往中国旅游的限制。随后,尼克松总统通过罗马尼亚总统向中国领导人传话,称将从台湾海峡撤出两艘驱逐舰。这表明美国
A.在国际舞台上陷于孤立
B.美国断绝了同台湾外交关系
C.公开承认只有一个中国
D.意图改善中美两国关系
11.
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说:“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主义制度的存在。”为“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美国
A.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B.建立关贸总协定
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推行马歇尔计划
12.
(题文)欧洲曾有一位富有的公爵因反抗压迫,遭政府处死,激发当地人民起来反对统治者。后来一位文学家以此故事为主题,写了一个剧本,音乐家也将之谱成歌剧公演,赢得观众热烈回响,视这位公爵为民族英雄。这种剧本创作及观众的反应,是哪一种思潮的展现?
A.现实主义B.浪漫主义C.理性主义D.现代主义
13.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国战士高唱“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入朝参战。入朝部队的名称是
A.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B.东北野战军
C.中国人民解放军
D.中国人民志愿军

3.选择题(共4题)

14.物理学中,一些物理量间的变化关系,常用图象来表示,下列图象表示正确的是(   )
15.

2011年4月10日,我国成功发射第8颗北斗导航卫星,建成以后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将包含多颗地球同步卫星,这有助于减少我国对GPS导航系统的依赖,GPS由运行周期为12小时的卫星群组成,设北斗星的同步卫星和GPS导航的轨道半径分别为R1和R2,向心加速度分别为a1和a2,则R1:R2=a1:a2={#blank#}1{#/blank#} {#blank#}2{#/blank#} .(可用根式表示)

16.

2011年4月10日,我国成功发射第8颗北斗导航卫星,建成以后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将包含多颗地球同步卫星,这有助于减少我国对GPS导航系统的依赖,GPS由运行周期为12小时的卫星群组成,设北斗星的同步卫星和GPS导航的轨道半径分别为R1和R2,向心加速度分别为a1和a2,则R1:R2=a1:a2={#blank#}1{#/blank#} {#blank#}2{#/blank#} .(可用根式表示)

17.

艰难探索道路,道路决定命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五四爱国运动为起点,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在中国大地上以波澜壮阔的规模广泛传播,已经有那么多先进分子奔集到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到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时候。

材料二: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0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7